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1]
有效不应期(ERP) 0相—— -60mv 绝对不应期 (ARP) 0相—— -55mv
1
+20
2
0
-20 0
3
-40
绝对不应期
-60
有效不应期
-80
ERP
-100
动作电位时程 (APD)
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间 抗心律失常药[1]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自律性异常 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
离子通道: Na+ 、Ca2+ 、K +通道
1
20
2
0
-20
-40
-60
0
-80
-100
R
QS
细胞膜内 细胞膜外
Na+ Na+ K+ Ca+
A 动作电位时相 (0,1,2,3)
3
4 ) ( 静息膜电位 )
T B 心电图
C 离子转运机制
40mV
K+
100msec
抗心律失常药[1]
2.心肌电生理特性: 1)快、慢反应电活动
临床应用 (广谱) 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
II类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临床应用: (室上性) 1、窦性心动过速(甲亢、交感兴奋,甲亢) 2、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扑,房颤,阵发性室 上性心动过速) 3、心肌梗死(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缩小梗死 范围)。
III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amiodarone)
Ⅳ类 CCB:窦房结自律性↓房室传导↓,维拉帕米
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药 物 自律性 有效不应期 传导速度 主要作用部位 窦房结 异位点
普萘洛尔
延长
减慢
窦房结、房室结
维拉帕米
延长
减慢
窦房结、房室结
利多卡因 0 苯妥英钠
奎尼丁
0
普鲁卡因胺
相对延长 一般无影响 浦氏纤维及室肌
延长 减慢
IKs
Possible clone SCN5A DHP receptor NCX1
Blockers TTX, STX, lidocaine DHP, Cd2+, Co2+ Ni+, NCX1-antibody
Kir2.x
Ba2+
Kv4.x
4-AP
??
DIDS, 9-AC
HERG/MiRP1 Dofetilide, sotalol
抗心律失常药
2020/11/20
抗心律失常药[1]
心律失常: 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心泵功能障碍。
对循环的影响: 1. 心率变化: 心动过速—舒张期短—冠脉供血↓; 2. 心动节律的变化: 房室收缩不协调,传导阻滞等—心脏收缩功
能丧失—心搏量↓。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电复律、起搏器, 手术、介入治疗。
快反应细胞:工作肌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
束,心室浦氏纤维 0 相 除 极 为 快 Na+ 内 流 , 膜 电 位 负 值 大 ( -80—
90mV), 快反应电位。
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
除极为慢Ca2+内流 ,膜电位负值小(-40— -70mV), 慢 反应电位。
抗心律失常药[1]
Cardiac electrical activity
心律失常
普萘 洛尔
维拉 利多 帕米 卡因
苯妥 英钠
奎尼丁 普因鲁胺卡胺碘酮
窦性心动过速 +++ + - - -
-
室 房性早搏
+
上 房性阵发性 性 心动过速
++
心房扑动
+
心房颤动
+
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
++
室性早搏
+
室 性
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生在4相; .细胞内Ca2+超载,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振幅较大。 钙拮抗药、奎尼丁 可抑制迟后除极。
A
B
1000ms 60/min
750ms 80/min
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抗心律失常药[1]
3、冲动传导障碍
(1)传导障碍—— 传导减慢、传导阻滞 (缓慢型) 阿托品治疗。
(2)折返激动—— 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环 行通路返回到起源的部位,并再次激动。
2、阻滞K+通道,减少K+外流——延长APD 和ERP 3、阻断α受体和M受体(静注引起低血压和 心动过速)
口服吸收好,F:72-87%,
有效:3-6μg/ml, >6-8 μg/ml, 中毒
心电图:QRS波加宽,Q-T间期延长
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1、预防和转复心律(心房颤动、心房扑
动、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2、治疗频发性室上性和室性早博。 3. 预激综合征:抑制房室旁路的传导。
高。早搏,二联律,心动过速。
非自律细胞: 心肌缺血缺氧 ,静息电位﹤-60mV时,出现 自律性异常。
2. 后除极和触发异常心电节律
后除极: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 特点:频率快,振幅小,引起连续触发活动。 出现心动过速。 原因:强心苷中毒、心肌缺血、低血钾。 早后除极:2相、3相, 迟后除极:4相。
2.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3. 奎尼丁、利多卡因、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
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Ion currents underlying AP in ventricle
Inward currents INa ICa INa/Ca
Outward currents
IK1
Ito1
ITO
Ito2
IKr
室颤)
心脏术后、急性心梗、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 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口服无效。 维持时间短,须静脉滴注给药。
Ib类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药理作用 同利多卡因,轻抑Na+,促K+。 临床应用 室性心律失常。
Ic类药-----普罗帕酮(propafenone) 药理作用
重度阻滞Na+通道: 减慢传导(心房、心室、浦肯野纤维)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 延长ERP、APD。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1、心肌细胞膜电位
静息电位 - 90mv(心室肌、普肯野)
动作电位 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期)——K+ 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和Na+(少量)内流,
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
非自律细胞——静息电位 自律细胞—— 4相自动除极
奎尼丁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Ⅰa 类 适度阻钠,减慢传导,轻度阻钾,延长复极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Ⅰb 类 轻度阻钠,降低自律性,加速复极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
Ⅰc 类 重度阻钠,明显减慢传导, 普罗帕酮、氟卡尼
Ⅱ类 β-受体阻断药:降自律性,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Ⅲ类 延长APD、ERP的药物:胺碘酮、索他洛尔
单次折返—— 期前收缩。 连续折返—— 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窦房结 房室束 房室结 右束支 左束支
浦氏纤维 浦氏纤维
心脏兴奋传导过程
抗心律失常药[1]
折返形成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1]
产生折返的条件: ①单向传导阻滞 ②相邻细胞ERP不均一
如 心肌缺血传导阻滞,相邻心肌ERP长短 不一。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及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1]
2 0
3 -40
0
-80
1
-30
2
0 0
-90 4
4
3 4
窦房结
阈电位
4
心室肌
快反应电位与慢反应电位
抗心律失常药[1]
2)膜反应性—— 传导速度
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反映传 导速度。
膜电位与传导速度的关系
膜电位 0相上升速度 动作电位幅度
传导速度
高
快
大
快
低
慢
小
慢
KvLQT1/minK Chromanol 293B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中的电流
第四节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用药原则
1、先单用,后联合用药 2、以最小剂量取得满意疗效 3、先降低危险性,后缓解症状 4、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作用
环形通路包括:
解剖性——①窦房结附近的心房肌,围绕腔静脉构成 环路
利多卡因(lidocaine)
Ib类
药理作用: 轻度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对正常心 肌组织作用小,对除极化组织作用明显。 ①降低自律性; ②影响传导:心肌梗死区能减慢传导,消除折返 抑制Na+内流—减慢浦氏纤维传导性—单向 阻滞变为双向--折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 1、金鸡钠反应:恶心、呕吐、耳鸣、头昏。 2、心血管:低血压、心力衰竭、传导阻滞,尖 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