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学
检测参数:上升时间、波幅、时限、相位。应与正常 人的同一块肌肉同一年龄组的数值作比较,得出结论。
上升时间
定义:从起始正峰与随之而来的大的负峰的时间 间隔,即时滞(time lag)
检测意义:助于了解记录针尖与发放冲动的MU的 距离 。
正常值:小于500μs,最好在100-200μs之间 。
插入电位
2. 自发电位(终极活动)
如在终板区针尖刺激到肌肉的神经末稍, 将会出现低波幅终板噪声和高波幅终板棘 波(终板电位),两者不同时出现,也可 单独出现,此时患者可感到疼痛,此时轻 退针可消失,此为自然生理表现,但在失 神经支配的肌肉中明显增强。
终板电位
3.运动单位(motor unit MU)和运动单位电
时限
定义:是从电位偏离基线到恢复至基线的 一个时间过程。
检测意义:代表长度、传导速度以及膜兴 奋性不同的肌纤维同步化兴奋的程度 。
正常值:时限一般在5-15ms之间,因年龄 而不同,年龄越大时限越宽;不同的肌肉 也有明显的不同,如口轮匝肌时限较短而 胫前肌较宽 。
4.募集(recruitment)电位
再增加20%~30%的刺
刺激与记录:
激量。
负极和正极:刺激器正负极相隔2~3cm,负极置于神 经的远端引起神经去极化,而正极在近端引起超极化, 阻滞冲动的传播 。
刺激强度:以低强度刺激定位,加大刺激强度至超强, 诱发出最大肌肉动作电位。
记录电极:皮肤电极,G1置于肌腹运动点上,G2置于 肌腱上
分类:
正锐波样 纤颤波样的,后者开始先有一个小的正相电位
意义:
见于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副肌强直以及高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肌强直放电不一定就伴有临床上的肌强直,也可以在多发性肌炎、Ⅱ型
糖原累积病时出现
自发电位
包括:
纤颤电位 正锐波 束颤电位 复合性重复放电 肌蠕颤放电
插入电活动异常
插入性正锐波:
表现:
在插入电位之后出现连贯的正锐波,与安静期出现的正锐波 频率相似.
有时可以持续几秒,甚至达几分钟。其频率在3-30次/秒之间。
意义:
在神经受损10-14天后出现,比纤颤电位出现早。 在慢性失神经肌肉以及多发性肌炎急性期,严重进展,大量肌
纤维坏变时也会出现。 有时正锐波在动针极时才出现。有时插入后的正波连成一串,
计算:以运动纤维上的两个点之间距离(mm) 除以 近端刺激的潜伏期减去远端刺激的潜伏期(ms)的差 值,其结果为每秒传导的米数(m/s)。为了准确起见, 一般两刺激点间的距离不能少于10cm 。
正常运动传导速度 刺激:腕、肘 记录:拇短展肌
运动神经传导异常
在病灶近端刺激,波幅明显下降而潜伏期正 常或接近正常 。常见于部分神经损伤引起 神经失用或轴索断伤早期 。
束颤电位
肌纤维颤搐(myokymic discharges)
表现:
复合的重复发放,在临床上可以看见皮肤下面的肌肉 蠕动。相同MU的冲动,是以0.1-10秒的间隔、规律性 的爆发发放,伴有2-10个棘波的发放、频率为30-40次/ 秒。目前认为它是起源于脱髓鞘运动纤维的异位兴奋。
意义:
面部肌肉、脑干胶质瘤和多发性硬化 也可见于慢性周围神经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在过度换气后引起低血钙
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的鉴别诊断
静息状态 小力收缩 大力收缩 常见疾病
神经原性 损害
肌原性损 害
插入电位增 多或延长, 可见纤颤电 位、正锐波 和束颤电位
插入电位增 多或延长, 可见纤颤电 位、正锐波
MUP时限增 宽、波幅增 高、多相波 比例增多
MUP时限缩 短、波幅降 低、多相波 比例增多
单纯相和混 合相
肌纤维颤搐
复合性重复放电
表现:
电位波幅在50μV-1mV,时限为50-100ms,代表一组 肌纤维的同步放电,整个电位以一定的频率(5-100次/ 秒)重复发放。多相而且复杂的电位形态重复发放中 保持一致。突然开始,也可以突然停止或者突然变形。
在扩音器中发出如同青蛙的噪声或持续的机关枪声响。 但是没有肌强直放电的波幅和频率的反复变化。
等
正锐波和纤颤电位
束颤电位
表现:一组运动单元电位的全部或部分肌纤维自发 放电 ,束颤电位的波幅、波形常有轻度的变化, 其起源至今不明。
意义:
典型的束颤电位多在前角细胞病变时出现。 神经根病、嵌压神经病以及肌肉-痛性束颤综合征中也
可出现 只有同时发现纤颤电位及正锐波才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束颤不能定位
测定:
波幅测定有两种方法:一为由基线到负峰,一为峰峰值。 肌肉动作电位的时限是从开始偏离基线到回归基线的时间。 潜伏期为刺激伪差到负波起始处间隔的时间
运动神经传导
测定与计算:
测定:
波幅测定有两种方法:一为由基线到负峰,一为峰峰值。 肌肉动作电位的时限是从开始偏离基线到回归基线的时间。 潜伏期为刺激伪差到负波起始处间隔的时间
运动神经元 病、脊髓灰 质炎、GBS、 单神经病等
病理干扰相 (低波幅干 扰相)
肌营养不良、 多发性肌炎、 线粒体肌病 等
神经传导速度
检测原理
神经干上的电刺激:
负极和正极 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 刺激伪差
肌肉和神经电位的记录
平均技术 信息的显示和存储
