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2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2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课时课题:第一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 描述变态发育的过程,说明变态发育的概念。

3. 比较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增强观察、分析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常见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难点:果蝇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变态发育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探究果蝇的发育过程的材料用具。

学生准备:1. 提前预习本节内容•2. 每个组的组长提前2周与老师一起准备课本44页实验。

方法如下:用装有烂水果的广口瓶诱捕果蝇,随后将其转移到装有培养基的瓶内饲养如下图,(每个瓶内有雌蝇,也有雄蝇),一周后将果蝇放飞,这时雌果蝇已在培养基中产下受精卵。

从雌、雄果蝇放入瓶中就开始每天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果蝇的产卵及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本节课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对昆虫生殖的特点的统一认识,然后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录像视频、图片展示等使学生明确果蝇、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增强对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的理解。

通过列表比较蝗虫和果蝇的发育过程及特点,进一步明确昆虫的发育过程和特点。

禾U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巩固(3分钟)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蝗虫的发育特点,现在请同学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昆虫的生殖特点?2•蝗虫的发育特点?3•什么是不完全变态?学生回忆、看书,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板书:昆虫的生殖:体内受精,卵生求偶T交配T产卵二、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受精卵T幼虫T成虫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铺垫夏天,同学们最讨厌什么动物?课件展示垃圾堆上的苍蝇和蚊帐上的蚊子。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苍蝇和蚊子大胆猜测為思维活跃十I ‘兴趣高涨/苍蝇和蚊子也是昆虫,那它们的发育是怎样的?是否和蝗虫一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章的第一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板书课题过渡:夏天在腐烂的水果上会生出一些黄色的小虫子,这些小虫子将来发育成果蝇。

(展示给学生看)它也是一种昆虫。

它的发育和苍蝇、蚊子一样。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果蝇的发育过程: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我们在三周前布置了探究果蝇发育的探究活动。

现在我们一起汇报一下各组的探究情况及探究设计。

学生展示成果:【观察果蝇的发育】1、取一个饮料瓶,只留底部。

2、在瓶内放入4粒的葡萄粒。

3、放置在阳台上。

日期现象2012葡萄粒完好-10-1通过学生积极的回忆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自然发问:昆虫的发育是否都一样,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观察记录,有着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下的实验探究中去。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5分钟)师:同学们观察记录很详细。

下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讲述一下你们的制定计划。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结合助学“合作探究”内容思考:在果蝇发育的不同阶段,其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A.雌蝇产卵时,很少将卵产在培养基的表面,而是将卵产在培养基内处,受精卵多数黏在一起。

B.受精卵孵化处的幼虫具有性,喜欢钻入培养基中。

2012-102葡萄粒还是完好,上面有一只果蝇在爬动。

(心里急,就把葡萄粒捏烂了,看看能不能早点看到果蝇的卵。

)2012-103烂葡萄粒上有白白点点的东西,有几只果蝇飞出,仍没发现卵和幼虫。

2012-104烂葡萄粒上白的更多了,且变了颜「色发灰,有几只果蝇飞出,仍没发现卵和幼虫。

2012-105发现四只果蝇幼虫(白色J ,两只蛹(米黄色)。

没查清几只果蝇飞出去了。

2012-106幼虫很多数不清了,又多出来很多蛹,果蝇有两只,看不出雌雄。

(可能是卵太小,肉眼看不清楚,一直没看到)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探究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举手抢答:生:1组我们提出问题是:果蝇的发育过程与蝗虫有何不同?1组作出两种假设:(1)果蝇的发育过程与蝗虫没有区另叽(2)果蝇的发育过程与蝗虫不同果蝇的发育过程和苍蝇一样出现蛹。

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为探究实验做铺垫,鼓励学生举手抢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发竞争意识。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自己动手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5分钟)生: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 )材料用具放大镜(5x或10x),广口瓶,大试管,棉花塞,培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

