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特斯拉深度报告

2020年特斯拉深度报告

2020年特斯拉深度报告导语我们判断国内订单仍相对稳健(2020/5/1 调价后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的竞品力增强,部分长续航订单切换回标准续航)。

2)美国工厂已于 5 月中旬复工(海外供应链也将逐步恢复),预计订单或将逐步转换为交付量。

1、复盘与市场聚焦核心尽管受疫情导致的停产(中国工厂已于2/10 复工,美国工厂已于 5 月中旬复工)、以及Model 3 国产车型减配风波(芯片减配至HW2.5 的免费升级至HW3.0、以及部分电池切换至LG 对应的续航里程略有差距)等影响,从2019/11/20 至今,特斯拉股价上涨约126.9%(vs. 纳指上涨约 5.7%),其中从2020/3/31 至今,特斯拉股价上涨约52.5%(vs. 纳指上涨约17.1%)。

复盘来看,我们认为特斯拉股价上涨主要由于交易面与基本面的共同影响。

交易面:空头回补的交易型特征(截止至2020/4/30,特斯拉的做空量占比下降至约11.7% vs. 上市至今平均值约32.2%)。

基本面:1)4Q19-1Q20 交付量与业绩表现稳健;其中,3 月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终端销量约 1.1 万辆(国内NEV 乘用车市占率约23.2%);2)上海工厂产能爬坡(2019 年底约3,000 辆/周,1Q20 爬坡至约4,000 辆/周,预计2Q20E 或达5,000 辆/周,预计4Q20E 或达6,000 辆/周);3)产品线日趋完善(2021E Model Y 国产车型量产交付,预计后续低配售价或调整至人民币30 万元以内),有望进一步驱动国产车型销量/盈利爬坡。

我们判断特斯拉股价在经历上涨之后,市场聚焦的核心为1)技术/产品是否能有效转换为销量(价格趋势);2)成本控制对应的单车盈利情况;3)估值体系即将从PS 切换至PE,对应的估值区间、以及长期市值空间的分析。

我们的观点,1)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BMS 动力电池系统、以及Autopilot智能驾驶技术,我们看好走量低配车型的交付与爬坡前景;预计特斯拉或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将其产能打满(走量低配车型贴合购置补贴政策vs. 高配车型通过OTA 升级/Autopilot 功能维稳售价);其中,除美国/中国之外,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巨大,特斯拉须通过深耕欧洲市场拓宽其全球销量。

2)通过成本分拆与比较,我们测算出美国/中国、以及德国工厂的长期盈利空间(预计2025E 前后,特斯拉盈利空间或达95 亿美元;其中,预计美国工厂或达35 亿美元,中国工厂或达35 亿美元,德国工厂或达25 亿美元)。

3)随着盈利兑现/估值体系切换,我们预计特斯拉长期PE 估值中枢或约15x;其中,2025E 前后的PE 估值中枢或约20x-30x,对应2025E 前后的市值空间或近3,000 亿美元(其中,预计整车部分市值空间或达2,300+亿美元)。

2、欧洲市场,下一个增长点2.1 、新能源汽车前景巨大当前欧洲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约占全球的20%-25%(vs. 中国约30%、美国约20%-25%),2019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约 3.4%(vs.中国约 4.7%、美国约 4.1%--美国包括轻型货车)。

从行业角度来看:1)欧洲与中国/美国是全球汽车产销量的三大主要市场(尤其德国历来是汽车强国),但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力时间节点却相对落后于中国/美国;2)随着欧洲碳排放规划/部分国家燃油车限售禁令、以及各国补贴扶持政策等陆续落地,政策驱动或迅速抬升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根据IEA 的相关数据,我们预计2018-2030E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Cagr 约22.9%-27.7%(vs. 全球约20.9%-27.8%),2030E 欧洲市场销量规模或达450-720 万辆(渗透率约25.8%-45.8%)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其中,预计约90%+为纯电动车型vs. 2018 年欧洲纯电动销量占比约64.4%)。

我们分析,1)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巨大,当前尚处于还未全面释放阶段;2)特斯拉必须通过进军且赢下欧洲市场来扩大其全球市占率。

2.2 、新能源销量主要贡献国分拆2019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45.3%至55.9 万辆;其中,德国/英国/法国的销量占比约43.5%,荷兰/瑞典/挪威的销量占比约33.5%。

具体分拆来看,2019 德国/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瑞典/挪威的合计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增速约76.3%(合计纯电动乘用车的总销量占比约50.5%),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增速约 4.1%(合计插电混动乘用车的总销量占比约26.5%)。

我们将对德国/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瑞典/挪威的政策与销量结构进行分拆。

政策面分拆梳理1)2019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主要以给予购置补贴为代表的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以给予更多税率优惠为代表的荷兰/瑞典/挪威为主;目前,德国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政府与主机厂平均分摊)、且销量规划较为激进。

2)从政策细则来看,给予购置补贴的德国/英国/法国更偏向于中小型纯电动车型或主要为欧系车企(荷兰/瑞典也或切换至以给予购置补贴为主);对比而言,给予税率优惠的挪威则更注重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性价比。

纯电动市场销量分拆、以及各国主力车型分拆(略)2.3、竞争格局分析我们分析,1)从市场定位角度来看,特斯拉主要对标车型或为BBA 等豪华品牌主力车型;对比而言,预计特斯拉或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售价vs. BMS/Autopilot 对应的续航里程/智能驾驶功能);此外,BBA 也将同样面临售价相对较高/购置补贴政策不占优等风险。

