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共25分)1.(2分)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注音依次填入文后方格内。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l ín,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xù,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8分)默写。

①晓战随金鼓,。

②泪眼问花花不语,。

③,并怡然自乐。

④窈窕淑女,。

⑤蒹葭萋萋,。

⑥,望峰息心。

⑦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⑧,春江水暖鸭先知。

3.(6分)名著阅读。

(1)选出对《格列佛游记》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A.格列佛历险的第一个地方是小人国利立浦特。

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缩微国度。

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制造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个轮子的木架。

B.格列佛历险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时经历了几件事,如,有一天他在草坪上玩耍,突然下起了一阵冰雹,他被一阵网球似的冰雹打得遍体鳞伤。

C.格列佛历险到日本,他管它叫飞鸟或浮岛。

岛的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五十码的陷窟,天文学家就从大圆顶洞进入这个陷窟口,这个陷窟口被称为“天文学家之洞”。

D.格列佛出外航海,当了船长。

他的部下共谋不轨,把他抛弃在不知名的陆地上。

举动理性、观察敏锐的一匹灰色斑马和一匹栗色马把他领进家里,他得到主人的帮助和教导,专心学习马国的语言。

(2)阅读《格列佛游记》(小人国)选段,回答问题。

事态似乎发展到令人彻底绝望,只能悲叹其不幸后果的地步了。

要不是我突然想到一条绝妙之计,那么这座堂皇壮丽的宫殿肯定就会被烧成灰烬了。

皇宫为什么失火?“绝妙之计”是什么?(3)阅读《格列佛游记》(大人国)选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饭的时候,我说的一句话把他惹恼了。

这个坏家伙站在王后的椅子上,一把将我拦腰抓起来,扔进了盛满奶酪的银碗里,然后撒腿就跑了。

“这个坏家伙”是谁?。

4.(3分)根据提示修改病句。

①这次的“五•一”劳动节,我们班进行了“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演讲。

②在演讲同学的引领下,我们再一次鉴赏到了家乡的美好风光。

③具有传奇色彩的金山寺,润扬大桥的雄伟壮观,悠悠南山情,滚滚长江水……真是一年四季,变化万千。

④作为一名镇江人,我真为生长在这样的一座名城而感到深深的骄傲。

(1)第①句,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加上。

(2)第②句,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3)第③句,词序不当,应将和调换位置。

5.(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丁先生忧心忡忡地表示,家长群里有一些家长反映,“发现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抱着手机,本来以为是开小差玩游戏,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手机上抄答案呢。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索,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手机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

材料二:记者昨天在手机软件应用市场上输入“作业”两字,出现了数十个选项。

其中包括“问他”、“作业帮”、“快作业”、“作业宝”、“魔方格”等。

一些软件下载次数达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

记者随后用手机下载了一个名为“作业帮”的所谓“作业神器”,不用额外注册,用QQ 用户名登录后,即被允许出题目或回答。

用户既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回答他人的问题,并积累“财富值”,还能用这些“财富值”去换取礼品。

答题的形式几乎是直接给答案。

但是如果是要求有解题过程一些理科题目,提问者在贴出题目后,参与回答的人就会寥寥无几。

材料三:“我听说过这类软件,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作业抄袭。

”作为班主任,镇江某中学语文老师说。

有教育人士表示,目前学校基本杜绝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因此,用“作业神器”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校外或假期中,单凭校方或老师很难杜绝。

要避免“作业神器”,需要学生自觉,更要家长监督。

(1)从材料看,“作业神器”软件异军突起的原因是什么?(2)综合以上材料,“作业神器”的弊端是什么?(3)如何防止以抄作业为目的“作业神器”的使用?二、阅读理解(共45分)6.(6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人家在何许”中的“何许”是什么意思?(2)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13分)阅读《柳宗元传》节选,完成各题。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如何与母偕.行②西南绝.域③总园谓.所亲曰④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与刘禹锡执友,何忍捡起若是?②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

(3)选文写了柳宗元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从选文看,柳宗元是个怎样的人?请从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分别概括。

8.(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高国成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

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

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

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

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

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

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

”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

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

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

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

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

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

...”,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

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

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

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萨拉的夏天[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①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

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

“就是这里了,萨拉。

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②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

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

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

她数了一下,至少有20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③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

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

“千万不能碰这盏灯。

”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

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④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

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

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⑤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

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