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织城分区规划文本

纺织城分区规划文本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灞桥区纺织城的全面振兴发展,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西安市城市规划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总体规划》、国家、陕西省和西安市有关法规和规范,进行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的编制。

本次分区规划在对纺织城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分析基础上,着重强调与浐灞生态区的整体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发展为前提,重点就空间资源优化配置、道路交通组织、旧区更新改造等方面内容在西安市第四轮总体规划基础上,全面深化完善,提出整体的城市空间架构和分区开发策略,指导本地区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

第二条本规划是纺织城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令性指导文件,凡在本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西安市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下一层次规划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规划范围:西以浐河、东以绕城、北以陇海铁路、南以绕城浐河桥为界,面积约36.83 km2。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13年,远期与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为2020年。

第五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如需调整,必须符合《西安市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本规划经西安市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第二章规划原则与目标第七条规划原则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纺织城全面振兴。

2、强化区域融合发展,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及用地功能,打造新区景观形象,增强发展活力。

3、完善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品质。

4、挖掘纺织城特色文化,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相结合。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构川塬水系绿色格局。

第八条规划目标充分挖掘与发挥纺织城地区优势条件,通过科学的产业发展引导与合理的空间发展规划,使纺织城全面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之中,力争将纺织城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新区。

第三章产业发展定位第九条加快纺织业等现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由纺织、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房地产及旅游业五大产业共同支撑的产业结构。

1、做细、做精、做强纺织业,形成由纺织研发展示区与城郊纺织生产区共同构成的西安纺织业空间布局;2、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3、与浐灞生态区相融合,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塑造良好生态与居住环境品质;4、依托纺织特色文化,与曲江联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5、挖掘自然及人文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融入区域旅游网络。

第四章发展定位与规模第十条发展定位以纺织业与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居住环境良好、文化特色突出,并与浐灞生态区共同构建城市东部新区。

灞桥区行政中心。

第十一条发展规模人口控制规模:人口容量规模42万人,规划控制人口3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面积36.83km2,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30.88km2,人均88.24m2/人。

第五章空间管制与引导第十二条外部空间关系组织全面建立纺织城与主城及浐灞生态区等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关系,“西接主城、空间开放,北联浐灞、全面融合,东达洪庆、衔接外围,南靠白鹿塬,发展人文生态旅游”。

第十三条管制分区调整发展区:主要指纺织城核心区纺西街以西至半引路之间用地,是纺织城实施功能再造,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空间区域。

逐步置换调整现状纺织城核心区工业用地为商贸及文化等公共设施类用地。

规划强调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纺织特色文化的展现以及空间环境的标志性特征。

优化发展区:由纺织城核心区生活区部分与灞桥热电厂及唐都医院地区构成。

规划强调内部功能与空间的整合与优化,特别是控制热电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求设置必要的生态防护区。

引导发展区:主要指纺织城核心区北部未开发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功能为主。

规划强调道路系统、公共设施的合理安排,妥善处理村庄改造安置问题。

控制发展区:主要指临向浐灞河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优势突出地带以及未来城市地铁沿线地区。

规划强调严格控制该区域的土地开发,以利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六章用地规划结构与布局第十四条规划布局原则1、强化与主城区及浐灞生态区交通、功能、景观等方面的多种联系;2、优化空间资源,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调整用地功能结构;3、整合社区空间分布,完善公共设施配置,提高生活居住水平;4、发挥浐灞生态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居住环境;5、利用半坡、浐灞河、工业遗产等文化资源优势,营造历史、现代、生态等多元文化氛围突出的特色空间环境,塑造景观形象亮点。

第十五条空间布局结构“聚核、扩面、连线、增点”,架构以浐灞及白鹿塬自然景观为依托,丝路商贸中心区域为核心,外围居住片区相融,生态景观廊道串接,多点功能呼应,即“一核、两带、三轴、六区”的规划布局结构。

“一核”指商贸核心区;“两带”指浐灞河生态景观带;“三轴”指沿三环、纺西街及纺北路形成的功能景观轴;“六区”指南部、中部、北部三个居住片区、工业改造区和东部生态住区及工业区等六个功能片区。

第十六条规划布局1、居住用地(R)根据规划布局由南至北主要形成三个大的居住片区,总用地面积为1176.06 ha,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8.08%,人均用地为33.60平方米。

其中,包括一类居住、二类居住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294.64、730.17和151.25 ha。

同时,规划根据居住用地规模合理配置教育、社区商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用地,规划在对现有教育用地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基础上,根据人口发展规模新增了6所中学、10所小学。

