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汉字的起源第一节起源说一、仓颉造字说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
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来看,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人所独创。
但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额一种交际工具。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所以不能排除在上古时代有仓颉那样的与文字交道的史官,对汉字体系的初步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二、结绳说从一些人类学、民俗学的材料,可以证明在文字被发明之前,人类采取结绳之类的原始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提示事情,交流情况。
秘鲁的土著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平行地系在一条主绳上,以不同颜色、打结的位置、打结的大小和数目来分别表示不同性别、年龄的族人的人口数。
古籍记载,我国上古社会亦有结绳记事的风俗。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但是,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结绳与汉字的联系,也只是在汉字产生前,曾有一段漫长的,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时期。
后来这种简单的办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实际需要,文字才被发明出来。
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普,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
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
在目前所发现的600多个奇普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结成的。
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在某些奇普的副绳声的绳结能够结合起来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普上的数字相同。
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都会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普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
这种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国家最重要的信息记录上。
其中包括账目以及其他与人口、财政和军事相关的数据。
三、八卦说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
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为阳爻,断开的横道为阴爻。
阳爻“”为一字,两个阳爻作二,乾卦为三,坎演化为水,离为火,坤为巛。
甚至有人认为六十四卦本身便是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节汉字起源共识,文字源于图画至今为止世界上所见的古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古埃及文字。
在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石壁上,绘写着一排排图画般的字符,这就是古埃及文。
古埃及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创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苏美尔文。
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象形文字,图画性很强,但仍属意音结合文字。
后发展为契形字,又称钉头字。
古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使用。
记录过多种语言。
前331年,亚历山大灭亡波斯人以后,逐渐消亡。
玛雅文。
中美洲,图画性很强,意音结合文字,约270个符号,构成形声、会意结构的字,其表音符号已相当系统化。
西班牙人16世纪入侵,施行文化灭绝政策,因此毁灭。
二战后释读成功。
在甲骨文、金文中存在着很多图画文字的痕迹。
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有较强的图画性的反映。
简言之,当记事性图画逐步简化成抽象的表意符号,并且赋予了一定的读音时,文字就产生了。
汉字也吸收了一些原始记事的契刻符号。
考古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半坡类型符号,绝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个部位上,规律性很强。
有的符号不但重复出现在很多器物上,而且还出现在不同的遗址里。
看来,这种符号,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已经比较固定地用来表示某些意义了。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汉字也使用少量的几何符号。
第二章汉字演变简介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汉字的演变史,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生动的书法发展史。
第一节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字。
形体特点人 牛 水 日 上 下 明 射鼠 牛 虎 兔 蛇 马 羊 鸡 狗 猪 甲骨文十二生肖(象形)龙 猴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
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第二节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字形圆转,大小也比较匀称。
特点(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
(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
(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
参看:容庚《金文编》第三节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
第四节隶书秦隶汉隶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字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五节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吴皇象《急就章》章草王羲之《初月》今草第六节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唐代的楷书,有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
书体成熟,书法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张旭《肚痛》帖 狂草怀素《自叙帖》 狂草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欧阳询字体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字体第七节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在宴会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第三章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第一节《说文解字》和六书说一、《说文解字》地位: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世界最早的字典之一。
收字:9353+1163=10516体例:540部,按义排(依文字学原则排列部首,不是依检字法)注释:“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桂馥《说文义证》。
二、六书的含义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三、“六书说”的来源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说大体相同,原因:师说同源。
现在所说的“六书说”,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六书,是六种造字条例、字形分类原则,是主要分析小篆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六书的具体内容一、象形许慎《说文解字》对“象形”作的解释和举例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诘,同佶。
如:佶屈聱牙。
说解的意思是:按照物体的轮廓而曲折宛转,画成一定物体的样子。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法1、象形源于图画,表具体概念,必为名词。
2、象形,指描写事物轮廓,抓住特征,不一定很像。
3、象形与图画有根本区别——与语言中的词发生了联系,有了一定的读音,线条简明,已为符号。
如:“鹿”,甲骨文形体一看就知道是鹿、小篆中已经变成一个符号、隶书中就彻底失去象形的意味。
二、指事《说文解字》对指事作的说解和举例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识别形体,仔细查看体会才能领会意义。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一般是抽象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最少,有时与象形、会意不易区别。
指事可分三类(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
如:上、下。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
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
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三、会意许慎对会意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比并几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
会: 1、会合二字(形)。
2、体会出新义。
意: 1、意思比事更抽象。
2、新意。
会意字多为动词、形容词、抽象名词。
判定会意字的条件(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有关联的字组成。
(2)必须有新义。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区别象形和指事,是独体;会意是合体。
四、形声许慎对形声所作的说解和举例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说解的意思是: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形声字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1)左形右声(最多),如:江、柏、论、锤(2)右形左声,如:鸠、刚、攻、放(3)上形下声,如:草、宇、雾、景(4)下形上声,如:婆、忘、贡、架(5)外形内声,如:圆、阁、匾、衷(6)内形外声,如:闻、哀、风、辩(7)义符占一角,如:颖(义符:禾)、腾(义符:马)、修(义符:彡)、聖(义符:耳)、赖(义符:贝)(8)声符占一角,如:旗(声符:其)、碧(声符:白)、寶(声符:缶)、徒(声符:土)、寐(声符:未)散开式中声边义,如:衝(从行重声)、術(从行术声)中义边声:如:隨(从辵隋声)中声义上下,如:彦(从彣厂声)、哀(从口衣声)、黄(从田光声)声符和义符的作用(1)义符只表示该字的大类,而且仅就本义而言。
如:“理”,本义是治理玉石,从玉。
(2)声符除标音外,还可表义。
如:“驷、琀、仲、娶”中的声符除表音外还可表义。
古人有“声旁有义”、“右文说”等说法。
形声字的地位突破了纯表义的局限,音义结合,提高了文字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所以数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