C.幼虫成熟后从培养基中爬出来,附着在____ 的试管壁上,逐渐形成一个梭形的。

小组间不同实验结果分析没有区分好果蝇的________ ,试管中只有雌果蝇或只有雄果蝇。

环境的温度低于度或完全____ 的环境中,果蝇不产卵。

C.环境_____ 太大,无干燥地方化蛹D.培养基_____ 太少,幼虫密度过大。

师:大家完成的非常好! 图片:观察果蝇发育思考:果蝇的发育过程包括几个阶段?方法步骤:一:诱捕果蝇。

移植果蝇、分清雌雄。

三:定期观察。

完成下表。

天数1234 5.。

形态变化生活环境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先独立思考,独立落实答案。

学生根据汇报探究现象和结论。

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小组充分讨论、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补充,完成表格。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利用视频,直观教学,效果好。

在知道了家蚕的发育过程后,要学生学会迁移应用。

在教师参与下的探究和讨论活动,达到师生互补、情景交融的境界,始终让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延伸(8分钟)与蝗虫的发育过程有什么区别?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果蝇的发育和蝗虫不一样。

果蝇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师:下面我考大家一个脑筋急转弯:一条“毛毛虫”想要过河,它怎么才能过河去呢?蝴蝶的一生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师:你见过家蚕的生长和发育吗?生殖方式幼虫蛹成虫发育方式蝗虫果蝇通过比较归纳,对概念形成明确认识。

,观察家播放视频《家蚕的生长和发育》蚕发育的四个阶段。

拓展:提到家蚕,自然会想起李商隐的一首诗《春蚕》,课件出示全诗。

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名句,现在你们已经明确了家蚕的发育过程,那就请同学们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诗句中有没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过渡:果蝇、家蚕的发育都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我们平时见过的昆虫中哪些昆虫的发育与它们相似?教师展示蚊子的发育图片:“变成蝴蝶后,飞过去”讨论回答:蝴蝶的幼虫对人类有害,而成虫可传播花粉,对人类有益。

积极思考:“丝方尽”的意思是吐完丝了,但它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了蛹,所以“到死”这两个字不准确,可改为“化蛹”。

组织学生快速抢答,激起竞争意识。

鼓励积极思考抢答:菜粉蝶、苍 蝇、蚊子等等的发育与果蝇 的发育相似。

同意掌声鼓励精当点拨:像果蝇这样,昆虫的发育经 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差别明显,这样的发 育过程叫完全变态。

2•①毛毛虫”是蝴蝶的 ____________ 。

②菜粉蝶属于 发育,这种昆虫越 冬是通过,方面差异很大。

B 类:蜻蜓点水是一种 ____________ 行为•4.飞蛾扑火”、作茧自缚”“蝉到死丝 方尽”分别指 昆虫发育的那 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指经过哪种发育的过 程?( )A. 受精卵T 幼虫T 蛹T 成虫B. 受精卵T 蛹T 成虫C. 受精卵T 幼虫T 成虫D. 幼虫T 蛹T 成虫6. 下列关于蝗虫发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是( ) A •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B. 幼虫不经蜕皮发育为成虫C. 发育顺序:受精卵T 幼虫T 成虫 D •个体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 C 类:归纳总结 (2分钟) 达标测试 (10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 为你们感到骄傲。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呢?A 类:1.完全变态:昆虫的发育经 过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 四个阶段,而且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差别明显,这 样的发育叫完全变态。

蜜蜂发育过 程 。

如:、、。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 得。

学生快速抢答,学生提取平时 积累的知识, 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学生识记完全变态定义。

7. 下列关于家蚕生殖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性生殖,完全变态B •有性生殖,不完全变态C.无性生殖,完全变态D .无性生殖,不完全变态9.下图为某种昆虫的发育过程。

请回答:(1)它的发育属于 ________ 发育,理由是.(2)这种昆虫越冬是通过__________ 。

(3)这种昆虫在幼虫和成虫的_______________ 方面差异很大。

板书设计:第一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课时、昆虫的生殖:体内受精,卵生求偶T交配T产卵、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受精卵T幼虫虫+完全变态:受精卵T幼虫T蛹T成虫教学反思: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生活中对昆虫都不陌生,所以教师应该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的方面谈了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

并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