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20101112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20101112
26
2013-7-13
监测系统
集中监测系统
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根据研究目的详细 记录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研 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 重点医院监测:病人源性和药物源性监测
重点药物监测:一部分新药进行上市后监测
2013-7-13
27
各国ADRs监测机构
1962年美国要求制药公司向FDA呈报ADR报告; 1964年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和黄卡系统;
病人反应先天性异常:因遗传因素或生理变异引起 的变态反应性或特异性不良反应 获得性异常:肝肾疾患;药物受体异常 药物因素:①剂量过大,生物利用度改变,不恰当 给药途径等 ②停药反应 ③立体异构 药物相互作用 间接反应:①胎儿畸形;②第三代效应;③对其他
第三者的作用
2013-7-13 10
药源性三致作用
2013-7-13
4
ADR分类
根据ADR与药物剂量有无关系
根据ADR的性质分类
WHO关于ADR的分类
2013-7-13
5
根据ADR与药物剂量有无关系
剂 量 相 关 性 与药物剂量有关 A型反应 与药物剂量无关 B型反应 + 可 预 见 性 + 发 生 率 死 亡 率 引起 肝肾 功能 障碍 + 缓解 方法 预防 方法
长期作用才能发现的不良反应。
人和动物的种族差异。
2013-7-13
23
意义
及时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严重的、 罕见的、前所未有的、长期毒性作用)。 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药物重新评价。 及时淘汰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 从中发现新的用途,老药新用。 上市后药物进行再审查。
24
33
2013-7-13
2013-7-13
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
四咪唑引发迟发脑炎
上世纪70~80年代温州市流行原因不明“脑炎” 20 多年,全国其他11个省市也报告了四咪唑和左旋米唑 引起“脑炎”300多例,经调查发病率虽不算高,但 可致残致死,估计当时每年发病数达20万例。1982 年国家卫生部宣布淘汰四咪唑后“脑炎”发病率急剧 下降 药物性耳聋 1990年我国有聋哑儿童180余万人,约60%由药物 引起即有100万药物性耳聋,主要致聋药物为氨基糖 16 苷类抗生素。
染性疾病,严重者死亡,经调查证实为氨基比林所致。
1931年-1934年,仅美国就有1981人死于氨基比林 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
12
2013-7-13
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
磺胺酏剂引起儿童肾功能衰竭 磺胺溶于二甘醇即为磺胺酏剂 1937年9月~10月间,发生了258例中毒患 者,其中107例死亡 中毒主要为二甘醇所致 反应停致海豹肢畸形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尤其是德 国用反应停治疗孕妇早孕反应,造成1万余例 短肢畸形即海豹肢畸形,震惊世界。
高
低
调整 剂量 停用 药物
调整 剂量 避免 使用
-
-
低
高
-
根据ADR的性质分类
副作用
毒性作用
变态反应
致癌作用
后遗效应
依赖性 特异质反应
致畸作用
致突变作用
2013-7-13
7
WHO关于ADR的分类
副反应 药物常用剂量引起的与药理学特性有关的但非用药 目的的作用 不良事件 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不一定 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不良反应 发生在作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生理功能 使用于人体的正常剂量时发生的有害的和非目的的 药物反应
Jerri报告大型队列研究实例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放射诊断中应用发生不良反 应的对比
日本进行全国范围58所医院及148所附属医院两年中 选择35万应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按年龄、剂 量及反应程度分层观察 结果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66%,非离子 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P<0.01 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价格虽高,因不良反应小,还是 使用这类造影剂为好。
2013-7-13
监测范围
有关新药任何可疑的不良反应。
明显影响病人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危及生命, 可能致残,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特殊群体用药:老人、儿童、孕妇、产妇。 罕见或尚未报道过的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不良反应。
2013-7-13
25
监测系统
自愿呈报系统
正式:指国家或地区设有专门的药物不良反应登记处, 专门委员会或监测中心。收集、整理、分析各处自发 呈报上来的资料并负责反馈。 非正式:由医生发现可疑药物不良反应后向杂志投稿。 优点:监测范围广,药物上市后即加入被监测行列, 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及早得到警告。 缺点是资料偏差和漏报。 自发呈报率 1%~10%。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定义: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 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在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 程中,给予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无 关的和有害的反应——WHO 上市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发生的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卫生部药品不良 反应监察中心
药物不良反应危害
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入院者占入院病人的 0.3%~5% 死亡的0.24%~2.9%与药物不良反应 有关
每年可延长3300万人的住院日,多花 的医疗费将近15亿 殃及下一代
11
2013-7-13
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
氨基比林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氨基比林(解热镇痛药),于1893年合成,1897年在 欧洲上市,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在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 国发生了许多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易患感
13
2013-7-13
2013-7-13
14
历史上重大的药害事件
氯碘喹啉致亚急性视神经病变
1971年查清了氯碘喹啉与亚急性视神经病变 的因果关系,日本因氯碘喹啉致亚急性视神经 病变达11000例。 己烯雌酚致少女阴道腺癌 1966年-1969年美国波士顿妇科医院发现8例 少女阴道腺癌,比同龄组一个世纪报道的总数 还多,原因是含己烯雌酚的避孕药在母亲怀孕 早期使用,导致女儿阴道腺癌。 15
病人过去的反应史。
18
2013-7-13
不良反应的可能度
肯定:用药与反应有合理的时间顺序;在体液 或组织液中测得一定浓度的药物;与已知不良 反应类型相符;撤药反应和激发试验阳性。
很可能:用药与反应有合理的时间顺序;与已 知不良反应类型相符;撤药反应阳性,但不能 排除疾病引起该反应的可能。
8
2013-7-13
WHO关于ADR的分类
意外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与标记的或批准 上市的药物的不良反应不符,或是未能预料 到的不良反应 信号
被报告一种不良事件与药物可能有因果关系 的信息,这种关系在以前是未知的,或在文 献中未能完全证实的
9
2013-7-13
ADR和药源性疾病的病因学基础
综合分析: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报道的个 例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总结规律。定量综合 评价
记录联结:将发生于个人的事件如出生、死亡、 婚姻、住院情况、处方等通过一种独特方式联 结起来,从中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事件
29
2013-7-13
牛津记录联结研究
该研究始于1962年,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是从1974 年开始,用2年时间从每个人获得以下三方面资料:
2013-7-13
19
不良反应的可能度
可能:用药与反应有合理的时间顺序;与已 知不良反应类型相符;无撤药反应资料,不 能排除疾病引起该反应的可能。
可疑:用药与反应有合理的时间顺序;与已 知不良反应类型不相符;病人所患疾病无法 解释。无其他证据。 不可能:不满13-7-13
20
治疗原则
怀疑出现的病症是由药物引起,而又不能断定
为哪种药物时应停止所用的一切药物
一般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症状严重时可对症
治疗或选用特异性拮抗剂
若属药物的变态反应应告知病人以防再度发生
2013-7-13
21
ADR和药源性疾病的监测
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
新药的临床研究有其局限性
发生率低的罕见的不良反应。
1963年澳大利亚药物评价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 应咨询委员会及蓝卡系统。
1970年成立WHO药品监测中心(现名WHO国际药 品监测合作中心,瑞典Uppsala) 我国卫生部1989年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13-7-13 28
监测方法
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个例报告:向杂志投稿。少见、独特或严重的
2013-7-13
排除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2
药源性疾病
定义
由药物引起的人体功能或结构的损害, 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 实质
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和延伸
2013-7-13
3
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药物的变态反应
肝、肾损害
造血系统损害
循环系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