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1. 类氢离子的电离能与氢原子电离能是相同的。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主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在原子核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总角动量是守恒的。
4.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5. 硅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填了2个电子。
6. 按照泡利原理,原子的N壳层最多可以容纳10个电子。
7. X射线标识谱的L线系是L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L壳层空位上形成的。
8.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9.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具有磁矩。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11. 核力是短程力。
12.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2位。
14. 原子核自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一定放出光子。
15. 镎系经过连续十三次衰变,最后稳定到。
16. 原子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和总能量是守恒的。
17. 介子和重子都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18.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相同的。
1. 原子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绕核运动辐射能量。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第一辅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夫朗克—赫兹实验证明了原子体系能量是量子化的。
4. 磁量子数表征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轨道在空间的可能取向。
5.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6. 按照泡利原理次壳层最多可以填个电子。
7. 基态时n=1、n=2、n=3壳层填满,且4s次壳层填了二个电子的原子8.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9.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10.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力。
11. 射线有最大的贯穿本领和最小的电离作用。
12. 中微子假设解释了衰变中放出的粒子能量的分立性。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1位。
14.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证明原子核具有自旋。
15. 钍系经过连续十次衰变,最后稳定到。
16. 夸克(或反夸克)间相互作用通过交换胶子实现。
17.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不同的。
18. 轻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1. 类氢离子的电离能与氢原子电离能是相同的。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主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效果是产生附加能量,使得原子能级产生分裂。
4.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5. 磷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填了3个电子。
6. 按照泡利原理原子的N主壳层最多可以填10个电子。
7. X射线的连续谱与加速电压有关,而与靶材料无关。
8.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9.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具有磁矩。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11. 核力是短程力。
12. 夫朗克-赫兹实验证明了原子体系能量是量子化的。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2位。
14. 原子核自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可以放出光子,也可以放射出内转15. 正常塞曼效应是一条谱线在外磁场中分裂为三条,且频率间隔相等。
16. 原子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和总能量是守恒的。
17. 介子和重子都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18.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相同的。
19. He原子的两个亚稳态之一是 。
20. 具有四个价电子的原子其能级是单重态和三重态。
1. 原子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绕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2. X射线的L线系是L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L壳层空位上形成的。
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柏格曼线系是较高的D能级向最低的S能级跃迁产生的。
4. 处于状态的原子磁矩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5. 原子能级在外磁场中一定分裂为相同间隔的磁能级。
6. 磷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填了3个电子。
7. 原子的K壳层按泡利原理最多可以容纳8个电子。
8. He原子的两个亚稳态之一是 。
9. Li离子的基态电离能是氢原子基态电离能的3倍。
10. 中等核的平均结合能比轻核的平均结合能大,所以轻核聚变放出能量。
11.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是。
12. 射线有较小的贯穿本领和最大的电离作用。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条件是母核的原子质量大于子核的原子质量。
14. 在原子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的电荷量是守恒的。
15. 夫兰克-赫兹实验可以测量原子的激发电势和电离电势。
16. 内转换与K俘获伴随的两个现象是相同的。
17. 光子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18. 实验发现奇A核的自旋为半整数。
19. 强子只参与强相互作用。
20.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了原子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
1. 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是正确的,并且被粒子散射实验所证实。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产生的原因是原子实极化和轨道贯穿的结果。
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柏格曼线系是三线结构。
4. 原子能级在均匀外磁场中分裂的层数是2S+1层。
