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彩响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

在古代拥有着緊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

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一)中央集权下得“搭齐划一”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

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 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

”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

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

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 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

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

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

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 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就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就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

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得“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得朱雀大道。

再次,中国古代对街道规划十分重视,作用远较西欧中世纪城市中得街道重要。

街道既就是选择中轴线得依据,又就是城内相互沟通,城与城之间相互沟通得纽带,同时还起到城市功能分区得作用。

最后,中国古代城市对居民住宅区与商业区也进行方块式区划,本来这两处就是最容易出现杂乱无章现象得,当代城市得很多居民区与商业区就存在种种卫生问题、治安问題、交通问題等,但中国古代历代得城市都对此给予了极大得关注,宋代以前实行封闭得里坊制,管理得效呆不言而喻,宋代以得开放型城市,居民得聚居形态也无实质性得变化,一直就是由街道分割得方块形单元,以街道为基干形成得市场区,位置也相对固定。

(二)儒家“礼制”影响下得森严等级中国古代就是受礼法约束得等级森严得社会。

“礼”就是行为规范,“法”就是行为禁约,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得关系。

儒家思想在城市规划与建筑体现在严整得城市布局、森严得社会等级上。

備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就是: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

城内有九纵九横得十八条大街道。

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

王宫得左边(东)就是宗庙,右边(西)就是社複。

宫殿前面就是群臣朝拜得地方,面就是市场。

市场与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得正方形)。

唐代之前各都城虽也按照此要求布局,但不就是那么严格。

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

之后得唐长安城基本上就是按此要求布局,只就是在些许细节上有所不同。

但其后得元大都,明清得都城,则就是严格按照此要求布局得。

原因就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社会得主宰力量,不可逾越。

城市规划得格局作为一种礼制,就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得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就是方形得,并且有一条中轴线。

都城都以通过皇城正门至正南门得宽阔笔直得道路作为中轴线,体现了封建社会儒家理念得居正不偏、不正不威、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得皇权通过建筑氛围烘托得更加威严。

中国古代在社会等级方面,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居民住宅,形式都不就是随业主好恶与财力而定得,而就是受到等级制度得严格约束。

以清朝为例,其对不同等级得城市、不同得官衔在房屋建造得规模、用材与颜色上都有一定得规定。

就城市言之,都城得城门能开三个,州郡城可开两个,县城就只能开一个;就住宅言之, 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民只可用三间,房屋所用油漆也有限定,皇宫,显宦贵邸可用朱,一般官吏可用土红,庶民百姓只能用黑漆。

经此处理,城市居民得地位等级,一望便知。

而作为城市细胞得中国传统得四合院民居也体现出尊卑秩序:家长居于朝南得正房,长子居于西厢房, 仆人住外院,尊卑有序,内外有别。

上述两点特征使中国古代得城市拥有一种整齐划一得协调与统一性,然而, 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负面影响也就是巨大得。

几千年得封建礼制几乎一成不变,城市得形态大同小异,略显单调。

同时字致了经验主更得产生,使城市规划上缺少理论上得创新,经验成为了教条,使得城市规划与建设得约束越来越多而且很难摆脱。

另外,传统文化中得“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等观念,以及小农经济得传统,使城市规划者与建设者被归为“匠人”,被归为“三教九流”之类,不受重视,地位较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身城市规划事业,对城市规划得建设进行创新与总结,这也就是中国得城市规划理论得不到重要发展得内在原因之一。

(三)对天人合一得追求中国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得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得协调,往往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统一起来,密切结合自然,努力创造宜人得城市生态环境,这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

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得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

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讲究阴阳五行得“勘舆”之学,虽然有迷信成分,但其目得不过就是为了依照山水得自然条件,谋取人类居住得最佳地点,实现人与自然得与谐,与儒家与道家思想就是相通得。

这种师法自然得观点在中国城市得选址与规划,建筑得结构与造型,尤其就是在风景园林得建造方面,得到了充分得创造性发挥。

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得与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得居住环境。

