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武汉市的市民文化

关于武汉市的市民文化

关于武汉市的市民文化摘要:每个城市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文化是反映一个城市精神的一块镜子。

武汉是笔者的家乡,同时作为华中重镇,历史名城,荆楚文化的中心,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市民文化作为研究武汉文化的切入点,不仅因为市民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城市文化的核心,更因为近代以来武汉市民文化在中国城市文化中一直显示出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

希望通过对武汉市民文化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建设当代武汉新型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武汉;市民文化;市民性格;生活方式一、市民文化概述1.市民文化的定义在论述武汉市市民文化之前,必须先对市民文化做一个明确的界定。

关于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将其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而关于市民,最早则是指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居民。

因此,本文所谓市民文化,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居民基本的思想行为以及受之指导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它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2.市民文化的影响城市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生活方式部分的形成了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反过来又影响着千万市民的生活,其中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本文所要做的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武汉市市民文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二、武汉的市民文化1.武汉的自然条件及城市格局从宏观鸟瞰,武汉首先是一个内联腹地、外通海洋的港口城市,港口的兴衰与城市的变迁具有同步性。

武汉自古便以临江的舟楫之利,成为控扼南北,援引东西的九省通衢。

明清时期,汉口以商贸和航运的双重优势,跻身于四大名镇之列,外国侵略者之所以选择汉口为通商口岸,看中这里的港口运输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微观审视,武汉三镇市内交通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拥挤”二字。

武汉三针既以长江汉水相连,又因长江汉水相隔。

从地形看,武汉为冲积平原,多小山湖泊,这为市内交通带来了不便;从地势看,武汉尤其汉口地势低洼,水患频繁,解放前汉口多次提防溃口,自然条件的障碍为武汉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易中天在《读城记》里说:“冬天,北方有暖气,南方有暖风;夏天,北方有凉风,南方有海风。

武汉夹在中间,不南不北,不上不下,什么好处都没有。

别的地方,再冷再热,好歹还有个多处。

武汉倒好,夏天屋里比外面还热,冬天屋里比外面还冷。

冬天滴水成冰,夏天所有的家具都发烫,三台电风扇对着吹,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

”可见居于中部的地理位置,并不能给武汉提供一个理想的气候条件。

2.武汉的市民性格正如《读城记》所说:“在如此恶劣条件下熬过来的武汉人,有着其他地方人寻常没有的大气和勇气。

然而,武汉的自然气候极差,历史气候不佳,文化气候却不坏。

”“北边,是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南边,是屡次成为革命策源地,如今又是经济活力最强的珠江三角洲;东边,则有得天独厚、深藏不露的成都。

各种森华在这里驻足,从而使武汉人的文化性格变得复杂起来。

”事实上,武汉人的文化性格中,确有周边四邻的影响。

既有西边巴人的好斗,又有南边湘人的倔强。

所以,维新和革命的领导者虽然是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首义第一枪却在武昌城打响。

可见,武汉的城市性格中,天生就有其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一面。

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武汉的市民性格注定是包容开放,汇纳多元的。

武汉市民向来善于批判本位文化而吸收外地甚至异域文化。

摒弃封闭,十分大度的对待异省、异市、异地文化,欣赏之,享用之,化为己有,从而使武汉特有的市民文化得以形成。

同时,武汉的市民性格中少不了慕异趋新这一条。

《汉口小志》中有一段材料,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趋新意识:“国人心理崇尚新剧,前新民所排之大香山,社会趋之若鹜,而舞台之座殊觉冷淡,后大舞台排潘烈士投海等剧,武汉人亦喜趋之,而新民之座不觉顿减,可见人心世道好奇新此其证也。

”这种此起彼衰,喜新厌旧的现象,正好说明武汉市民性格中慕异趋新这一点。

每一种文化产品既能很快成为时尚,被人推崇、欣赏、捧场或者叫好,又能很快被人所遗弃忘记,顷刻间成为过眼云烟。

如果说江浙一带的市民文化是一种雅文化,那么武汉的市民文化和市民性格中就避免不了一个俗字。

清人范锴所著《汉口丛谈》有一段文字描绘清代中后叶汉口市井情形:“汉口东达吴会,西通巴蜀,是以瑰货方至,集贿纷陈,鬻良杂若,既引既迁。

居斯地者,半多商贾致富。

书奇风雅勿尚,故会馆公所之名,野墅琳宫之号,楹贴榜额之文,系皆从俗,未能雅驯。

至于金石碑碣,照以前无考,后亦寥寥无可录也。

”类似范锴说的这些现象,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同样有描述:“名园赖得花好枝,供奉财翁献四时,可惜主人都太俗,不能饮酒不能诗。