2、工业用地(M)对规划区现有工业用地进行全面调整,适当保留为居民就业服务的小型无污染工业企业。

规划后工业用地总面积为191.36 ha,占规划建设用地的6.20%。

3、公共设施用地(C)建设西安市东部片区以丝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型商贸、物流中心,将纺正街建设成片区级的商业区,将东三环及咸宁路建设成为市级的商贸发展轴,围绕地铁枢纽站在纺北路与纺渭路北部建设北部片区商业中心,并向生活区内部渗透。

规划在咸宁路以南布局以消费性物流为主的物流中心,并沿咸宁路向东扩展。

规划共计公共设施用地321.07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0.40%,人均9.17平方米。

4、绿化用地(G)强调外围生态环境建设与浐灞生态区紧密融合基础,发挥纺织城核心区现状沿道路线性绿化基础优势,大量增加斑块状绿地并建立沟通浐灞及城区内绿化的绿色生态走廊,内部形成十字廊道加斑块构成网络,整体提升环境品质。

规划各类绿地面积共557.18ha,占规划区总用地的18.04%。

其中公共绿地465.18ha,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5.06%,人均13.29平方米。

5、道路广场用地(S)规划结合地形,形成环路加方格网的道路格局。

建立四横三纵路网骨架结构,其中四横为:华清路、长乐路、咸宁路及南部规划路;三纵为:半引路、纺渭路及延伸段、绕城高速辅道。

主、次干道红线规划在规范要求基础上对原有道路红线适当加宽。

增加纺西街向西通向东三环辅道的道路,完善绕城及三环辅道建设,拓宽改造纺西街、纺渭路形成南北主要联系干道。

增加跨浐河大桥,向西与互助路连通,并通过主要道路加强与浐灞三角洲、洪庆组团及其它组团的联系。

有效组织旅游线路,与旅游大环线的旅游体系的融合。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总面积为715.67 ha,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3.17%。

6、对外交通用地(T)规划结合地铁1号线与六号线交汇处设置城东汽车客运站,面积约11.56ha,形成城市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咸宁路北改造部分用地,设置客运分站。

规划共计对外交通用地12.2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0.40%。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规划共安排水厂、污水处理厂、电力、邮政、电信、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用地62.6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14%。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十七条公共设施系统结构由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共同构成三级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其中城市级中心指由丝路商贸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东部综合商业设施,辐射全市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片区级指纺正街及纺北路以北地区的片区中心,社区级中心则根据居住用地规模配套相应设施形成。

第十八条商业设施市级商业网网点规划——设置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综合超市、餐饮、文化娱乐网点等,服务东城区,面向全市,辐射更大区域范围。

片区(社区)级商业网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专业与综合相结合,以综合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分级成群配套的方法,逐步形成各组团、各居住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做到点面结合。

将纺正街建设成片区级的商业区,将东三环及咸宁路建设成为市级的商贸发展轴,围绕地铁枢纽站在纺北路与纺渭路北部建设北部片区商业中心,并向生活区内部渗透。

规划在咸宁路以南布局以消费性物流为主的物流中心,并沿咸宁路向东扩展。

规划共计商业设施用地158.0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5.40%,人均4.52平方米。

第十九条教育设施规划针对现状学校分别提出取消、保留和合并等规划建议,并根据设置标准增设相应的中小学。

中学的服务半径为一千米,小学为五百米(人口密度小于200人/公顷的居住组团,小学服务半径调整为五百至八百米。

),幼儿园为三百米。

小学教学班不少于18班,每班人数45人。

新建学校不低于16200平方米,生均不低于20平方米;改扩建学校不低于12000平方米。

新建24班小学用地面积不低于21600平方米,生均不低于20平方米;改扩建不低于13600平方米。

规划保留纺织城、五环、电建、四棉、牛寺、灞桥镇、实验、席王等现状小学等,新建10所小学。

中学分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等,教学班要求不少于18班。

初级中学用地规模新建学校生均用地不低于22平方米,完全中学和普通中学生均不低于20.5平方米。

规划保留现状7所中学,分别为:四棉、五环、电建、18中、34中、47中、55中。

合并电力中学、三棉中学和六棉学校。

新增六所中学。

第二十条医疗设施1)顺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2)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事故的应急防疫机制,提供完善的卫生服务和保障规划根据人口发展规模在北部及南部社区增设卫生医疗机构用地,面积共计48.69ha。

第二十一条文化设施1、依托半坡遗址,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依托半坡博物馆、文化创意园等建立市级的文化休闲中心,提升纺织城地区的文化品质和地区形象,产生更多的外部正效益。

2、完善区级文化服务社设施。

依托现有的部分文化设施,完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