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打印

名词解释打印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偏摩尔体积的水与一偏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
为水势。

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2.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

3.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

3.衬质势: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的存在而使体系水
势降低的数值。

4.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5.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6.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
压存在的证据。

7.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8.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一般而言,植
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
育不正常。

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

9.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
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10.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

11.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12.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13.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
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1.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矿质营养。

2.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约占植物体干重的、600.001—0.00001%的元素,植物必需的
微量元素是铁、锰、硼、锌、铜、钼和氯等七种元素,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极微,
稍多既发生毒害,故称为微量元素。

3.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的元素,称为大量元素。

植物必需
的大量元素是:钾、钙、镁、硫、磷、氮、碳、氢、氧等九种元素。

4.生理酸性盐:对于(NH4)2SO4一类盐,植物吸收NH4+较SO4-多而快,这种选择吸收导致溶
液变酸,故称这种盐类为生理酸性盐。

5.生理碱性盐:对于NaNO3一类盐,植物吸收NO3-较Na+快而多,选择吸收的结果使溶液变碱,
因而称为生理碱性盐。

6.生理中性盐:对于NH4NO3一类的盐,植物吸收其阴离子NO3-与阳离子NH4+的量很相近,不
改变周围介质的pH值,因而,称之为生理中性盐。

7.单盐毒害:植物被培养在某种单一的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这种现象
叫单盐毒害。

8.离子拮抗: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可消除单盐毒害现象,这种离子间相互消除毒害的
现象为离子拮抗。

9.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
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10.生物固氮:微生物自生或与植物(或动物)共生,通过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游离
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11.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的过程。

12.根外营养:植物除了根部吸收矿质元素外,地上部分主要是叶面部分吸收矿质营养的过程叫
根外营养。

13.诱导酶:又叫适应酶。

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

如水稻幼苗本来无硝酸还原酶,但如将其在硝酸盐溶液中培养,体内即可生成此酶。

14.质外体:植物体内原生质以外的部分,是离子可自由扩散的区域,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间
隙、导管等部分,因此又叫外部空间或自由空间。

15.共质体:指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各细胞间的原生质通过胞间连丝互相串连着,故称共
质体,又称内部空间。

物质在共质体内的运输会受到原生质结构的阻碍,因此又称有
阴空间。

1.荧光现象:指叶绿素溶液照光后会发射出暗红色荧光的现象。

2.磷光现象:照光的叶绿素溶液,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
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3.原初反应:指植物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是光合作用最早的步骤,反应速度极快,通常
与温度无关。

4.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加时的
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5.光补偿点:指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
的光照强度。

6.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7.CO2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增加而增加,当光合速率不再继续增加时
的CO2浓度称为CO2饱和点。

8.CO2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

9.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

10.光合速率:指光照条件下,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释放O2的量)。

11.光能利用率:是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日光能
量的比率。

1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CO2和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1.呼吸作用: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
过程。

2.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水,
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4.糖酵解:是指在细胞质内所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5.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生成
CO2的过程。

又称为柠像酸环或Krebs环,简称TCA循环。

6.呼吸速率:又称呼吸强度。

以单位鲜重千重或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放出的CO2的重量(或
体积)或所吸收O2的重量(或体积)来表示。

7.磷酸戊糖途径:简称PPP或HMP。

是指在细胞质内进行的一种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的酶促反应
过程。

8.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CO2的摩尔数与吸收氧的摩尔数之
比。

9.温度系数:由于温度升高10℃而引起的反应速率增加,称为温度系数。

10.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着ADP被磷酸化为ATP的作用。

1.植物生长物质:是在较低浓度的情况下能对植物产生明显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内源
的植物激素与人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本身合成的,数量很少的一些有机化合物。

它们能从生成处运输到其他部
位,在极低的浓度下即能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
响。

3.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在很低浓度下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
有促进插枝生根,调控开花时间,塑造理想株形等作用。

4.三重反应:乙烯可抑制黄化豌豆幼苗上胚轴的伸长生长,促进其加粗生长,地上部分失去负向
地性生长(偏上生长)。

5.植物生长促进剂:促进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外
施生长抑制剂可抑制其促进效能。

6.植物生长延缓剂: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抑制节间伸长而不抑制顶
芽生长,其效应可被活性GA所解除。

7.组织培养: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并在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8.顶端优势:顶端在生长上占有优势的现象。

9.休眠:有些种子(包括鳞茎、芽等延存器官)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

10.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只要条件许可,仍具有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潜能或特性。

11.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12.单性结实: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果实的现象。

13.衰老: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14.脱落:指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如树皮各茎顶的脱落,叶、枝、花和果
实的脱落。

15.呼吸跃变:指某些肉质果实从生长停止到开始进入衰老之间的时期,其呼吸速率的突然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