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
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
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
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
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的思想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
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
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
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杰出诗人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
柳宗元多次对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反对科举制度。
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践。
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西晋末迁居会稽山阴。
晋朝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酷爱悠游山水名胜,后来辞官归隐嵊州金庭。
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好友聚会于兰亭,写下世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被誉为法帖之冠,是中华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之象征。
由此,兰亭成为历代书法家心目中的书法圣地;王羲之被后世奉为“书圣”。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又称昌黎先生。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的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追求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而且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反对"耻学于师"。
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集中表现在《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及《潮州请置乡校牒》等文章中。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绍兴)。
唐著名诗人兼书法家。
他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被列于“吴中四士”。
贺知章为人旷达豪放,常与李白、张旭等人饮酒赋诗,时称“饮中八仙”,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赞誉。
在他告老还乡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成为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
其代表作《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在我国众多“回乡”诗词中,要数《回乡偶书》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贡献卓著。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蔡元培(1868.1.11~1940.3.5),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 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代表作品《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她是中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她的作品《再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影响了几代人,并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等。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号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艾青诗选》等。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4.2~1875.8.4),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诗人,也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红鞋》等。
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
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理论以"归于自然"为依据。
主张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自由的、自食其力的、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
他认为教育有三个方面,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以及事物的教育。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 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 60 年以上,作品包括 26 卷诗歌、 20 卷小说、 12 卷剧本、 21 卷哲理论著,合计 79 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今俄罗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
他的代表作品有《海燕之歌》,《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这些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他的至理名言。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提出教育的本质的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并且以其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主张来论证这些观点。
他还提出"教育无目的"主张,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除了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即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和课程》、《逻辑理论研究》、《我们怎样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和社会秩序》等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他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论证了认识来源于感觉的经验论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由此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