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一、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正确理解1.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是一个相对值概念,不是绝对值指标。

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是绝对值概念,实质上从计算公式就知道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两个增长率之比,是一个相对值概念,不能完全反映绝对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宜作为政府规划或计划的硬性指标来确定科技对各地的经济贡献。

在资本和劳动力正常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高,往往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值也高。

通过数学公式知道:在科技水平起点低时,增长率提高相对容易;而起点高时,增长率提高就比较难。

因此,发达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的基数较高,再次提高的难度就比落后地区大得多,起点低的情况下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值会比高起点的情况高。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值的高低而错误地评价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作出不科学的分析。

2.科技进步贡献率具有长期观察性,不是统计指标。

这一指标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劳动和资本的长期发展趋势和互动的关系,但是不能依据计算的结果对经济增长和运行进行盲目性、机械性指导。

因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具有波动特性,有其发展趋势,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动态曲线反映的最重要信息是它的长期发展趋势,宜作长期指标,不宜作短期指标来使用。

虽然从纵向比较来看,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比低好,但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有波动的,也并不总是年年上升的,这是因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滞后性、长期性和一定的周期性等特征,它的作用大小与经济周期和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关。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一个积累过程,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用数学模型来计算的,它受到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力增长率三个统计数据的影响。

特别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时,由于数学模型的局限性,模型的短期测算结果往往失真。

多数经济学家一个基本一致的观点是,在经济学意义上说对科技进步的度量应是一个长期性问题,因为外围环境对产出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立即体现在科技进步上。

在短期内,如市场调节、需求变化以及心理预期等非科技进步的因素对产出往往会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但从长期来看,实际产出是围绕着生产能力可到达的产出(经济学上称为自然产出)而波动的,即从长期来看实际产出最终取决于实际的生产能力。

因此,科技进步的度量主要适用于长期性和观察性。

鉴于科技进步的长期作用特性、一年经济增长率易受国内外突发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数学模型自身的不完善性的约束,因此,在长期统计数据基础上以5年依次给出一个测算值为好。

3.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属于经济学范畴,不是纯科技涵义。

当前,把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看作是纯科技的概念,那种理解是极端的错误。

在利用应用生产函数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中,科技进步应该包括资本、劳力、体制、制度、管理和科技应用等诸多因素,是他们共同对经济增长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农业来说,我国自1978年刚刚进行农村改革时,科技投入并没有大幅增加,国家依靠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管理体制,就使农业生产连上几个台阶,农业产值大幅增长,这主要是管理、政策和激励等因素的作用。

对工业来说,国家对工业一开始对资本的投入依赖要比其他方面的比重要大得多。

因此,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值高低的原因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方法比较与选择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从总体上可分为主观评定和生产函数测定两大类。

主观评定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生产函数测定法有较强的应用性,它是根据一些生产函数模型如Cobb-Douglas 生产函数、Arrow 生产函数等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如下面提到的价值分析法、索罗余值法等,但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假设前提条件,应用结果不尽如意,许多研究者指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它的假设过多,缺乏经济学根据,参数难以确定等。

这就使得不同测算者对于同一测算对象,得出的结果往往差异很大。

当前大约有30 多种不同的生产函数模型,在实践中用于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生产函数主要有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增长速度方程和DEA(Data Envelement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

1.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A。

L。

Saaty教授提出,它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然后采用Delphi 方法,对各项指标打分,最后汇总得到一个综合指数,作为科技进步贡献率。

AHP 基本方法与步骤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即建立一个阶梯结构的指标体系;构建一个两两指标相比较的判断矩阵;通过比较得出被比较指标元素的相对权重;然后计算各层指标对系统目标的综合权重,并进行排序。

用这种方法测算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可设置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单位能源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程度等这些指标元素来反映科技进步。

AHP 分析法的优点具有系统性、灵活性,测算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强,适用于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系统的决策,缺点是主观性太大,指标权重及对各项指标打分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2. 价值分析法(CSH 理论法)价值分析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用这种方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优点是没有主观性因素,而又有一定科学依据,另外指标数据的内涵清楚且易取得。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劳动的剩余价值X 组成,即M=C+V+X。

其中M 表示商品的价值。

现在假定不变资本全部进入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剩余价值指的是绝对剩余价值。

那么,由上式中的商品价值表达式,可得出CSH模型表达式:Q=C+S+H (3-1)式中Q 为商品的价值,C 为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S 为科技所创造的价值,H 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