运动神经传导 所谓超强刺激是,引起最 大肌肉动作电位的强度,
MUP ) 大力收缩状态: 4. 募集电位
1、 插入电位
定义:将记录针电极插入肌肉所引发的电 位变化。
图形表现:暴发性,成组出现的重复发放 的高频棘波,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
特点:
正常插入活动最一致的特征是其持续时间不超 过针移动时间。
肌肉纤维化时,肌肉的兴奋性降低。 失神经支配或在炎性过程中插入活动延长。
同心圆针极引出的MUP波幅波动于数百微 伏至几个毫伏之间,使用单极针时则要大 得多。
在MUP所有的参数中,时限是反映MU的最 可靠的最有用的参数。
相位
相位数:电位从离开基线再回到基线的次 数再加一而得的 。
正常:正常MUP多为四或三相 。 如果多于四相,称之为多相电位,这是同
步化欠佳或肌纤维脱失的表现。正常的肌 肉中多相电位应在5%-15%之间。
定义:
募集是指当活动性MUP增加其发放频率时,启动另外 的运动单位发放。
募集电位:肌肉进行大力收缩时引出的电位。
发放形式:
原来不活动的运动单位募集 已处于活动状态的运动单位其发放频率加快。
表现:
正常:干扰相 周围神经病:单纯相、混合相。 肌源性肌病:病理干扰相。
单纯相 混合相 病理干扰相
在病变部位以上刺激时,传导减慢而波幅相 对正常,提示有大多数神经纤维节段性脱 髓鞘改变
无神经兴奋反应:神经失用或神经完全断 伤
感觉神经传导
刺激与记录电极:多数测试者是刺激手指或是足 趾的末梢神经,顺向性地在近端收集;也有刺激 神经干而逆向性地在手指或足趾上收集 。
测定:
波幅:采用峰—峰值,波幅的大小与刺激强度、利手 有关
肌电图学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神经内科 神经康复科
肌电图学的发展史
1850.Helmhotz:用机械的方法记录到肌肉反应,使研究运动 纤维的传导开始成为可能。
1909.Piper:使用了肌肉动作电位一词。 1928.Proebstec: 人类在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时的自发电位。 1948.Hodes: 神经传导技术。 20世纪后半叶.
MUP稳定性异常: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MUP波幅时高时低或逐渐 减低
二联、三联或多联电位
肌源性病变
神经原性病变
脊髓灰质炎:巨大电位(胫前肌记录)
募集电位异常
神经元性损害:单纯相和混合相 肌源性损害:病理干扰相(低波幅干扰相) 不自主运动:由不同的MU组成的,MU之间
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发放的时间长短、波 幅大小、波型均不同。
不正常肌电图
插入电活动异常
插入电位减少或缺如:
肌纤维数量减少,如严重肌萎缩和肌肉纤维化 。
功能性的肌肉不能兴奋,如周期性麻痹发作期 。
技术性原因:如导线破裂,针极损坏、插入不够深以至针极 停留在皮下脂肪内 。
插入电位延长 :
肌肉易激惹 肌膜不稳定
与失神经状态、肌强直或者肌炎相关联
某些正常人也会在插入电位最后连续出现几次但不持续的正 锐波
病理性:
失神经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疾病 肌肉疾病 :肌营养不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
纤颤电位
正锐波
表现:
锯齿样,初始为正相,后伴有一个时限较宽、 波幅较低的负相。它们可以随着插入电位后出 现,也可以自发发放 。常与纤颤电位同时出现
意义:
失神经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疾病 肌肉疾病 :肌营养不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
意义:
见于一部分肌病 见于多种慢性失神经状态 最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脊肌萎缩和
Charcot-Marie-Tooth病
运动单元电位异常
波幅与பைடு நூலகம்限异常:
肌源性病变:MUP时限缩短,波幅减小 神经原性病变: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
多相波百分比异常:
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损害:多相波增多。
分类:
单纤维肌电图 巨肌电图 表面肌电图
同心圆针
广义肌电图:有关神经,神经肌接头和肌肉 疾病的电诊断学。
包括:
狭义肌电图 神经传导 神经重复电刺激
肌电图仪示意图
肌电图学的临床价值
肌电图可看作是临床体格检查的延伸。通 过EMG可以了解到:
肌肉病变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损害。 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根,丛,干,末稍)。 病变是活动性还是静息。 神经的再生能力。 提供肌强直及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1. 禁忌:有出血倾向者;易反复系统感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