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医学发展及概论 修订版

急诊医学发展及概论 修订版

急诊医学方法及原则概论——读《急诊手册》有感作者单位宝鸡市陈仓医院姓名景晓剑摘要:本书主要对急诊医学发展,概念,急救理念及及原则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各系统与各专科急救措施详细记叙。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对急诊工作的目的,要求及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习本书内容对我们在日常对临床工作中遭遇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应急措施有所借鉴和指引。

关键词:急诊医学急诊理论急救措施一、本书与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石应康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侨联原副主席,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原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院长。

在心脏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状动脉外科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

曾获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曾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书对急诊概念、理论、原则、方法及各类突发急救情况处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急诊医学作为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的学科,是一项为无限制人群提供全面紧急和便捷医疗服务的学科。

主要为健康危机者做出紧急决定与医疗行动以避免死亡及伤残发生,所以急诊医学与各专科相比是围绕挽救生命,赢得时机而展开,有别于其他专科的认识和处理原则。

学习本书对于急诊与临床突发事件的急救处理具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在救治过程中规范了临床诊治流程,对临床工作而言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本书主要分为五篇三十七章,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篇.总论(1)急诊医学简介;(2)急诊医学个体;(3)急诊问题的分折与紧急评估;(4)急诊处方的原则;(5)院前急救与转运;(6)大型伤亡事故与灾难;(7)濒死与死亡;(8)心肺脑复苏;(9)气道处理;(10)休克;(11)急性中毒;(12)物理及环境因素所致疾病或损伤;第二篇.创伤急诊(13)多发伤;(14)头部损伤;(15)颌面部与颈部损伤;(16)胸部损伤;(17)腹部损伤;(18)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损伤;(19)脊柱与脊髓损伤;(20)四肢与手部损伤;(21)烧伤;第三篇.非创伤急诊(22).心脏急诊;(23)呼吸急诊;(24)消化急诊;(25)血液病急诊;(26)泌尿生殖急诊;(27)神经急诊;(28)代谢与内分泌;(29)感染与传染急诊;(30)血管急诊;第四篇.其他专科急诊(31)妇产科急诊;(32)儿科急诊;(33)眼科急诊;(34)耳鼻咽喉急诊(35);精神病急诊;(36)皮肤性病科急诊;第五篇.急诊常用诊断与治疗技术(37)急诊诊疗技术二、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理念。

(一)急诊发展。

从古至今,意外事故和疾病一向是人类关注的问题。

早在1924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急救医疗服务组织来进行伤员的救护和转运。

由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战地伤员促使了急诊工作的产生,加上其它意外事故及心脑血管病的不断增多,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急诊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在当时并未建立系统的急诊急救系统。

在60年代的美国,急诊工作由急诊室负责,任务繁重,同时缺乏相应专科及临床工作人员,在社会需要和群众呼吁下,才初步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学院。

1970年美国部分城市成立了地区性的急诊医疗体系,通过通讯指挥中心统一的急救呼叫,协调院前的现场急救;1972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

1979年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批准急诊医学为第23个医学专科。

追溯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历史,最早中医经典《内经》早已准确详细地描述了现代常见急症,如“心绞痛,晕厥,猝死”的临床表现,分别称之谓“卒心痛,暴厥,卒死”;隋代巢元方的传世巨著《诸病源候论》则对多种急症有详尽叙述,对其胸痹之描述囊括了现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各种临床表现;魏晋时代就已经用针刺人中穴位的方法对昏迷患者进行急救,中国古代即对急症治疗学有所发展,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医学先辈对人类的贡献。

近代,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较慢,其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起源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

20世纪50年代,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即“救护站”。

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转运病人。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诊工作”的文件,1982年3月卫生部召开了“建立城市急诊工作的咨询会”;于1983年确立了急诊科医疗工作方向与任务,1987年5月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

至此,急诊医学在我国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来,卫生部又明确规定,急诊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是医院必备的组成部分。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基本建立了急诊科,大中城市建立了独立或附属于医院的急救中心,至此,急诊医学学科体系初见雏形。

(二)急诊医学理念和内容。

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其实践的主要内容有:急性疾病和创伤患者提供初始的认识、评估、治疗和处理,指导患者后续治疗;参与、管理并指导院前医学服务体系,为行政管理提供指导和咨询;进行灾害救援的计划、管理和实施;食物、环境因素中毒的救治与报告等。

也有人认为凡是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急性创伤、异物进入体内给人体造成极度痛苦或生命处于危险状态的病人都属急诊范围。

三、急诊医学具有不同其他科室的特殊性和原则性。

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来挽救生命、减轻病痛的艺术,也就是说,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时,往往要求医生能提供最快的诊断、快而有效的治疗。

因此,急诊科的工作相对应的具有不同的要求,总结一下有如下特点:1.时间性生命急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急诊病人发病多急骤,医护人员需要在简短接触时间内迅速进行病情判断、及时施救,并做到有条不紊。

