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PPT课件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PPT课件
•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在古人诗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 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 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 如何识别剑器。
2012-4/22-28
.
6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问题:
陶文濬 陶知行 陶行知 陶行知行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 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 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 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 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一改再 改自己的名字呢?
1910年他就读金陵大学时,开始研究并信 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 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 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 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 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 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 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 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救国救民。当时的陶行知接 受了“知行合一”说。正因为如此,1912年陶行 知先生又取名“陶知行”。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 获得的认识
通过他人或其他 媒体获得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是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012-4/22-28
.
16
我们的知识大多来自书本,所以说认 识既来自实践,也来自书本 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 只能来源于实践,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 亲自实践和看书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因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对我是间接的,但对 他人、古人则是直接经验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来自哪里?
1931年11月陶行知先生在《思想的母亲》中写到: “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 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 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所以我要提出的修 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 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 无穷。”陶行知的“行动——知识——再行动”这一教 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实 践观是完全一致的。
《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7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2012-4/22-28
.
2
鲁迅说:“本草家提起笔来,写:砒霜, 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 西曾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2012-4/22-28
.
3
认识来源实践,实践对认识有重要用
• 有人说,通过看书和接触其他媒体(广播 、电视、互联网等)也可以获得认识,因 此,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你的看法 怎样?
2012-4/22-28
.
7
• 通过亲身实践直接经验获得的认识知识的 途径通过他人或其他间接经验径媒体 获得的 ...
2012-4/22-28
.
8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工业发展—环境污染-新型能源开发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 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望远镜-射击望远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
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着重把握能力的含义和三大能力)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要求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把握要点)
实践出真知.Flv
书面作业:收集一个你感兴趣的成功人士 的先进事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获得 知识 的途 径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同样来自 实践。正如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一样,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 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出真知 2012-4/22-28
.
17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 推动认识的发展 。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Fra bibliotek生发表《行知行》一文, 继否定“知行”观之后,又否定“行知”观;将“行知” 观发展为“行知行”观。他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 “知行”改为“行知” 。
对
17世纪20年代
输入羊血
生
命 垂
19世纪80年代
输入人血
危
者
20世纪初
输入血型人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把握要点)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的特点 3、认识的辩证过程
2012-4/22-28
.
4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吃一堑,长一智。 C、钓久知鱼性,焦多识树性。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请你解释上述短语的含义,它们说明了 什么道理?
2012-4/22-28
.
5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 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 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吃一堑,长一智,是说 ,失败一次就有了一次的经验,教训。:
陶行知1914年秋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 确定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约翰·杜威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 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本 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含有辩证唯心主义成 份。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 “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 中有异。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 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 也即“知行合一”;但“从做中学”强调“做” 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与王阳 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1917年 陶行知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