2)鉴于大众集团的欧系车企属性、以及中低端纯电动乘用车密集上市规划;预计在欧洲纯电动市场,与特斯拉直接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的或为大众集团(尤其MEB 平台紧凑车型)。

对于大众集团而言,已经交付的纯电动车型仅包括1)豪华车型奥迪e-tron、奥迪Q2L、保时捷Taycan,2)大众朗逸、大众高尔夫、以及大众宝来等。

但从新能源车型的技术/产品储备角度来看,大众拥有四个新能源汽车平台,分别为MLB-EVO、MEB、PPE、J1。

其中,1)MLB-EVO 平台生产大众高端车型/奥迪/保时捷传统燃油车型、以及奥迪e-tron 纯电动SUV 等新能源车型;2)MEB 为紧凑型纯电动平台(奥迪与大众/斯柯达/西雅特平台共享);3)PPE 中大型纯电动平台(与保时捷共同研发);4)J1 高性能纯电动平台(与保时捷共同研发,生产奥迪e-tron GT 概念车/保时捷Taycan 等车型)。

我们认为从平台规划来看,1)大众新能源的走量车型或主要来自于MEB 与PPE 平台;2)鉴于PPE 平台的中大型定位属性(或将主要覆盖中高端至豪华市场的各细分领域),预计PPE 平台的车型上市时间点或晚于MEB 平台。

从当前产品规划角度来看,2020E 大众MEB 平台交付的车型为ID.3(小型SUV)、以及ID.4(紧凑型SUV),其中,ID.3 已经公布欧洲市场定价(约 3.0+万欧元),我们预计ID.4 定价或约 4.0+万欧元(落入购置补贴范围内)。

此外,ID.4 或将于2020E 年底国产导入(上汽大众初期规划产能约24 万辆)。

我们判断,1)大众MEB 纯电动平台或具有较强的可拓展性(可衍生出多款轴距/轮距、以及底盘高度/车身结构不同的车型),有利于降价成本/售价;大众MEB 或将在德国/英国/法国等以购置补贴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占据优势;2)特斯拉的德国建厂/降本、定价与配置(改善性价比),以及提升品牌受众度等将是决定其是否能赢下欧洲市场的关键(我们将在德国工厂盈利空间测算部分,对德国工厂Model 3/Y 的价格/成本、以及盈利情况做具体分析)。

3、特斯拉各国工厂盈利空间测算1)特斯拉在动力电池(电芯)、以及智能驾驶(传感器)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2H20E-1H22E 与宁德时代在Model 3 国产短续航的磷酸铁锂电池合作,有望进一步压缩成本(为国产车型降价/冲量留有足够空间)。

2)预计特斯拉或针对各细分市场的消费属性/供求结构,通过差异化定价略将其产能打满(走量低配车型贴合购置补贴政策vs. 高配车型通过OTA 升级/Autopilot 功能维稳售价);同时通过成本控制,带动盈利爬坡。

3)根据特斯拉车型交付与产能规划(或将在美国再新建两个工厂分别用于生产Model Y/Cybertruck);我们预计在2025E 前后,特斯拉的全球产销量有望达约200 万辆(美国工厂约100 万辆,中国/德国工厂分别约50 万辆)。

3.1 、美国工厂产能方面截止至1Q20,美国工厂总年产能约49 万辆(其中,Model 3/Y 约40 万辆,Model S/X 约9 万辆);管理层指引2020E 将Model 3/Y 扩产至50 万辆(对应2020E 美国工厂总年产能约59 万辆)。

此外,特斯拉或将在美国新建两大工厂用于生产/交付Model Y、以及Cybertruck。

鉴于Model Y 的销量预期(或高于Model 3)、Cybertruck 交付规划、以及新工厂的投产/爬坡等;我们预计2025E(或早于2025E),美国工厂总年产能有望达100 万辆(其中,Model 3/Y 约80 万辆,Model S/X 约10 万辆,Cybertuck 约10 万辆)。

结合特斯拉或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将其产能打满,我们预计2025E 美国工厂总产销量有望达100 万辆。

定价方面当前美国市场Model 3 售价约 4.0+万美元(考虑优惠/节油之后的售价约3.5+ 万美元),美国市场Model Y(仅为高配四驱车型)售价约 5.0+万美元(考虑优惠/节油之后的售价约 4.5+万美元)。

我们预计走量车型主要为Model 3/Y(对应的Model S/X、以及Cybertruck 降价压力或相对有限);2)我们测算2025E 美国工厂平均售价(不考虑优惠/节油因素)约 4.2 万美元(vs. 2019 约 5.7 万美元/1Q20 约 5.8 万美元)。

盈利空间测算1Q20 特斯拉剔除积分收入后的汽车毛利率约20%;考虑到中国工厂爬坡等影响(Model 3 国产车型毛利率已接近其美国工厂的水平),我们预计当前美国工厂的毛利率约20%+。

我们判断,1)从毛利率贡献角度来看,爬坡后的Model Y 或高于Model S/X或高于Model 3 或高于Cybertruck;2)鉴于Model Y 的爬坡,预计2025E美国工厂的毛利率有望达24%+;3)预计美国工厂的R&D 费用率约5%,SG&A 费用率约10%,对应EBIT 利润率近10%+;4)预计在2025E 前后,美国工厂的盈利空间有望达35 亿美元(盈利空间约25-45 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