”可见,武汉市民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欠缺风雅,在审美习情趣上也趋俗。

武汉如此的市民性格,深深影响到了其市民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面。

而武汉市民的生活方式,则是了解武汉市民文化的一个最好的窗口。

3.武汉市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自然通过衣食住行来体现,因此本文也就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

(一)服饰文化。

在开埠以前,武汉市民大多是用各地运销武汉的土布制成各式传统服饰。

1861年开埠以后,洋纱洋布大量进入武汉市场。

清末时,洋布在武汉已相当盛行,中等以下社会阶层亦以穿洋布衣服为尚。

民国以后,服饰的款式也出现很大变化,民初“西服热”盛极一时,中山装也在知识阶层、政界人士中颇受欢迎。

武汉市民在服饰方面趋新之特点逐步形成。

即使是现在,武汉的服饰工业仍然紧随时代潮流,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连。

武汉人的服饰是不断更新的,是时髦的,是大胆的。

但是,有时也会给人一种火爆、粗俗、过于张扬过于盲从、缺少个性和品味的感觉,而这和武汉市民文化的整体性质是息息相关的。

(二)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一俗语在武汉体现得特别明显。

清末,武汉不少中产以上家庭已经不再满足于山珍海味,他们转而开始追求西方风味饮食。

汉口市场上原来陈列着各地运来的名目繁多的国产名酒,在开埠以后渐渐转变为国外倾销的洋酒。

至于外国人在汉口开设的饭店,上等华人,亦有前往者。

不少富商大贾之家还自备有西餐厨师,而西点及白兰地等洋酒,已经成为武汉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不得不说的是,即使在今天,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武汉大受欢迎,也同样能体现武汉饮食趋洋的特点。

如果说趋洋是武汉市民饮食的特点之一,那么博采广纳、南北荟萃更是武汉市民饮食的一大特色。

近代武汉,随着全国各地人口的流入,为适应各种口味的需要,各种地方风味饮食应运而生。

如面粉业,汉口即有本帮、川帮、湖南帮、小京帮和江浙川陕等多种帮口。

风味各具的地方饮食汇聚武汉,大大丰富了武汉人的饮食习惯。

不说远的,且看当今武汉饮食行业流传的风采便可知武汉市民饮食博采广纳的特色。

尽管是博采广纳,武汉饮食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特点。

从早点和夜宵上看,没有几个城市能比得过武汉。

“热干面”是武汉之独创,是武汉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体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它看着不是那么清爽和雅致,吃法也有些不拘礼节,然而它实在、简单、实惠、方便而且四季适宜,这集中体现了武汉人实惠、便捷、乐观的性格。

武汉的饮食文化里缺少大手笔,绝不能和南北大菜相媲美,但她有一种广纳嘉宾的气度,还有一种独自享受生活的从容。

而这两点,也能成为武汉市民精神的一个概括。

(三)住宅文化。

汉口开埠以前,地方高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题,砌以砖墙,冠以青瓦,所谓“秦砖汉瓦”,有一套传统的工具和操作方法。

汉口开埠后,租界建筑采用近代西方的测绘、设计技术,建筑了一大批西方领事馆、教堂、工厂、洋行、银行。

租界是展示西方建筑艺术的“万国博览会”,很明显,汉口租界的建筑模式对近代武汉城市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近代武汉地区的建筑特色看似不明显,既有江南传统建筑之特点,亦有趋洋之势。

但是所有这些都恰当的体现了武汉文化的特征:融合中西,在追求经济合理性、功能合理性的同时,为传统生活方式留感情和余地。

建筑和住宅是城市的外衣,其特点能反映出城市的形象和城市文化,因此,从建筑中,武汉市民文化也能找到自己的一个窗口。

这些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武汉人趋洋赴新的心理是分不开的,这在某些方面是一件好事。

它能使武汉这个城市尽快融入社会大发展的潮流,可是也导致了武汉陷入一直以来“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圈。

引用易中天《读城记》里的一段话:它“雅”也不够,“俗”也不够,既不是特别新潮,也不是十分古朴。

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却又什么味道也没有。

武汉人自嘲兼自慰的说法是“以无特色为特色”,然而如果表现不出特色来,岂非“不出色”了么?时代在变化。

武汉市的市民文化,仍然有无穷多的可能。

武汉市民文化的特点,也只有武汉市民自己能创造。

建设自己独特的的城市文化,塑造自己独有的的城市人格,相信一旦把这个难题解决,武汉便会让国内其他大城市刮目相看。

======================================================================参考资料:1.《武汉市民文化研究》作者:黄沁茗2.《读城记》作者:易中天3.《汉口竹枝词》作者:叶调元4.《武汉码头的转型及其大码头文化》作者:涂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