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言虚词(完成1-6题,每题1分,共6分)(本组题改编自11月2日发放的文言虚词练习)1、下列句中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A.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大王来何操C.徐公何能及君也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句中的“所”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句中的“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C.为赋新词强说愁D.不足为外人道也4、下列句中的“因”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5、下列句中的“者”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此三者,吾遗恨也。

6、下列句中的“之”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之二虫又何知。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二)文言实词(每空1分,共22分)(7、8题选自11月14日发放的文言实词练习,9题来自课内,10题改编自《语文帮》训练64,每周自己从后往前做2个,应该做到了哦)7、翻译文段中附带括号的“过”字信陵君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之。

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之,仆从以为过()矣。

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几日便归。

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也。

”8、翻译文段中附带括号的“或”字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逃。

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

为学或()匪恒,则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

众人以为愈之功。

后或()责愈,以为童子为学,当顺自然,功或()未易量。

9、翻译文段中附带括号的“师”字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0、翻译文段中附带括号的文言实词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

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

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赴诸峰之间以为涧。

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

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

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

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①。

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②巨齿,微缺其中心;天门若()古货布③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

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肩舆,轿子。

②仰攒,向上排列。

③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三)史传阅读一(共9分)(本文段选自文言文早读材料,上两周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节选自《张仪列传》11、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而能用秦柄者柄:把柄 B.已而楚相亡璧。

亡:丢失C.共执张仪,掠笞数百执:拘捕 D.吾殆弗如也。

殆:大概1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之张仪於是之赵蚓无爪牙之利B.乃乃自令困辱至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而我顾且盗而城弃甲曳兵而走D.奉奉以车马金钱斧斤以时入山林13、翻译下列句子(5分)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四)史传阅读二(共16分)(以下都是高考模拟题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蓨人也。

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

颎承旨欣然日:“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唏嘘就路。

因平尉迟迥。

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

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

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

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

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

其见重如此。

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颊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日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

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

颎奏曰:“此乐久废,今若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

”帝不悦。

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

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

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

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治致升平,颎之力也。

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

(选自《隋书·高频传》)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B.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C.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D.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卧内,原指古人睡卧起居的内室,皇帝在此设宴款待,说明其对高颎非常看重。

B.高蹈,原指远游他方,也表示过隐居的生活,这里指明苏威在前朝不肯做官。

C.有司,古代中央政府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用“有司”来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

D.殷鉴,原意为殷商子孙应以夏亡作为教训,后来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人矢败之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高颎从小机敏,有很高的声名。

他曾经读过一些史书,擅长与人交流,高祖刚刚主持朝政,就有意招揽他人府。

B.高颎临危受命,不负高祖所望。

尉迟迥起兵反叛,韦孝宽带兵到达河阳后便畏缩不前,只有高颎毫不畏惧,与母拜别,继续前行。

C.高颎深知进退,主动谦让职位。

他为了避开因信任和倚重而获得的权力地位,主动上表请求放弃职务,让苏威接替,但最终未获允许。

D.高颎忠君爱国,竭诚进言劝谏。

他担忧炀帝沉溺于声色,又发动修筑长城的劳役,会使百姓劳苦而亡国,多次表达忧国的心声。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5分,共10分)(1) 颎承旨欣然日:“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2)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治致升平,颍之力也。

(五)诗歌鉴赏(共10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元)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

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18、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

“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