结合实际案例从沟通的客体策略角度分析见人说人话说话责任的主客体思维:简而言之,即说话的内容(责任主体行为)被谁评价。
A运动员说话的内容是责任主体,他说话的内容被社会(组织)评价,故而结果为得体、恰当。
尽管这个社会(组织)是许多个体组成,一定存在不同评价,但总体评价趋同即可认为评价结果一致。
认识到总体评价趋同非常重要,目前社会上很多被认为是非不分的现象跟这个有关,即有关隐形约束力的问题,这个我们今后再作讨论。
B运动员的回答,如果从其父亲或好友的角度来看,又是令人满意的。
真实案例:小明刚到一个新单位工作时,为了了解招聘工作情况,小明找了一位下属小L谈话。
小明说:我刚来,有些情况还不了解,希望你多提意见,有机会我们多交流。
她说:好的,没问题。
小明接着又问:现在哪些岗位招聘需求最紧迫?哪些岗位最难招?她说:这事情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
小明紧接着又说:你可以简要说,讲关键就可以。
她说:搞清楚情况这事,我认为这是你的事。
说完这个员工翘着二郎腿便低头不语了,谈话不欢而散。
下属对新领导有抵触,但一个人的沟通思维不会马上改变。
她调岗到其它部门四个月后,被其新上司勒令辞退了。
这个小L在给领导交流时暴露了她约束力思维(她认为规则分工上,我没有责任帮助你搞清楚工作情况,我只有工作上的行动!)。
责任主客体思维,即注意说话的结果被谁评价。
职场中,优秀员工经常会从沟通对象(老板或组织)需求的角度把握讲话的内
容,在老板(组织)看来,该员工很好,但他同级员工有可能认为他是马屁精!比如,小L如果能够正面回答上级的提问,即满足沟通对象的需求,其沟通效果一定是理想的,责任主体是小L,责任客体是“小明”,但是她身边的同事则会认为小L拍新领导马屁,小L这个时候只注意了同事的评价而忽略了上级或公司的评价,这是她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看清这些,我们对她带有抵触情绪的回答才算认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