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政策变迁概要
政策调整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 性 政策调整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 性 但是,公共政策调整也会不同程度上浪费一部分 已经投入的政策资源;政策调整也会挫伤一部 分公众的积极性,并对公共机构的形象产生负 面影响。
8
五、政策调整的程序
1、获取反馈信息,即掌握由监控机构在政策 监督和控制中所获得的关于政策系统运行尤 其是政策执行结果方面的信息; 2、依据反馈信息,对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 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确立需要补充什 么、修正什么或完善哪些方面; 3、进行实际的修正、调整、补充和完善工作, 并将新的方案付之于实践。
3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公 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规范 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以下简称 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 目。新政策将于2014年高校招生时执行。 本次奥赛保送及加分调整,大幅减少了高中毕业生保送大学 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 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保 送资格,也不加分。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 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资 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资 格。全国奥赛获奖者以及体育特长生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 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大 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 思考题:教育部为何要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 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 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 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行贿等), 以阻止政策终结。
23
5. 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 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 法机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 举棋不定。
27
常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公共政策往往存在着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 形成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 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 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 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加以处理的,这 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policy style)。 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 (1)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 观、思维方式; (2)国家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无效)
12
《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 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
【颁布日期】1979年7月16日 【颁布单位】国务院 【具体条款】第六条对伤者按下列规定处理: 因伤致残,经济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酌情 给予一次性救济费50至150元; 死亡者,家庭 生活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酌情给予80至 150元火葬费或埋葬费;还可酌情给予一次性 救济费100至150元。 (过时)
4
第 1节
公共政策调整
一、 政策调整概念
政策调整,也就是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 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 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的关系 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 成与其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5
二、政策调整的内容
1、随政策过程由指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 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某 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 可能改变问题的性质。 2、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 3、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 新制定。 政策调整还包括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 的调整
28
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范式”及范式转变已成为政策科学的一个新 的极其有用的概念工具。事实上,范式转变概 念作为描述显著的政策变化的一种比喻,准确 地抓住了政策活动者(特别是政策制定者)对 于政策问题性质及其解决办法的信念、价值和 态度的基本的、长期的变化。
29
20
三、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
1. 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1)政策受益者 (2)政策制定者 (3)政策执行者
21
2. 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1)机构的惯性 (2)机构的生命力 (3)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22
3. 行政机关的联盟 4. 利益集团的阻碍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 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
6
三、政策调整的原因
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 化。 主观原因: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 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 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 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 的目的。
7
四、政策调整的作用
13
3.政策终结的实际意义 从政策终结的结果上看,政策终结的基本作用表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1)节省资源 只有及时终结过时或失效的政策,才能减少人力、物力、财 力的无效消耗,从而降低政策成本,节省有限的政策资源。 (2)提高绩效 旧政策的终结实际上就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和新规划的诞生 以及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更新与发展,这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解 决政策问题,降低公共政策运行成本,促进公共政策绩效的 提高。 (3)避免僵化 所谓公共政策僵化,就是指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应该终 结的政策或项目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现象。 (4)优化政策 公共政策人员的优化 公共政策组织的优化
10
2.政策终结的概念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 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 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1)强制性
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 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2节 政策终结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1.政策终结研究的兴起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终结的研究在政策科学的 发源地美国都是很少的。 随着美国1994年国会大选使民主党凭借一篇关于精简政 府的竞选纲领获得了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其后美国再造政 府运动的开展,需要终结的机构和过时的政策法规的增 多,美国的研究者和政府官员都认识到了政策终结在美 国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14
我国的政策终结工作存在的问题,主 要有: 一是政策终结的程序不合法。 二是对终结的重视不够。 三是政策终结的力度不够。
15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与方式
1.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 (1)财政困难 (2)政府的低效率 (3)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4)行为理论的变化
(5)学习
16
除了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绩效等原因外,政策 终结的原因还在于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 一是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必 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新 的政策,而有时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政策终结包括 了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 二是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 正自身的过程。无论是可利用的资源、所要解决的 问题,还是政策的环境都处于一种不确定性变动的 可能中。
公 共 政 策 学
第十章
本章要点
政策变迁
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和作用 政策调整的功能活动 政策终结的含义与作用 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 政策终结的障碍 政策终结的策略 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2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 国家民委、公安部、国 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 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 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 目。根据调整政策,高 中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 获得好成绩不再成为保 送上大学的“敲门砖”, 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的 加分则最高不超过20分。
(2)更替性
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3)灵活性
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 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11
【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颁布日期】1958年1月9日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具体条款】第十五条公民在常住城市、 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3日以上的,一暂 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3日以后向户口登 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
25
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政策终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 重视说理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2.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3. 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4. “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5. 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 关系 (1)要处理好政策稳定和政策发展的关系 (2)应同时处理好被终结的旧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 的调整 (3)注意保留原来政策中富有成效的、合理的部分, 以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实现发展
6. 社会舆论的压力
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 公共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
24
7. 高昂的成本
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也是影响政策终结实施的一个关键 因素。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一是终结行为本身要付 出的成本; 二是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