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共51张PPT) - 最新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共51张PPT) - 最新
合作学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段,请小组讨论,文章第4 段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荷塘美景,并分析第四段用了 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品读第4段
4、第四段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的?
第四段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 韵五个方面。
5、举例分析第四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 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 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一般,霎 时传过河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 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 回到现实,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忧愁。
探究学习
4、为什么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 曲》情景的文字?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自由
快乐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第一部分 (第1—3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 (第4—6段)“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 (第7—8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自主学习
2.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 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 有隐现,请试着找找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比较分析第2段和第6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二段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 略。本段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 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既是对第二段的呼应,又是对第四五段的扩展。
合作学习
4、文章4—6段写景时运用许多叠字叠词,这样使用 叠字叠词有何妙处?
朱自清
一、读课文,解决字词
生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二、读课文,整体把握
词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的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表 达
8、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9、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10、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效
11、这些数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果
12、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1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是将其拟人化,形象生动的写出 了流水的无声、静谧。
田田 (叠词)
(荷叶 )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比喻)
月 (荷花 ) 袅娜 羞涩 (拟人)
下
明珠 星星 美人 (博喻)
的 (荷香 ) 缕缕清香 (通感)
荷
渺茫歌声
塘 (荷波 ) 凝碧的波痕 (比喻)
1、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 写前往荷塘的小路、树木及月色。 第3段 小路独行时的感受。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二、读课文,整体把握
2、综合、归纳。
❖(5)写生活的顿悟。在人间,美无处不在,生命是高贵 自尊的,世界是美好的。
❖(6)希望摆脱生活羁绊,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 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 人情动神摇。
莲低莲采
子头花莲 清弄过南
西
如莲人塘 洲
水子头秋 曲
。,;,
怜子情如水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痛苦
联想
由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想到 千余年前的六朝 ,
想到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
作用: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 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 好生活的向往,并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朱自 清,字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 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 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但 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 先前曾经说过:‘我只有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 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 妻子 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便觉得 ‘ 还是暂时超然的 好’。”(《忆佩弦》)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比喻,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 叶舒展婀娜,灵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羞涩 (拟人)
形容女子的
荷花
(博喻)
明珠 星星 美人
拟人,“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把荷花写活了,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和含苞待放 的姿态,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感情。
肩并肩 (拟人)
(荷韵 ) 脉脉 (拟人)
风致
静 幽 雅 宁 静
动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
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 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 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 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 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 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
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 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 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 的向往。
2、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平常的自己”,“另一世界”,“自由的人”,第四句 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
“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自己。 “另一世界”:摆脱了困扰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自由的人”:摆脱了现实的困扰和内心的苦闷,获 得心灵的宁静的人。 第四句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前一个“什么”指 白天不能说不能做的事,后一个“什么”指白天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3、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运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香 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了意境, 烘托出了环境的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 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 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具有增强文采 的艺术效果。也叫“移觉”。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 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 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合作学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段,第5段描写了塘上的月色,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是如何表现月 色的?
1.借助景物来表现月光
叶子和花 青雾 树
2.巧妙的运用动词
泻、浮、洗、画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 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 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 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 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一览无余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 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 之欲出。
“叠词”表达效果:
(1)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状态。如“田 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脉脉” 表现出流水的寂静无声,似含情。
(2)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富有诗意。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运用修辞 2、活用动词 3、使用叠词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领 悟 情 感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 有过很具体的描述:
荷波
比喻
闪电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肩并肩 挨着——拟人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将叶 子“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 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这样动静结合,形象地传 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拟人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