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酸中毒
dRTA临床表现(二)
肌肉骨骼病变: 低钙抽搐,骨软化,骨折 骨畸形 关节痛 牙齿易松动脱落 侏儒 尿浓缩功能障碍
dRTA诊断
临床症状 化验检查 尿PH测定 尿Pco2测定
尿PH测定
晨起新鲜尿液 用石蜡油与空气隔离,以防CO2逸出 注意体位和排尿速度
结果: 当体液PH‹7.35时
低钾性肾小管病
Barter综合征:低钾,高醛固酮血症,加 压反应减弱,血压正常,肾小球旁器增 生。 Gitelman综合征:低镁血症
尿崩症
尿量大于2500ml/d 中枢性和肾性 尿渗透压:<150mOsm/kg.H2O
间质性疾病
急性间质性疾病: 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感染性间质性肾炎 免疫相关的间质性肾炎 Lupus erythematosus Sarcoidosis Sjögren's syndrome With anti-TBM antibodies
间质性疾病
急性间质性疾病:
恶性肿瘤 Lymphoma Myeloma cast nephropathy Other
特发性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发生率:占ARF4-8% 70余种药物,最常见是抗生素和NSAIDs 甲氧霉素(Methicillin),氨苄青霉素, 阿莫西林多见 青霉素G少见 利福平 表现:肉眼血尿,发热,皮疹,血和尿 中嗜酸细胞增加,继之ARF 肾脏:增大,间质水肿,大量淋巴细胞 ,浆细胞,嗜酸细胞浸润 10%不恢复
高钾高氯性酸中毒
IV型RTA
高钾高氯性酸中毒提示皮质和髓质集合 管均有障碍 RAS系统 ECF
高钾高氯性酸中毒病因
醛固酮缺乏: 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均缺乏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选择性醛固酮缺乏 遗传或肾素分泌不足 肾对醛固酮反应低 慢性小管间质病变
高钾高氯性酸中毒病因
化验检查
碳酸氯盐滤过排泄分数
碳酸氯盐滤过排泄分数
5% NaHCO3静脉点滴 定期取血样本,测HCO3-浓度 至HCO3-为25-27meq/L时 留血尿测Cr和HCO3FEHCO3-=(UHCO3血Cr)÷(BHCO3×尿Cr)
结果:pRTA ›10%-15%
pRTA治疗
纠正酸中毒
正常人酸碱平衡的维持
最后屏障:肾对除CO2外所有酸性物质
的清除 保留HCO3-:近断小管,亨氏攀,远 端小管(小部分) 再生HCO3-:排酸或净酸 HA+NaHCO3 NaA+H2O+CO2 1ml净酸=1mEq HCO3- ECF
碱(HCO3-)的重吸收
HCO3-100%滤过后约80-90%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 第一步: 泌H+ Na- H交换 为Na浓度差所致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病因
其它肾病: 肾淀粉样变 肾病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 骨质疏松
pRTA临床表现
高氯性酸中毒. 低钾血症明显. 同时伴有其它近端小管功能障碍 糖尿 氨基酸尿 尿钙排出增加,但肾石、肾钙化很 少见
pRTA诊断
慢性高氯性酸中毒
尿PH‹5.5或氯化铵负荷试验阴性
醛固酮缺乏和肾对醛固酮反应低: SLE伴肾素分泌不足 肾移植伴肾素分泌不足 不能分类: 肾移植后 慢性肾盂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高钾高氯性酸中毒
尿PH
‹5.5 血醛固酮
正常或升 高
›5.5 血醛固酮 抵抗 高钾性dRTA 查病因
正常
血皮质激素
低
肾上皮质功能不全
选择性醛固酮缺乏
药物或中毒: 两性B 止痛剂 其它肾病: 肾盂肾炎 阻塞性肾病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病因
遗传性系统性疾病: 碳酸酐酶缺乏 肝硬变
dRTA临床表现(一)
低钾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容量减少 高钙尿,低枸掾酸尿 低钙和低磷血症 肾钙化,尿石,特征性表现 肾盂肾炎,常见
高钾高氯性酸中毒病因治疗
明确诊断 补充碱性药 袢利尿剂 低钾饮食 对因治疗 避免可升高血钾的药物
各类肾小管酸中毒的特点
I型 II型 III型 IV型
血清CL 血浆HCO3 血浆pH 可有 血K 正常或 尿pH ›5.5 尿NH4+ 尿TA 可 尿NA 可 FEHCO3 ‹3-5% U-BPCO2(mmHg) ‹20 尿Ca 可增多 其它 可伴肾结石 肾性骨病
H+泵
第二步: HCO3- +H+
为酶的参与
CO2+H2O HCO3 -
HCO3 -
Na+
Na+,K+-ATP酶 Na+/HCO3-载体
Na+/H+载体
碳酸酐酶 近端小管细胞 旁筛通道
