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案例合集

城市设计案例合集

12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13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实体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比例
14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开敞空间的合理性:
威尼斯的公共空间 并非是集中聚集或 随机散步在城市中, 而是按照城市具体 的需要将主要开敞 空间的尺度、数量 及位置等合理的配 置与设置。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合集 2018/7
1 城市设计理论解析 8 步行街区
2 旧城更新
6 中心区
3 开放街区
7 实地调研
4 TOD模式解析
城市设计理论解析
——图底理论 ——场所理论 ——联系理论
3
图底关系 图底理论的内涵 案例分析
4
①什么是“图底”
鲜明、突出的图形——图 消极、模糊的背景——底 知觉的选择性是“图底关系”理论的基 础。
构成:外围清晰的边界、内部通俗易懂的主题(地形、 植物、铺装、建筑小品)。
③空间尺度:
古伯德认为,“可以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的距离是0.9-2.4米,认清朋友的最远距离 为24.38米,识别形体动作的最大距离是137米;对于城市开放公共空间而言,亲 切的城市空间宽度一般不大于24.38米,文雅的空间一般不大于13米。”
言,大雁塔仍是西安的标志性象征。
②交通可达性良好。广场周围公交站点分散布置,方便游人选择。且多数公
交停止运营间在晚间23:00,到达地点也多为城市繁华区,为游人观赏北广场夜 景提供了便利。欣赏完音乐喷炭后也可以继续漫步于南北广场之间,不必担 心夜间交通不便的问题。
③北广场环境整洁,整体气氛良好。通过调研发现,北广场的保洁人员与保安
③人与场所的互动
迎合需求:具体体现在幵放空间的规划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提供等方面。
其次,使用者从使用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或产生不满情绪等主观意识要反映 到开放空间未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过程中。
26
①可达性:
行动可达性(车行与步行)、心理感知可达性(是否可便捷到达)
②可识别性:
内涵:凯文.林奇从市民感受出发,创造性地将路径、边 界、区域、节点作为传达城市意象的五元素。
10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虚体开放的空间结构清晰而有层次,与实体私人空间比例相近、相差 不大。 街道与广场尺度适宜,公共空间丰富且围合感强烈又相互连接。
11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实体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图形多样性:威尼斯城市中公众无法到达的实体空间 的图形是丰富多样的,基本都具有图形的完整性。而人们可以通达的公共空 间的多样性由实体空间侧面体现。
诺伯舒兹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首次提出“场所 精神”一词,他将场所结构的两个基本要素顺延下去,对应地提出了方向 感(orientation)和认同感(identification)两种精神属性。
方向感:清晰明确的空间结构是产生意象性的前提,也是人们获得方向
感的基础,这时的人们容易体会到安全感。
15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开敞空间的层级和 服务半径:
威尼斯的公共空间 并非是集中聚集或 随机散步在城市中, 而是按照城市具体 的需要将主要开敞 空间的尺度、数量 及位置等合理的配 置与设置。
16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公共空间活动形式丰富性: 不同公共空间的底层、空间尺度及空间本身能承载的公共活动各不相同,不 同形式的空间为城市空间活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美,42%的使用者认为广场视野开阔。
基础设施:使用者对遮阳挡雨设施、座椅、健
身娱乐设施、公厕提出频次最高的迫切需求
29
②语义差异法
(SD)分析:
正因子18个 负因子3个
整条SD曲线偏向正 因子方向,表明大 部分使用者对大雁 塔北广场各方面都 是比较满意的
30
③行为地图分析:
根据广场上人流聚集的疏密时段,共选取上午9:30-10:30和中午11:30-12:30这两处 时段进行研究。
以上三种活动是相互交织融会而出现的,因此在场所营造时需要考虑各类行 为参与者在空间和基础服务设施上的需求,才能使空间产生较强的诱发力。
25
②关注场所的意义
领域感(目标人群):当人进入一个空间并且感觉自己被这个空间所接纳,形
成领域感时,人们就会安心地待在其中。领域感并不代表应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 等级和类型,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空间所处的地域和环境,寻找这一空间最可能使用的 人群,根据这些人对场所的需求,在“公共”与“私密”,“领域”与“共享”之间找 到合理的平衡。
5
①什么是“图底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 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研究的是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场空间的底之间的 相互关系。不只是将研究对象专注于建筑本身,还包括它所占据的场 所与空间。
建筑实体——solidmass图——figure 空间虚体——openvoids底——ground