5.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效果是产生塞曼效应。
6. 磷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填了2个电子。
7. 原子的6g次壳层按泡利原理最多可以填18个电子。
8. X射线的连续谱与加速电压无关,而与靶材料有关。
9. 核力是短程力。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
11.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是。
12. 射线具有最小的贯穿本领和最大的电离作用。
13. 原子核的衰变能是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时所吸收的能量。
14. 衰变中所放出粒子的分立能谱表明原子核具有分立的能级。
15.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变。
16. 实验发现奇A核的自旋为整数。
17. 重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来源于原子核的结合能。
18. 原子中二个量子数都相同的最大电子数为。
19. 在原子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粒子的角动量是守恒的。
20.强子由层子和反层子组成。
1. 类氢离子的电离能与氢原子电离能是相同的。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主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在原子核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总角动量是守恒的。
4.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5. 硅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填了2个电子。
6. 按照泡利原理,原子的N壳层最多可以容纳10个电子。
7. X射线标识谱的L线系是L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L壳层空位上形成的。
8.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9.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具有磁矩。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需要的能量。
11. 核力是短程力。
12.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2位。
14. 原子核自高能态向低能态变化时一定放出光子。
15. 原子在均匀外磁场中的磁能级间隔是。
16. 实验发现偶A核的自旋为整数。
17. 介子和重子都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18.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相同的。
19. 具有三个价电子的原子能级是四重态和双重态。
20.X射线连续谱的最短波长与靶材料无关,而与加速电压有关。
1. 原子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绕核运动辐射能量。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第一辅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夫朗克—赫兹实验证明了原子体系能量是量子化的。
4. 磁量子数表征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轨道在空间可能取向的个数。
5.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6. 按照泡利原理次壳层最多可以填个电子。
7. 基态时n=1、n=2、n=3壳层填满,且4s次壳层填了二个电子的原子是镍原子。
8.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9.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10.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力。
11. 射线有最大的贯穿本领和最小的电离作用。
12. 中微子假设解释了衰变中放出的粒子能量的分立性。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1位。
14.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证明原子核具有自旋。
15. X射线标识谱与靶材料无关,而与加速电压有关。
16. 夸克(或反夸克)间相互作用通过交换胶子实现。
17.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不同的。
18. 轻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19.实验发现奇A核的自旋为零。
20.具有四个价电子的原子其能级是双重态和四重态。
1. 原子角动量空间量子化表示原子在外磁场中的取向及其分量是量子化的。
2. 碱金属原子的能级比氢原子相应能级低的原因是电子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碱金属原子光谱第二辅线系是三线结构。
4. 原子能级在均匀外磁场中分裂的层数是2L+1层。
5.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效果是总角动量绕磁场方向旋进。
6. 原子中三个量子数都相同的最大电子数为2。
7. 基态时n=1、n=2、n=3壳层填满,且4s次壳层只填一个电子的原子是镍原子。
8. 原子的5f次壳层按泡利原理最多可以填14个电子。
9. X射线的K线系是K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K壳层空位上形成的。
10. 核力是具有饱和性的交换力。
11.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所放出的能量。
12.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是。
13. 射线贯穿本领很大,而电离作用最小。
14. 中微子假设解释了衰变中放出的粒子能量的连续性。
15. 实验中用核磁共振的方法测量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
16. 实验发现偶偶核的自旋为半整数。
17. 光子没有反粒子。
18. 轻核聚变所放出的能量来源于原子核的结合能。
填空1. 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散射角和同一金属箔,与 粒子的 四次方成 比。
2. 氢原子的布拉开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 原子处于状态时,原子总角动量的值为 ,轨道角动量的值为 ,自旋角动量的值为 ;若将此状态的原子放在均匀外磁场中,此能级会分裂为层,相邻两个磁能级的间隔是 。
1.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了 和 。
2. 氢原子的赖曼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 原子处于状态时,原子总角动量的值为 ,轨道角动量的值为 ,自旋角动量的值为,若将此状态的原子放在均匀外磁场中,此能级会分裂为层,相邻两个磁能级的间隔是。
1.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散射角和同一金属箔,与 粒子的 四次方成 比。
2.氢原子的布拉开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原子处于状态时,若将此状态的原子放在均匀外磁场中,此能级会分裂为 层,相邻两个磁能级的间隔是。
4.钍系从开始,经过连续 衰变,最后稳定到核素;钍系也叫做 系。
1.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速度的粒子和同一散射角,并选用同一Nt的金属箔,则与金属箔的的平方成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