Proximal tubule Lumen Na+ HCO+3+H+ CA H2CO3 CA-Blocker CO2
近曲小管回吸收80% HCO31. Na+/H 2. Na+/HCO33. CA 4. H-ATPase
5. 不能维持细胞内较低的Na+浓度
6.果糖-1-磷酸酶缺乏 ECF减少,Cl-重吸收增加,导致高氯性代谢性 酸中毒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发病机理
分为二类:单纯酸中毒 伴其它肾小管功能障碍 细胞旁路通透性增加 细胞功能障碍
铵的产生和排泄
产生于近端小管
由谷氨酸代谢而来,产生NH4+的同时有 等量HCO3-产生,后者进入组织后,起酸化 功能. 远端小管排泄 代酸时,代偿性改变的90%由NH4+排 泄增加来完成.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II型RTA或pRTA)
发病机理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发病机理
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临床和进展
于阳
肾小管疾病
孤立的小管疾病:糖,氨基酸,磷酸盐 范可尼综合征: 肾小管酸中毒: 低钾性小管疾病: 尿崩症:
肾性糖尿
TmG:250-375mg/min 1.73m2 肾糖域:8.9-10.0mmol/L 原发性:A,B,O 继发性:
ATP
Blood Na+ K+
HCO+3 H2CO Na+
Na++Cl-,H2O
远端小管对酸中毒的调节
泌H+ 50-80mEq/d 再吸收剩余的HCO3-(5%-10%〕 产NH4-和可滴定酸
远端小管对酸的排泄
间介细胞A通过质子泵分泌H+
无或极少较少CA; 通透性差,致PH跨度大 该分泌过程受管腔内负电位影响 仅富含线粒体的间介细胞起酸化功能 泌H+ 后,细胞内OH在CA作用下形成HCO3HCO3Cl-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病因
选择性:不伴范可尼综合征 原发:一过性,遗传,或特发 碳酸酐酶缺乏或抑制 药物:醋氮酰胺,磺胺 碳酸酐酶2缺乏伴骨质疏松 非选择性:伴范可尼综合征 原发:遗传 遗传性系统性疾病:
近端肾小管酸中毒病因
遗传性系统性疾病: 胱氨酸贮积病 酪氨酸血症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继发甲旁抗伴慢性低钙:Vit D缺乏或抵 抗 药物或中毒性肾病:过期四环素
间质性疾病
慢性间质性疾病: 止痛剂肾病 NSAID肾病 尿酸性肾病 金属中毒 放射性肾病 巴尔干肾病 马兜铃酸肾病 免疫相关肾病
肾小管酸中毒
正常人酸碱平衡的维持
第一道屏障:细胞外液和细胞内缓 冲系统 第二道屏障:肺对CO2的清除 H++HCO3H2CO3 H2O+CO2 10-12mmol/d CO2
尿Pco2测定
NaHCO3负荷试验
静注NaHCO3 0.3mmol/分 定期测 尿PH 和 尿Pco2 连续三次尿PH 大于7.8 三次中间取血 测血Pco2
结果:
正常: U-BPco2›20mmHg RTA: U-BPco2 ‹ 20mmHg
dRTA治疗
补充HCO3-,中和食物中的酸 成人:1-3mEq/kg/day 儿童:2-3mEq/kg/day 大于5mEq/kg/day 枸橼酸合剂:枸橼酸,枸橼酸钠, (枸橼酸钾〕1mEq/ml NaHCO3: 5.9mEq/0.5mg 一般不必补钾
肾性氨基酸尿
获得性:感染,药物,免疫病。 遗传性:胱氨酸尿
磷酸盐转运障碍
肾小管重吸收无机磷减少 低磷血症:<2.5mg/dl 佝偻病,骨软化 磷酸盐合剂:磷酸二氢钠18g+磷酸氢二 钠145g,加水至1000ml
范可尼综合征
肾小管多种溶质重吸收障碍:葡萄糖, 氨基酸,磷酸盐,碳酸氢盐,尿酸 遗传性: 继发性:
RTA的治疗原则(二)
矿物质的补充:如有低钾血症,低镁血症 或低磷血症等存在,应予补充相应的电解 质,及时对症处理 利尿剂:对IV型RTA,可给予速尿或丁尿胺, 或双氢克尿塞,以增加钾排出,纠正高钾 血症 盐皮质激素:IV型RTA病人,可口服9-可的 松,以增加H+和K+的排出 控制RTA的并发症:如结石,感染等.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发病机理
2.质子泵受损或衰竭 H+-ATP酶和H+,K+-ATP酶 泌H+速率下降 3.家族性 HCO3-/Cl-交换缺陷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病因
原发:散发或遗传 自身免疫病: 干燥综合征 SLE 慢活肝 引起肾钙化的疾病: 甲旁抗 海绵肾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病因
正常人 尿PH ‹ 5.5 dRTA 尿PH › 5.5 (选择性醛固酮缺乏致dRTA除外 部分低于域值的pRTA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