对急危重病人进行迅速识别和适当处置,尤为困难;2.复杂性急诊医学的对象是急诊病人,病人来源丰富,其基础健康状况均不同,年龄悬殊大,病史叙述不详以及疾病种类复杂,且病情发展轻重不一;而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又参差不齐,必然造成了急救医疗工作的复杂性;3.条件性限于各医院的性质和任务不同,医疗设备、技术力量、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抢救条件均不同,从而影响急诊的救治水平和质量。

(一)急诊工作主体。

急诊工作的主体是医生和病人,在急诊工作中针对两者,都要履行各自的义务;急诊医生应具有娴熟的的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良好的心态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急诊病人在疾病状态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转变呈现多样化,医生需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给予疏导解释。

病人在接受诊治过程中应尊重医务人员,服从医院安排,如实提供病史、症状及必要的资料,承担对应的医疗费用。

(二)急诊处理原则。

急诊医学不同于其他其他医学学科思维方式,一般专科注重于特定的疾病作为研究中心,对患者疾病进行确定疾病的诊断的治疗。

急诊医学强调预测和识别危及生命的情况,预防不良结果的发生及对策,不重于确定性诊断。

因而其治疗原则有其独特的要求:1.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是急诊工作的首要任务;2.如发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应尽可能立即给予有效的干预和处理;3.及时发现并优先处理病人当前最为严重的急诊问题;4.寻求完整、全面的病情资料,不要让潜在的问题被掩盖;5.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必要时可给予诊断性治疗;6.部分患者可能无法确诊,但也应进行早起处理;7.正确判断病人病情,明确住院与否;8.工作中妥善处理医患关系,满足患者心灵需求;9.及时记录急诊病历;10.加强与其他科室合作;(三)急诊处方原则。

急诊处方因为其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应注重其特有的应用原则:首先处方书写上注意格式规范,药物书写遵照中国药典规定,字迹清晰,避免涂改,如有修改需医师签字确认;处方书写用量不应超过7日用量,以1-3日为宜;对麻醉药品,由于急诊就诊人员成分复杂,应注意有不当用药要求的病人,严格掌握用药原则,必须用药时处方应给予1次用量;急诊突发事件较多,在抢救与急诊手术中可下达口头临时医嘱、处方,执行护士呢需复诵一遍,核对后执行,事后6小时内及时补记。

三、急诊易犯错误。

急诊工作由于其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随机性和诊断的不确定性,急诊平台条件的限制性等引发种种问题,常见有临床思维错误,医患沟通失误,治疗方法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等,其中有部分问题是客观原因引起的,排除这一类原因,我们应注意在工作中认真完成病历记录;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和能力;避免采用争议性医疗方法或程式;规范医疗程序,加强医患沟通;掌握急诊病人的心理变化。

通过改善这些问题,可能对避免不必要的急诊医疗纠纷和错误有所帮助。

四、急救技术与急诊处置技能。

急诊急救技术与技能范围较大,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急救判断与评估以及各种急救技能与措施等方面。

急救判断与评估是在急救现场即时对伤患进行生命体征及病情的检测和评估,包含观察判断、生命体征评分,现场查体等,对患者情况进行初步判定,预测危机患者生命的潜在风险。

特别是在成批病患出现时,对伤患的判断、评估可以辅助我们对病重者进行优先分类,并给予紧急处置。

急诊处置技能包括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病患的撤离、转运,外科初步处理,侵入型操作,紧急处理技能、特殊支持设备应用等,以上技能是急诊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是急救中常规掌握技能。

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各种突发状况,需要我们灵活运用上述技能,完成抢救工作。

五、急诊医学分类。

急诊病种呈现跨学科、多样性,在诊治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急诊救治原则。

按伤患原因可分为创伤急诊、非创伤急诊及其他专科急诊。

创伤急诊多属于外科急诊,由于各种突发事故,伤患多以多发伤为主诉来、诊,对此类病人不仅需注意治疗体表可见创伤,常合并危及生命的内外科并发症,在收治最初应及时收集资料、查体、评估及完善检查,根据患者的受伤史应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危及生命的潜在风险进行排除与干预。

除此外根据患者不同部位的伤患特点,始终把握先救命再治病原则进行救治。

非创伤急诊病人在内外科急诊均有可能发生,其内容包括外科急腹症、心血管意外以及消化、血液、神经、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的急诊。

由于目前区域大部分医院仍使用综合急诊科模式,所以在急救过程中常遭遇各式各样的病情,以相似主诉前来就诊的病人其疾病危及生命与否、轻重程度和救治措施完全不同,也可能以内科常见症状为主诉的病人,其最终诊断及治疗为外科,所以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应熟练掌握相关症状的诊察流程,完善临床思维的扩展能力,对诊断不明的病人,及时请示有经验的老师。

其他专科急诊包含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精神科、皮肤性病科等多个科室内容。

急诊工作包含的多个系统的各类疾病,故就诊病种呈现多样性,在日常工作中单个急诊医师对上述各系统疾病进行完全诊治必然存在困难,故需要加强急诊与各个专科科室的配合,协同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急诊医师本身应加强对各系统常见急诊疾病的诊治能力,对不能处理的病情能进行妥善的应急处置,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