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的,原文如下: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人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元丰七年(1084)在泗州作。

泗州:辖境相当在今安徽泗县及江苏泗洪等地。

刘倩叔:
名士彦,当时泗州知州。

南山:苏轼自注:“南山名都梁山,出都梁香故也。

” ?清洛的洛水。

洛水在泗州注入淮河。

?雪沫乳花:形容茶水面的乳白泡沫。

?蓼茸:蓼的嫩芽。

蒿笋:芦蒿的嫩茎。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
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
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
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

下阕,抒发诗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
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
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

何谓“清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
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

“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
贪欢。

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
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然而,苏轼的“清欢”论仍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难得“清欢”。

不要说官场上的送往迎来、生意场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灯红酒绿的“狂欢”中完成;就是普
通老百姓的婚嫁喜庆、亲友聚会,有哪一个不追逐时髦,讲究热闹排场?连中小学生在节假
日都躲进游戏机室去潇洒“狂欢”。

似乎缺少了大欢、狂欢,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
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这种追求世俗的“狂欢”中迷失方向:鲸吞的贪官在“狂欢”
中倒下,无餍的奸商在“狂欢”中落网,纸醉金迷的暴发户在“狂欢”中破产,贪欢之士在
“狂欢”中堕为阶下囚……
“清欢”有味。

当然,今天,我们赞赏“清欢”,未必要一定远离城市走进山林、拒食人
间烟火。

而是要面对社会人生,少一些抄作的热闹,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
脸,多一些坦然的真诚。

得意时不“尽欢”,想到成功只是预告新一轮的开始;失意时不丧气,
感受挫折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

即使是“清欢”的倡导者苏轼,在当年,也不能完全走进山林忘却人间。

他虽遭受打击排挤,
然而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徐州太守,黄河缺堤,他身先士卒与民共战抗洪涛;在任杭
州太守,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晚年贬谪荒蛮澹州,仍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
给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为乐。

“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