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英语教学之我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在全国各地从小学起就开设了英语课,甚至是偏远的农村学校也不例外。
步入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针对英语教学不同地区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这里我想结合我在乡教学的经历谈一些想法。
新教材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
新教材与农村自身发展的问题。
新教材起点高,部分内容脱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目标英语是中美合编,它采用美国人在教育方法和教学理论上的不少优点。
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但由于城乡差别较大,存在着不同的结果,如:汉堡包、比萨、奶昔等,城市的学生见过,但在农村学生觉得很抽象、很遥远。
教材任务加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新教材中的词汇量较大,单词拼写较难,但课时没有增加,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难度,影响学生英语的积极性。
师资力量问题,推进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改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较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强。
但农村教师素质总体偏低、观念陈旧,对新课程教学力不从心。
中小学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现在,我县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
按理说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的七年级新生连26个字母都读不准。
经过了解得知,在小学,只有语文、数学是主科,英语是副科,学生和家长乃至学校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小学的英语考试只流于形式。
以上是我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况了。
我通过平时的收集也获取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首先,教师要不断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
书本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集体备课、集体教学、积极参加各项师资培训与外出学习活动,定期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流,达到知识共享、互相弥补的目的。
再次,教学模式的改变。
创设学习语言的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课内外有一些真实的语境,从中理解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教师可设计模仿、会话、书面操练,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交际是有双向性或多向性的活动,在学校可以成立英语兴趣小组,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提高自己的能力。
此外,可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来划分学生层次。
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潜力极大。
并有超前的学习愿望。
b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可是接受能力稍微差,基础不扎实。
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需要老师扶一把,给以一定的督促和辅导。
c层次的学生学习不自觉,基础差。
而且思维反映慢,在学习上有障碍,有的是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懒于开口,怕吃苦,缺少家庭辅导条件,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
然后,再把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若干小组,并设a 层次的学生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b和c层次的学生各一到两名,负责他们作业的监督和检查,课文的背诵,疑问的解答等。
但是这样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发展情况随时调整,这样分层,设组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的动机,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总之,新教材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和教学理念,在摸索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