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教学设计
江阴市申港中学徐华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文章精彩语段,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艺术特色。
3.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精读语段,让学生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和词语准确描摹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品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前阶段学习了《苏州园林》,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绘画美的特点,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标本,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北方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也不同,折射到园林的设计、建造也有所不同,陈从周在《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一文中讲到,江南园林婉约秀雅,北方园林的华丽高亢,各具特色,现在让我们随着作家梁衡的笔触去领略北方园林之美吧!
二、简介“晋祠“的由来
晋祠是为了纪念西周时期“唐国”开国君主——叔虞而修建的祠堂,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流过,于是将国号改为“晋”,祠堂亦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三、分析:
浏览课文
1、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晋祠的特点,你用哪一个字?明确:美
2、晋祠的美体现在何处?(明确:在自然风景,在古代文化——板书)
分析自然风景的美。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1.山的特点:巍巍的,长长的,四季怡人
2.如何来体现山的特点?明确: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板书:丰富的修辞)
3.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1)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明确: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2)古老苍劲的特点如何体现?
明确:a、举例子:周柏、唐槐(周、唐朝代距今久远)
b、词语准确描摹:古老:皴裂,疏枝,偃卧,虬枝
盘屈;苍劲:劲直,粗大,青青的,绿叶如盘;
(3)造型奇特的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a、举例:左扭柏特点: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
b、描摹:1、修辞手法:比喻(烟、绳)
绳,能否换成丝?——体现了左扭柏的特点,照应了古老苍劲的特点,“旋”能否换成“飘”?——(1)体现左松柏的特点,造型奇特。
(2)拔、冲、旋照应古老苍劲的特点。
(板书:用词的精当)
小结:作者用丰富的修辞和精当的用词描摹出晋祠树的特点,生动形象,在具体品析时着重运用比较法和替代法,让学生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五语段——晋祠水的描写。
分析第五语段:
水的特点:多、清、静、柔
(1)多——种类多(潭、渠、河、井、溪),区域广(石间、林中),手法: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细流——线、缕,碧波——锦、缎。
(2)清——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3)静——日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运用反衬的手法)。
(4)柔——①修辞:比喻的手法(飘带),与上文的线、缕、锦、缎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用词精当:换、铺、挂、织、穿、绕,体现了柔的特点,与描绘左扭柏的词语进行对比,一刚一柔,让学生体会用词精当的妙处。
(5)对“晋祠流水如碧玉”语句的分析,1、运用比喻的手法,2、“碧玉”一词体现了水清、静、柔的特点,从李白描绘晋祠流水的角度印证了本文写景生动的技法。
小结: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作者在具体的描摹中作用运用丰富的修辞(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加上用词的精当,生动,描绘出晋祠的美,让人置身于晋祠的山水中流连忘返。
分析古代文化。
三绝:圣母殿:(本身:年代久远,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宏伟;宋代泥塑珍品,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年代早,形象生动,工艺精巧)
鱼沼飞梁(构造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罕见)。
其它:(古朴优美,用工精巧,极具匠心)。
小结:晋祠的建筑是美的,是绝妙的,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作者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赞叹吗?作者赞美的是从建
筑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美所在。
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清晰的条理)
1.描写自然风景的顺序(由上到下)
2.描写古代文化的顺序(由主到次)
3.全文的说明顺序:(总—分—总)
总结:晋祠,她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浑然融为一体,而成为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园林建筑,她是美的,而作者在描摹晋祠之美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精当的用词以及清晰的条理,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造就了晋祠这篇文章之美。
作业:小作文:校园一景
要求:
1、修辞丰富
2、用词精当
3、条理清晰
附:
板书设计
山自然风景
树(上→下)丰富的修辞
水美精当的用词
清晰的条理
三绝古代文化
其它(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