上式变形得:S+H = Q-C (3-2)假定这个函数是连续的,两边取微分得:dS+dH=d(Q-C)=d[L×(Q-C)/L]=L×d[(Q-C)/L]+ dL×(Q-C)/L (3-3)式(3-3)中,L×d[(Q-C)/L]表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Q-C)/L]而带来的全部经济增长,也就是科技进步代来的经济增长;dL×(Q-C)/L 表示由于劳动力的增长dL 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因而dS = L×d[(Q-C)/L] (3-4)dH = dL×(Q-C)/L (3-5)这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E 的测算公式为:E=dS/dQ= L×d[(Q-C)/L]/dQ=L×[L×d(Q-C)-dL×(Q-C)]/L2/dQ=[dQ-dC- dL×(Q–C) /L]/dQ=1-dC/dQ- dL×(Q–C) /(L×dQ)=1-(dC/C)×(C/dQ)-[(Q–C)/Q]×[Q/dQ]×(dL/L)=1-ε×(Z/Y)-(1-ε)×(W/Y) (3-6)式(3-6)中,ε=C/Q,Z=dC/C,Y=dQ/Q,W=dL/L。

分别表示前期物耗率、现期物耗增长率、现期经济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

3.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法Cobb —Douglas 生产函数法(简称 C —D 生产函数法)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上世纪 20 年代创立的,其形式为:Y — 产出量,用增加值表示;K — 资金投入量;L — 劳动投入量;t — 时间变量;A — 科技进步对产出的影响;α — 资金弹性系数β — 劳动弹性系数r — 技术进步系数。

其中α 、 β 、r 和 A 为待估参数,且 C-D 生产函数存在成立的假设前提α + β= 1,即规模报酬不变。

C-D 生产函数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确定出了具体形式,可以清晰的看出影响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但 C-D 生产函数存在假设前提,即要素投入的规模效应不变,即 α + β= 1。

此公式表明:当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增长 1%时所带来的增加值增长分别为α 和1 ? α。

按照这样的假设,就固定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资金弹性和劳动弹性的线性关系,无法区别国家和地区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如果仅仅通过如此测算出来的资金投入贡献率和劳动投入贡献率进行评价,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4.Solow 余值法Solow 余值法是美国经济学家索罗(R 。

M 。

Solow )在 50 年代提出的增长速度方程为基础,用“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16]。

Solow 余值法没有像 C-D 生产函数法一样,对生产函数给予假设前提,而是将生产函数表达为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时间序列的函数一般式,即: Y =f ( K , L , t)(2-7)(2-7)式中符号涵义与上同,并且各变量同为时间序列 t 的函数。

y = r + α k + βl (2-11)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 ,同样可以得到:100%rn r E y=⨯,表示科技进步贡献率;100%kn k E yα=⨯,表示资金投入贡献率; ln 100%l E yβ=⨯,表示劳动投入贡献率。

5.优劣势比较对 比 上 述 三 种 方 法 可 以 看 出 , 三 种 测 算 方 法 都 是 建 立 在 生 产 函 数Y = f ( K , L , t)的基础上,满足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影响经济增长要素的研究。

但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1)C-D 生产函数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确定出了具体形式,可以清晰的看出影响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但 C-D 生产函数存在假设前提,即要素投入的规模效应不变,即 α + β= 1。

此公式表明:当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增长 1%时所带来的增加值增长分别为α 和1 ? α。

按照这样的假设,就固定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资金弹性和劳动弹性的线性关系,无法区别国家和地区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如果仅仅通过如此测算出来的资金投入贡献率和劳动投入贡献率进行评价,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2)Solow 余值法没有改变生产函数的形式,是在生产函数一般式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将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因素扣除,从而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虽然 Solow 余值法没有提出 α + β= 1的假设,但是其方法的建立还有一个前提就是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下,各要素都得到了完全的利用,这其实也变相承认了 α + β= 1的假设。

(3)CES 生产函数在函数的形式上做出了突破,但是引入了太多的待估参数,使得控制经济增长 Y 的变量从三个增加到了五个,不仅加大了计算量,而且较难从资金、劳动力和科技进步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在实际测算中较少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