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型铸造知识

金属型铸造知识

• 便于安放浇注系统,保证合金液平稳充满 铸型
• 便于合金顺序凝固,保证补缩 • 使型芯(或活块)数量最少、安装方便、
稳固,取出容易 • 力求铸件内部质量均匀一致,盖子类及碗
状铸件可水平安放 • 便于铸件取出,不致拉裂和变形
铸件在金属型中的位置
3 分型面的选择
• 简单铸件的分型面应尽量选在铸件的最大端面上 • 分型面应尽可能地选在同一个平面上 • 应保证铸件分型方便,尽量少用或不用活块 • 分型面的位置应尽量使铸件避免做铸造斜度,而
≥1° ≥2°
1° >2°
1°~1°30′ >2°4 铸件工源自性设计(3) 铸件图的绘制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2) 铸件工艺性设计参数的选择 2)工艺余量
工艺余量是指超过机械加工余量的部分。 工艺余量根据铸件实际结构情况确定,应 保证铸件顺序凝固。 3)铸件尺寸公差
一般按照GB/T 6414-1999确定,特 殊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2) 铸件工艺性设计参数的选择
目录
一、概述 二、铸件工艺设计 三、金属型设计 四、铸造工艺 五、金属型铸造机 六、铸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二、铸件工艺设计
1 基准面的选择 2 铸件在金属型中的位置 3 分型面的选择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5 浇注系统 6 冒口设计
1 基准面的选择
基准面决定铸件各部分相对的尺寸位置。 所以选择铸造基准面时,必须和铸件机械 加工的基准面统一,其选择原则为: (1)非全部加工的铸件,应尽量选取非加工 面作为基准面。 (2)采用非加工面作基准面时,应该选尺寸 变动小、最可靠的面作基准面。最好不选 用活块形成的铸件表面作为基准面。
4 应用范围
(3)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按GB/T 6414- 1999,金属型铸件的尺寸精度一般为CT8~ CT10级,铝、镁合金铸件的尺寸精度为 CT7~CT9;表面粗糙度一般为Ra12.5~ 6.3μm,最高可达Ra3.2μm。。
(4)生产规模 一般只有成批或大量生产时 采用。军工产品一般不受生产批量的限制。
给予较大的斜度。 对于铸件尺寸要求精确的非加工面,若不允
许有铸造斜度时,可考虑改变分型面,或使用金 属活块、以及采用砂芯等方法来解决。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2) 铸件工艺性设计参数的选择
5)铸造斜度 各种合金铸件的铸造斜度可参考下表:
铸件表面位置
铝合金
镁合金 铸铁
铸钢
外表面 内表面
0°30′ 0°30′~2°
2 工艺流程
3 工艺特点
优点:
(1)金属型的热导率和热容量大,冷却速度 快,铸件组织致密,力学性能比砂型铸件 高15%左右。
(2)铸件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的值低, 批量生产质量稳定性好,废品率低,工艺 出品率高 。
3 工艺特点
优点:
(3)与砂型铸造相比,节省了型砂运输和型 砂处理所需的财力和大量劳动力,减少了 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污染,劳动条件好 。
-为了便于设置冒口以对整体铸件进行补缩,有些大孔也可 以不铸出;
-对一些易变形的铸件应增加防变形肋,待最后工序加工去 掉;
-对于加工过程中装卡定位性差的铸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 定位装卡凸台,其位置应有利于铸件补缩;
-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可以局部加大铸造斜度,避 免设计活块。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金属型铸造
目录
一、概述 二、铸件工艺设计 三、金属型设计 四、铸造工艺 五、金属型铸造机 六、铸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一、概述
1 铸造原理 2 工艺流程 3 工艺特点 4 应用范围
1 铸造原理
金属型铸造又称硬模铸造 或永久型铸造,是在重力下 将金属液浇入用金属材料制 造的铸型中获得铸件的工艺 方法。
3 工艺特点
缺点:
(3)金属型无退让性,铸件凝固时容易产生裂 纹和变形,不适用于热裂倾向大的合金。
(4)金属型制造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只有在 大量、成批生产时,才能显示出好的经济效 果。
4 应用范围
(1)合金种类 热裂倾向大的合金除外, 以铝、镁合金应用最广。
(2)铸件形状和大小 不太复杂的中小型 零件。非铁合金可以铸造较复杂的零件, 如气冷式发动机的气缸盖、液压泵壳体、 各种机匣等;钢铁金属只能铸造简单零件。 铝、镁合金铸件可从几十克到几十千克; 钢铁金属铸件从几千克到几百千克。
4)铸造圆角 铸造圆角半径R(mm)一般可以按下式计算:
R= + ~ +
4
6
式中 δ、δ´——铸件相邻壁的厚度(mm)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2) 铸件工艺性设计参数的选择
5)铸造斜度 -凡是在铸件冷却时与金属型表面有脱离倾向的面,
应给予较小的铸造斜度; -凡是铸件冷却时趋向于包紧金属型或芯的面,应
且很容易取出铸件 • 分型面应尽量不选在铸件的基准面上,也不要选
在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上 • 应便于安放浇冒口和便于气体从铸型中排出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1) 铸件工艺性设计原则 (2) 铸件工艺性设计参数的选择 (3) 铸件图的绘制
4 铸件工艺性设计
(1) 铸件工艺性设计原则
-简化金属型结构,某些小孔一般不铸出来,但当不便于补 缩时,有些小孔也应铸造出来;
(2) 铸件工艺性设计参数的选择
1)加工余量 -零件尺寸精度要求高、表面粗糙度值要求低的加
工面,应给予较大的加工余量; -加工面越大,加工余量应越大; -加工面距加工基准面越远,加工余量应越大; -铸件用砂芯形成的表面,应比用金属芯形成的表
面的加工余量大; -浇冒口开设的加工面应给予较大的加工余量。
1 基准面的选择
(3)基准面应平整和光洁,不应有残余浇冒 口、毛刺、飞翅等。
(4)全部加工的零件,应选加工余量最小的 面作为基准面,以保证机械加工时不致因 加工余量不够而造成废品。
(5)为了便于检验尺寸,应选择较大的平面 作为基准面,不采用曲面或有铸造斜度的 面作为基准面。
2 铸件在金属型中的位置
(4)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效率高, 技术容易掌握,便于生产管理。
3 工艺特点
缺点:
(1)金属型的热导率和热容量大,浇注的金属 液很快结晶凝固,降低了充型能力,故对铸件 的壁厚设计有一定要求,一般不小于2mm。
(2)金属型本身无透气性,必须采用一定的措 施导出型腔中的空气和砂芯所产生的气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