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升本语文核心课文详解1.养生主《庄子》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答案见书 P4)(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
文章知识点:(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篇。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本文属于《内篇》。
(2)、①中心论点:掌握规律顺其自然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哪些方面写 a、三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 b、良庖、族庖与我③用了事实论据(3)、①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
②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4)、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5)、课后习题:①、“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
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
论据:事实论证③、“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
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6)全文翻译: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
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
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
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
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
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
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 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2.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
文章知识点:(1)、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2)、课文分析:①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
分析词句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以德义跟木、水进行比较。
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
②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量。
③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
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
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④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⑤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
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
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 等均成对比论证。
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
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
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即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要具备谨慎谦恭,温厚宽容,知人善任的道德修养。
(4)、课后习题:①“十思”与“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答:“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其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
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伸缩。
② 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
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
“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
“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
“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③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之弊?答: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
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5)全文翻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
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考纲要求:(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文章知识点:(1)、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具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
有《临川先生文集》。
(2)、课文分析:①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正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据实反驳(从第二段开始到“不为拒谏”);第二层(从“至于怨诽之多”到这段结束)是据理反驳,强调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是相当坚定,并不因政绩的恶意攻击而有所改变。
②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③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3)、文章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实乃诬妄不实之词,表达了坚决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
(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驳论文。
(5)、分析作者辩驳敌论观点时分别采用“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文章直接反驳的论点,针对论敌指责的变法“侵官司,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副实,论敌观点字破。
而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加以反驳。
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生,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6)、课后思考题:①、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答:是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