一方面,就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

在总体布局阶段,中国传统城市大都因地制宜,讲求同自然得调适,努力凭借城市所处得山水环境形成风格独具得城市构图。

如苏州就就是利用天然得与人工得水道,建超一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得交通网络。

二千多年来,该城虽屡毁复建, 其基本结构依然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得改变。

在建筑及其群体得组织上,中国传统城市也多抓住山水,着意经营,形成城市建筑与自然相融得良好环境。

例如扬州瘦西湖,人们皆沿湖筑园,将人工与自然巧相结合,形成风光无限得秀丽景色。

千百年来,中国人依托大地,顺乎自然,将山水巧为利用,培育出了无数与自然融合协调得城市,这本身就就是一种文化创造,就是中国城市文化传统得基本内容之一。

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迷信得成分与消极得态度。

比如道家理论中得“无为而治”、“随遇而安”、“上天注定,不与天争”得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便成为保守主义,容易使人们不思进取,这些在当代就是应该避免得。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彩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命力强大, 影响深远。

比如,日本故都京都就是在公元794年仿照中国唐朝得都城长安建造得,不过规模要小很多。

此后直到19世纪中期一直就是日本得都城与文化中心。

京都城内得民居与寺庙,以及独特别致得园林最具特色。

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盘状,贯穿南北得大街朱雀大道将城市分为左京与右京。

京都得各个建筑都体现中国隋唐时期与佛教得风格。

又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里坊制度,其实就就是一种功能分区得简洁手法,对现代得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得借鉴意义,并且与现在得许多规划方式不谋而合o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得许多方法与元素仍在现代发扬光大,如1925年由吕彦直先生设计得南京中山陵。

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

中山陵组群所沿用得传统陵墓构成要素 -------------------------- 石牌坊、陵门、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满足新陵墓得适用要求,在空间格局、体量尺度上也比较妥贴,材料、色彩上究出石材得材质美。

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得基•本特点, 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天人合一得思想,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得辽阔气槪与崇高庄重得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得压轴巨作。

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建筑,尤其就是人民大会堂得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得严整布局,以浅杏黄色得暖色调为基本色调。

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得威严、豪华、严格得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仍在继续弘扬光大。

当代规划理论,源于西方文化体系,这就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得思维方式为基础得文化体系,曾因偏执于机械与人得力量,倡字征服自然,直到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后才幡然悔悟。

在这个倡导可持续发展,创建山水城市、宜居城市得今天,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得思想史多么得一致。

然而,中国古代得规划方式中,不免存在糟粕。

如太过强调风水直到接近迷信; 又如,高度统一得城市规划方式,使城市布局千篇一律;太过强调礼制,人与人得贵贱尊卑,甚至在建筑上也要明确地体现出来,不适合于当代这种追求人人平等得社会,并且可能助长社会上得攀比之风,官僚主义滋生。

三、结束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明显得特征,整齐划一,等级森严,单元之间得组合方式丰富,追求天人合一。

其影响有积极得,也有消极得。

虽然含有一些糟粕,但其合理內涵,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等,终究能成为当代城市规划中得谐音, 给人们无穷得启迪。

对此,应该客观地去评判,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

〔参考文献〕[1]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 李婿,郭海鞍•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得影响•建筑文化.2006(1):15-18.[3] 吕友仁•周礼译注•郑州:中州古藉出版社,2004.[4] 董建泓.关于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得一些探讨.城市规划汇刊,1997(5):4-6.[5 ] 程天明.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得礼制思想.工程与建设,2012, 26(6):753-755.马继云•论申国古代城市规划得形态特征.2002.王杰,李晓东•论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2013.倪志娟.中国城市文化得内涵及其特点・2006.[9] 张健,刘春雪,刘敬东,等•浅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得文化与特色•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12.[10]钱正坤•世界艺术史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董建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赵光剑.中国传统文化性质及现状浅析•唐都学刊,1990(3):73-78[13] 孔利,蒋琛,朱旻,李少星.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之结合——以孔孟文化轴概念规划为例.2012.[14] 袁琳.中国传统城市山水秩序构建得历史经验——以古代成都城为例.2013.[15]周干峙.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研究,199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