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是有必要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后。
只有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新中国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后,进行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
1、当时农业绝大多数仍然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手工业大多数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经营。
农业、手工业的这种个体小生产受季节、天灾人祸的影响,生产很不稳定,难以满足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所以,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2、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由于国营经济的壮大,其产值在全国工商业产值中的比例已逐步下降,而且通过国营企业的加工订货、征购、包销和收购产品等不同形式,实际上已逐步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三大改造有利有弊。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三大改造也存在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但也使中国走向高度集权的体制。
合营后改组、合并过。
总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