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城记

双城记

《双城记》内容简介

它以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法国巴黎的一位外科医生梅尼特和得伐石太太两家的遭遇。

有一天,梅尼特医生突然被厄费里蒙地兄弟绑架到侯爵的府中,强迫他给两个病人看病。其中一个少年中了很重的剑伤,另一位

妇女已经奄奄一息,后来医生得知:是侯爵兄弟糟蹋了这位美丽的农妇,并杀死了农妇的丈夫和父亲,受剑伤的是农妇的弟弟。

他决心要给姐姐报仇,就把幸存下来的妹妹(也就是后来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得伐石太太)先送到乡下,然后就到侯爵府去报仇,

由于侯爵府内人多势众,他反而被打成重伤。得知真相后,正直善良的梅尼特医生对侯爵的行为十分愤怒,不顾个人安危,直接

给朝廷写信,告发侯爵的罪行。可是,侯爵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医生反而被投进了巴士底监狱,长达18年之久。狱中,医

生也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写下了血书,记录了侯爵的罪行。等到出狱时,他已经被折磨的神志不清了,在女儿路茜和好友劳雷

的照料下,医生逐渐恢复了健康,并且又开始行医了。可意想不到的是,路茜爱上了他仇人的侄子代尔那。对此,医生心中十分

恼火。在他被痛苦和矛盾困扰的不知所措时,代尔那为了爱情放弃了侯爵的财产和地位而自食其力了,医生才同意他们结婚。婚

后不久,代尔那为了营救老管家,不顾自身安危,去了动乱中的巴黎,被革命者得伐石夫妇逮捕下狱。后来医生和路茜前去巴黎

营救,结果未能成功。得伐石夫妇判侯爵的侄子代尔那死刑。这使医生的精神上又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时,一位不满现实的青年

卡尔登,早就暗恋代尔那的妻子路茜。为了成全心上人的幸福,他偷偷混进监狱,利用自己与代尔那面貌相似的特点,替名顶替

,换出了代尔那,让代尔那一家安全逃出巴黎,而卡尔登自己却登上了断头台。

《双城记》赏析评论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

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

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

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就笔锋一转,把她贬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尤其是当她

到医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

尔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

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互相辉映的人物,一

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路茜。在爱的纽带

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是不切实际的。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

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

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

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双城记》读后感

革命让人疯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几日对这句话颇有体会。感觉如果每天坚持阅读,阅读就会变得轻松,但若稍有怠懈

,就会离文字的感觉很远。这几日将《双城记》读完,里尔克的法文诗和车槿山先生翻译的马尔多罗之歌仍半途而废地躺在床上

,亦如深宫中的女子等待着皇帝的宠幸。书那么多,读得有多少,印象深刻的又有多少,连续坚持读了十几年的又有多少?时间

匆匆走,书的梦却永远如梦魇般掺入整个生活,又如绦虫般寄生在体内。第一次看狄更斯的书,他是经久不衰的作家,又是作品

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家,那么,他的小说中理应有一种有趣的情节,能够支撑起一部好看的电影。他写什么?他关注什么?他

的风格又是什么?带着种种的疑问,我第一次翻开了《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由英国立即联想到法国,两个仅隔一道海峡

的国家,从中世纪开始就频繁往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血统....也许就像是双胞胎兄弟般,有着颇为神似的面貌。一损

俱损,一荣俱荣?书中的历史大背景是法国大革命,那一个英国人笔下的法国大革命与一个法国人眼中的法国大革命是否会有不

同呢?狄更斯的这部小说或许多多少少能够具有些借鉴意义。我对于历史懂得并不多,文史哲本不分家,但我对于那些年代和已

经发生的事总是有一种距离感,无法发声共鸣,更无法记住。但在《双城记》中,法国大革命带给我的是一种疯狂的感觉。革命

革命,要革谁的命?谁高兴了?谁牺牲了?谁被赶下去了?谁上台了?小说本身并不是对于历史影像的完全再现,因而它必有作

家的一定寓意,至少传达着作家的一种情感。《双城记》中有那些被划分为“第三等公民”的人,比如马奈特医生,比如德发日

夫妇。在革命前他们都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只能被碾做泥,屈辱地活着。而当鲁莽的革命脚步步步逼近,闯入他们的生活时,

革命在他们身上造成的变化是巨大的。也许你可以像马奈特先生那样变得宽容,饶恕一些人;又或者会像德发日太太那样变得疯

狂,不顾他人的死活,只为让那些无辜的人为他们的祖辈的罪孽去死。新世纪开始时,国王受到审判,被处以斩首;自由、平等

、博爱的口号宣扬在每个街区。革命啊革命,没有停歇,没有怜悯,没有和平,没有片刻的缓冲休息,没有时间的度量。全国人

民处于癫狂的状态,正像一个病人在发烧时的那样。这让我想起《霸王别姬》中革命的那一幕,令人心酸,兄弟间互骂,亲人间

诋毁....一切都还在,一切又都以不在。在恐怖与恐怖中滋生的那些革命者,以亢奋的状态执行着对革命事业忠贞的动作,他们

令人畏惧,他们变得粗俗鄙陋,他们那一张张轮廓模糊的面孔,因疯狂而扭曲的表情。狄更斯所描绘的法国大革命留给我的就是

这样一种疯狂的感觉。人们说他是温和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改革,但反对暴力革命,因而他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客观审视的态

度,他与卡莱尔一样将法国大革命当作一种前车之鉴。他们作为文人,敏感地意识到当革命的激情达到顶峰后就会泛滥成灾,不

可收拾。人会变得阴森可怖,野蛮凶残。“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小说的结尾带有宗教感,带有传奇感。卡屯代

替了夏尔·达奈走上了断头台,他自愿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抑或是遵从自己内心的理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死得那样从容,

那样心安理得,让你不得不被这个人物感动。以爱战胜恨,以牺牲自己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狄更斯多多少少在推崇着这样一

种理性的道德原则,这让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小说,感觉他们的作品都散发着一种人文主义和宗教似的赎罪感。《双城记》是狄更

斯的迟暮制作,那他在晚年是否已经原谅了这个令他批判的社会,而转向对上帝的虔诚?这一问题我也许都会在以后的阅读中弄

明白。总体上还是蛮喜欢这部小说的,一本并不费心力的书,可以顺顺畅畅地像看侦探小说似的将这本书读完。简约严整的结构

,凝练婉约的语言,让人重新去领略一下革命中如火如荼的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