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柴胡舒肝丸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 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 “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 和泥沙,干燥。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状: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备形,长6~ 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 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 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 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 面显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 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 形,顶端有多数细
药典中药材:豆蔻
性状:
原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l.5cm。表 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 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 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 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 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 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 并被有残留
药典中药材:豆蔻
性状: 的假神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印 尼白蔻: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 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药典中药材:豆蔻
炮制: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药典中药材:豆蔻
性味: 辛,温。归肺、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豆蔻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用于湿 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 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 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 燥。
药典中药材:山楂
性状:
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 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 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 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 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等 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药典中药材:防风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 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有的可见横长皮 孔样突起、密集的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 切面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黄 色,具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甘。
药典中药材:防风
性味: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药典中药材:桔梗
性状: 皮部黄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微, 味微甜后苦。
药典中药材:桔梗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皮多已除 去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黄白色,较窄; 形成层环纹明显,棕色;木部宽,有较多 裂隙。气微,味微甜后苦。
药典中药材:桔梗
性味: 苦、辛,平。归肺经。
药典中药材:陈皮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 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 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 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味: 苦、辛,温。归肺、脾经。
药典中药材:陈皮
功效: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 少吐泻,咳嗽痰多。
性味: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药典中药材:山楂
功效: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 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 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 痛,髙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 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药典中药材:山楂
用法: 9~12g。
药典中药材:山楂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防风详解>>>
防风
药典中药材:防风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春、秋 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 泥沙,晒干。
药典中药材:防风
性状:
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 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 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根 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 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 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 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状:
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 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 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药典中药材:柴胡
炮制:
北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 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 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 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 微苦。醋北柴胡:取北柴胡片,照醋炙法 (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北柴胡片, 表面淡棕黄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南 柴胡:除去杂质,洗净,润
陈皮
药典中药材:陈皮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 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 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 低温干燥。
药典中药材:陈皮
性状: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 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 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 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 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 苦。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 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 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药典中药材:茯苓详解>>>
茯苓
药典中药材:茯苓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 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 “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 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 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 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 “茯苓块”和“茯苓片”。
药典中药材:香附
炮制:
香附除去毛须及杂质,切厚片或碾碎。本 品为不规则厚片或颗粒状。外表皮棕褐色 或黑褐色,有时可见环节。切面色白或黄 棕色,质硬,内皮层环纹明显。气香,味 微苦。醋香附:取香附片(粒),照醋炙 法(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香附片 (粒),表面黑褐色。微有醋香气,味微 苦。
药典中药材:香附
柴胡舒肝丸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配方详解>>>
柴胡舒肝丸 ChaihuShuganWan
药典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配方详解>>>
配方:
茯苓100g、麸炒枳壳50g、豆蔻40g、酒白 芍50g、甘草50g、醋香附75g、陈皮50g、 桔梗50g、姜厚朴50g、炒山楂50g、防风 50g、六神曲(炒)50g、柴胡75g、黄芩 50g、薄荷50g、紫苏梗75g、木香25g、炒 槟榔75g、醋三棱50g、酒大黄50g、青皮 (炒)50g、当归50g、姜半夏75g、乌药 50g、醋莪术50g。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 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 淡红色或淡棕色。
药典中药材:茯苓
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 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味: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药典中药材:茯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 安,惊悸失眠。
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药典中药材:香附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用于肝 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 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 调,经闭痛经。
药典中药材:香附
用法: 6~10g。。
药典中药材:香附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陈皮详解>>>
药典中药材:甘草
性味: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药典中药材:甘草
功效:
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 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 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 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药典中药材:甘草
用法: 2~10g。
药典中药材:甘草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防风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 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药典中药材:防风
用法: 5~10g。
药典中药材:防风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六神曲详解>>>
六神曲
药典中药材:六神曲
: 药典暂未收录六神曲。
药典中药材:柴胡详解>>>
柴胡
药典中药材:柴胡
药典中药材:甘草
注意: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 花同用。
药典中药材:香附详解>>>
香附
药典中药材:香附
来源: 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秋季 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 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药典中药材:香附
性状:
本品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长2~ 3.5cm,直径0.5~lcm。表面棕褐色或黑 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 环节,节上有未除净的棕色毛须和须根断 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 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 样;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 纹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 气香,味微苦。
药典中药材:桔梗
功效: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 胸闷不畅,咽痛膏哑,肺痈吐脓。
药典中药材:桔梗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桔梗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姜厚朴详解>>>
姜厚朴
药典中药材:姜厚朴
: 药典暂未收录姜厚朴。
药典中药材:山楂详解>>>
山楂
药典中药材: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