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是表证治疗的基础药方。

或云辨其汤症之别皆在其汗出和不出者。

此误甚也。

思之当受16条成注的影响。

16条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成注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读者一对照,其分别可不就是汗出和不汗出之别吗?此成注之误也。

《伤寒论》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比成注,明显的,成注言中风为“脉浮发热”的症状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脉缓发热”。

故而汤症之别当不在发不发汗,而在脉象上。

《伤寒论》所言中风、伤寒,于今便是感冒,无非是表症、里症和半表半里症也。

桂枝汤、麻黄汤皆用在表症。

考之其别当有二:一为脉,若得肺脉浮紧,二为有喘,皆是麻黄汤症而非桂枝汤症。

何也?皆在于麻黄之宣肺平喘也。

比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皆言有喘的症状。

再比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皆是言有得肺脉浮者。

故均用麻黄汤。

实际上第38条、39条言用大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脉浮的症状,故大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第40条、41条言用小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咳喘之症,故小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皆取麻黄宣散之功也,按现代
的研究,皆取麻黄碱之功用罢。

至于发不发汗,平常感冒少见自发汗者,而不发汗的表症患者,用桂枝汤,效果也是极佳,未见必发汗而用桂枝汤者。

而且用桂枝汤治疗时,也不是必发汗而愈的。

颇疑“发热汗不出”者当是“发汗热不出者”。

桂枝当是解肌之药而非发汗之物。

发汗犹热针,也是简单疗法一种,就是民间盖上被子发汗。

12条桂枝汤方后有云:“右五味,㕮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可见“啜热稀粥”和“温覆”才是出汗之源,汗出无非更助药性,当非桂枝汤为发汗之药。

发汗热不去,而脉浮紧者,有热郁在肺,故需用麻黄宣散。

言不可与者,当是不可独与者。

肺热不解,解肌而邪犹在也。

也因此麻黄汤方中亦有桂枝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