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图1适山兴王图见,表面上是卜宅主宰建筑能否兴土动工,实则是以相宅为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新王朝,重新进行了国土规划,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周武王认为洛阳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对于这里的形势,他曾赞美道:“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
”【4o即他认为洛阳南有陆浑嵩岳,北有太行黄河,境内水源充足,洛伊一带居天下之中,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
其所指“天室”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室”嵩山∞,意即天神居住的地方。
周成王继承其父遗愿,派召公和周公相宅,营建东都洛邑。
对于这次城市规划和建设,在《尚书》里留下了更系统、更完整的从选址到经营的全过程的官方文件。
今天已出土的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相应的文字与之对应(见图2)。
周公营洛时虽有“既得卜,则经营州3”鼬的记载,其实却是派召公作初步的考察,继而又是周公本人的勘踏及占卜,下面是《尚书》中所记载的洛邑营建过程:‘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肚,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油。
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圈2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尊铭文隹王初,器宅成于周,复口武王璺(醴)裸自天。
在四月丙戌,王鼻宗小子于京室,日:“昔在尔考公氏克文王,锋文王受兹[大命]。
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民。
’乌摩!尔有惟小子亡靛(谶),眠(视)于公氏有劳于天,(彻)命敬享哉。
”玄(惟)王(恭)德谷(裕)天,顺(训)我不敏,王成弃。
易贝卅朋,用乍口公宝障彝。
隹王五祀。
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句、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3】埔3这里详细描述了太保召公和周公相地、占I-和营建洛邑的经过。
接着,周公向成王详细汇报了自己占卜的情形并献上了新邑的图纸: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湟水西,惟洛食。
我又卜渡水东,亦惟洛食。
件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日:“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
公既定宅,评来,来视予卜,休,恒吉。
’’【3】193对《尚书》这部典籍,历代学者都作了整理和研究。
清代经学家更进行了延续100多年的深入研究,还特别推出了《钦定书经图说》,为《尚书》全文配绘插图,其中西周洛邑的经营过程和相应的理念也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详见图3—11)。
洛阳城池山川整体形势如图12所示。
这次都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古代所有建筑和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并形成了后来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见图13)。
同时,城市选址的“择中”观念更为明确。
如《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f31186《逸周书・作雒》:第12卷第3期王其亨等:《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229・图13风水观念中城、村、宅的最佳选址二、《周礼》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④是在对前人,特别是洛阳选址、规划、经营等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给中国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其思想核心就是建国制度。
所谓建国制度,简单来讲,就是指国土规划,它包括对资源的调查、评估及环境容量的考察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地产量和人口容量,并建立三级城市,即“王城”,诸侯、公、卿等的“都”以及“聚落”。
在《周礼》中,围绕建筑选址营造活动,首先要对自然地理各方面条件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环境容量、土地改良、资源(包括可利用的土地、水源、物产以及植物、动物等)、工程地质等,进而作出选址规划,其中涉及“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土化之法”、“土均之法”、“任土之法”及“形体之法”等很多方法,从而形成了综合的评价系统,详见表1。
表l<周礼》城市选址规划所涉及的方法方法具体内容备注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南则景短,测量南北远近,校正日影,知道土地的方位,从而确定“地中”以为国都所在,体现土圭之法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人居环境与宇宙的对应关系。
还可用于土地丈量、分配,以根据面积计算土地出产。
西则景朝多阴。
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分辨土地性质,掌握不同土地区域所适宜的人民、鸟兽及草木等,科学合理地开发土宜之法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和发展。
同时辨别地形高下以确定适宜人们居住的环辨十右■壤之物而知奠种.以教稼穑树笋。
境。
根据国土性质(山林、JII泽、丘陵、原隰、坟衍)分辨物产及居民特征,并依此计算赋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税。
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
改良土壤,选育物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郝,五酆为鄙,形体之法划分邻、里、邯、县、鄙的区域疆界以制邑。
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
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根据土地的性力肥饶,形势高下,各以其宜,任之以生产之事,并使出赋税。
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以公平划一的原则依法治理天下的税政,包括地税、九职之贡、军赋以及畿外邦国土均之法令地贡。
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向天子交纳之税,以调节社会关系,实现“人和”。
在对资源考察、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关系,并产生了环境容量的概念,这可以说是指导国土规划的核心思想,即《周礼・土方氏》所谓“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61,把人口规模、都邑大小和土地面积作为国土规划的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三者保持适宜的比例关系。
与此相关,先秦诸多・230-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典籍都有论述,如《尉缭子》:“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栗。
”…46《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o”L7J在城市规划中从环境容量出发,考虑人口规模与资源相协调,对城内、城外进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层层扩展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式。
如《周礼・载师》“任土之法”所云:“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J131也就是说城中为居宅;城外郭内场圃可种植瓜果蔬菜等;远郊牛田牧田可以供给肉类及奶类;近郊及以外地区大部分为农田,可以生产粮食;郊的外围还有林区,除供应木材外,还可以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更远范围内则是矿区,提供金属制品等。
《尔雅・释地》④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垧。
”即是对此的概括(见图14),这与现代的城市结构模式是完全相通的(见图15)。
图14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图式(据《尔雅》内容绘制)图15现代城市文化生态结构图式城外第一圈是鸡鸭、蔬菜、肉类等副食品供应地;第二圈是谷物、粮食供应基地;第三圈主要是山林、河流、湖泊地带,为自然保护区及木材、石头、矿物供给地。
(据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改绘)在《周礼》中,人们对于都城选址中的“择中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周礼・地官司徒》云:“……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
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6J%也就是说。
“地中”是一个“山水相交、阴阳融凝”[1坤的环境,人与自然处于理想的和谐状态,从而实现与天地自然节律的共振,促进万物的生长繁育,求得人与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大和谐。
此外,对于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有了更详细规定,即《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6J471(见图16)所有这些在《周礼》中系统化为中国理想的都城模式。
我国自东汉以来的城市,从东都洛阳到北魏洛阳、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是以《周礼》里所表述的城市模式为最高理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来规划经营的。
三、结语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及城市选址规划思想均以关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其宗旨与基本追求即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臻向天时、地利、人和诸吉咸备,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作为记述先民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尚书》和《周礼》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注释:①又《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日:“自洛泊延于伊油,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毋远天室。
”又日:“定天保,依天室……”所说的“天室”皆指“嵩山”。
详见蒋若是“洛阳在中国古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②对于《周礼》,此书历有争议,然而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由此可见其历史价值,东汉马融、郑玄为其作注称《周官礼》,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
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③《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最早的名物百科辞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参考文献:[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12.[2]张玉春.吕氏春秋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