必要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活动,如上学、上
班、购物、候车等,并且这种活动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大。
自发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这类活动只有在环境条件恰
当、天气适宜并且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
社会性活动: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来完成,而必须依赖于他人参与才能进行,
比如儿童玩耍、打排球、打扑克、聊天等其它需要相互交往的活动。
在知觉场中,图形具有积极、 扩展、企图控制整体的强烈 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 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 得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 支配的地位。 图底关系对于城市设计而言, 也同样具有实际意义。几乎 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 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并认为 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 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因素之 一。
②主题表现:
较强吸引力:大雁塔相传为廣朝高僧玄类设
计督造而成,故整个广场的主题也是以展现唐 文化为主。广场两侧设有唐朝名人雕塑以及刻 有历史事件以及书法的地景浮雕。
34
影响因素分析
三、空间尺度
①广场周边建筑尺度:
广场沿街的仿唐建筑群高度大约在12米左右,共由四个建筑单元组成,每边各有两 个。每单元建筑由一个主体建筑和一个L型建筑再加一个廊道组成,总长大约40米 左右。为了使建筑与大雁塔广场宏大的尺度关系相协调,在将两侧建筑退后的同 吋也放大了一定比例,以保证建筑能形成围合感。
27
背景介绍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始建于唐高宗年间(公元652年),现位于西安南郊大慈 恩寺内,相传是唐朝高僧玄奖用于译经和藏经之处,流传至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 游景点之一,亦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改造前:周边环境的改造没有与时代发
展相结合、区域内交通不畅、卫生条件差、 建筑形象不统一,缺少商业、餐饮等基本服 务设施。
认同感:认同感意味着对具体环境特性的一种怀念和熟悉感,因此产生
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
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永不衰竭的场所活力
24
①关注人的行为
行为活动是人与场所之间的媒介。丹麦建筑师杨.盖尔认为人的行为活动可 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并且每一种类型因为人的需要不同而对场所环境有不同 的要求。
18
③圣马可广场——城市的客厅
广场由三个梯形 组成,广场中心 建筑是圣马可教 堂。 圣马可教堂是威 尼斯体量最大的 教堂,广场上的 钟塔是威尼斯最 高的建筑,这两 个标志物是人们 所认为的城市中 心。
19
③圣马可广场——城市的客厅
建筑当图,环境当底
建筑当底,环境当图
周围的建筑皆具某个时期的代表性,而他们彼此又十分融洽的组合营造 出一个经典广场,是圣马可广场与周边不同时代建筑群的完美结合。
人员较多,日常维护较好。保洁人员随时都在打扫,而保安人员让游人心理产 生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安全有序的气氛是游人愿意再次到 来的基本条件。
36
场所营造成功之处
④广场水景设计精良,这也是吸引游人大量前来的另一大因素。
⑤广场基础服务设计人性化。例如座椅全部采用木质材料,符合西安的气候
街巷空间通达性: 不同公共空间的底 层、空间尺度及空 间本身能承载的公 共活动各不相同, 不同形式的空间为 城市空间活动提供 了无限的可能。
17
③圣马可广场——城市的客厅
圣马可广场南 面迎海,是城 市中心广场及 城市的宗教、 行政和商业中 心。 拿破仑曾经吧 这里称为“欧 洲的会客厅”, 圣马可广场完 成于文艺复兴 时期,是城市 建设和建筑艺 术的优秀范例。
行为活动以音乐喷 泉为中心逐渐向两 侧展开。
行走活动主要发生 在喷泉两侧步行街 道上,休息行为主要 在禅修林区。
健身服务设施较少, 活动内容单一,对 儿童和老年人的活 动特征考虑较少。
31
分析结果:
大雁塔北广场足一个营造相当成功的 广场,它有几个区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 使用频率,主要集中在喷泉两侧以及广 场入口处,其深厚的文化氛围、宏大 的奇乐喷表演以及干净淸新的环境足 吸引人们前来的主要因素。
特性:根据不同的行为需求,任何场所都有其独特的特性支持。比如人
类居住的房屋首先是“保护性”的,供人祈祷礼拜的教堂应该是“庄严性” 的,一个办公室则必须满足“实用性”的要求……可以说,特性是复杂而纷 乱的整体,但特性透过实物又经常是清楚明白的。
抽象的空间+具体的特性→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所
23
③“场所精神”
②广场局部尺度:
主体水景区两侧各有5个主题造景区,每个造景区由一组小喷泉和主题雕塑所构成, 周边以硬质铺地结合绿色植物为主。单个主题景区面积并不大,它们重复出现并 串联以形成完整的主题造园区,重复的布局容易让人在视觉上产生疲劳感。
35
场所营造成功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