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意象赏析摘要:弥尔顿《失乐园》与荷马《荷马史诗》、但丁《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史诗”。
这部史诗的伟大之处在于以理性和美德为永恒主题。
本文以充满迷惑形象的“崇高的英雄”和本质形象的“悲剧的魔鬼”两部分浅拙的谈谈撒旦意象的多变性,并结合当时社会历史和诗人自身的深层原因,谈谈撒旦在诗人心灵深处所实现的沟通和共鸣。
关键词:撒旦崇高英雄悲剧魔鬼深层原因引言:弥尔顿《失乐园》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作为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过渡性人物,是十七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论家,更是一位勇敢的革命实践者。
《失乐园》借用《圣经》中《旧约·创世纪》第二、三章的内容,描述上帝创造了人类,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同时告诫人类,园中一棵能够分辨善恶的智慧树果实不可以摘食。
魔王撒旦得知这一消息时,出于对上帝的报复,化作蛇形成功诱骗人类,人类最终被逐出乐园。
三百多年来,撒旦形象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观念中的撒旦通常是《圣经》里那个不折不扣的魔鬼形象。
直到17世纪,伟大诗人弥尔顿《失乐园》的诞生,撒旦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有血有肉、理性与感性混杂的多元艺术形象。
有高度赞扬撒旦的,如雪莱在《诗辩》中说道:“《失乐园》中所表达的撒旦这一角色是旺盛精力和性格魅力无与伦比。
”[1];也有坚持撒旦就是魔鬼的,如牛津学者刘易斯(c.s lewis)《a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从英雄到将领,从将领到政客,从政客到特务,接着潜入卧室或浴室的窗户,再变成一只蟾蜍,最后成为一条蛇,这就是撒旦的全过程”。
所以正确分析撒旦,对于理解和欣赏《失乐园》这部伟大的史诗有着重大作用。
1.迷惑形象:崇高形象的英雄a.崇高形象——坚毅刚强史诗开篇就将我们置于一个振奋人心的崇高背景之下:“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光不饶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的呢?”(ⅰ105-109)这是魔王撒旦为了争取自由,挑战上帝权威而与伙伴们在天界大战,战败后跌落广漠的烈火深渊,清醒过来说的一番话。
这是一场可怕的战争,同样,这也是一个可怕的深渊,给人以无尽的绝望和凄凉。
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撒旦失去信念,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斗志,撒旦做出了下面这个决定:“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ⅰ264-265)b.英雄领袖——充满人性这么一个刚毅、充满勇气和希望的魔王无疑是崇高的,但也是这么一个英雄形象又有着我们凡人有血有肉的一面:他在看到同伴们即他的追随者们由于他而被剥夺了幸福和光荣后,在准备发言时,竟“三次要开口,三次泣不成声”(ⅰ621)之后,他们在“万魔殿”里召开了严肃的会议,讨论是否为了恢复天国,冒险再发动一场战争。
会议上,大家自由的讨论,气氛相当和谐与民主。
期间,有人赞成战争,有人反对战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撒旦最具资格完成这项艰险的任务,而撒旦也再次表现出作为一个领袖者追求自由而视死如归的坚毅品质。
2、本质形象:悲剧意味的魔鬼“虽然撒旦被描绘成了一个积极行动的角色,但它在叙述手法上渐渐由主语转换成了宾语。
”[2]前面的分析,撒旦犹如一位身披圣衣铠甲的勇士,是个既会流血也会流泪的男儿,但决不会认输和屈服,为了理想而奋战不止。
这一切是相当具有迷惑性的。
但很快,他的虚弱本质就暴露了出来,由于致命性的缺点,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人物,且本质就是魔鬼的。
即一位富有悲剧意味的魔鬼。
毋庸置疑的是,撒旦仍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意志。
但这一切是可怕的,具有破坏力的,因此我们为其不禁感到深深的惋惜。
下面我们看看究竟是哪些致命性的缺点导致其悲剧的命运。
a骄矜和伪善——.神的对立者其实早在第一章,弥尔顿就揭示出了撒旦的本质;“行善绝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ⅰ159-160 )恶就是撒旦的本质。
他曾经是天上最亮的一颗北斗星,也是天上的天使长。
但由于美貌和崇高而变得自大,他开始借助“自由”、“平等”的标签,以达到他所谓为众天使谋求“自由平等”这个伪善的说辞。
然而他真实、唯一目的就是“治人,而不是治于人。
”(ⅴ802).在撒旦这,所谓的“平等”、“自由”等同于“治人”,所以天使亚必迭一语中的,他对撒旦说道,“你自己并不自由,做了自身的奴隶。
”(ⅵ181)b.荒淫和邪恶——“罪”、“死”的制造者“罪孽”是从撒旦的脑袋里蹦出来的,撒旦在“罪孽”身上看到了自己完美的形象,而与之结合,生下了“死亡”。
“这三个人物角色够成了邪恶三位一体。
”[3]“罪孽”取出万祸的钥匙,打开了地狱的大门,整条道路畅通无阻,撒旦从此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c.嫉妒和憎恨——人类的诱惑者《失乐园》第九卷的诱惑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和高潮。
当撒旦来到伊甸园时,“他看到了全世界是如此美丽,便顿时妒心横生。
”(ⅲ 554)撒旦出于对上帝的憎恨和对人类的嫉妒,选择人类这个最为无辜的对象作为报复上帝的手段,这种行径本身就是可鄙的。
他为了诱骗夏娃吃下禁果,首先赞美夏娃的美丽,说了许多谄谀之词,接着歪曲上帝的禁令。
其实,在撒旦刚毅的外表下,他的力量是虚弱的、内心是怯弱的。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中高悬的可以测量一切事件的天秤上,“恶魔仰头一望,见空中自己的秤盘偏高,便不再言语,口中喃喃而逃,”(ⅳ1014-1016)如果说,这还有些许悬念和幻想的话,那么在成功诱骗人类吃下禁果后的撒旦,便是彻底的毁灭。
回到万魔殿,等待他的不是掌声和赞美,而是全体化为怪物的群魔,更可怕的是,他自己也沦为群蛇中的一员,永世不得超生。
不过,撒旦形象的转变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审美判断,席勒在说明“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的矛盾”时,说到“由卑鄙行动使自己变得低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罪恶提高自己的地位,从而在我们的审美评价中恢复地位。
”[4]3、撒旦形象多变的深层原因“从文学是人学的美学本质看,文学人物,就是以逼真的个性心理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格和普遍的社会心态的假定性审美幻想。
”[5]十七世纪的英国是动荡不安的,弥尔顿对撒旦形象的刻画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自身的影响,这是导致撒旦形象多变复杂的深层原因。
a.革命性——选择撒旦十七世纪的英国政局发生着剧烈变化,1642年内战爆发,弥尔顿立即投身其中,“在同胞们奋力争取自由的时候,我在国外悠然自得,这是很可耻的。
”[6]他写了很多政论的文章,如《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1649年,弥尔顿再次发表政论《为英国人民辩护》,阐述他的共和理念。
史诗中的撒旦就是诗人对待革命热情的象征。
b.清教徒——向人类阐明永恒的真理,昭示天道的公正德国政治、经济学家韦伯认为《失乐园》是清教徒精神最佳的代表。
[7]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他自己也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
在史诗第三卷里,弥尔顿高度赞扬了圣父和圣子的品质,整章几乎都是对其的赞歌以及描绘天堂美好的景象。
弥尔顿描述撒旦挑战上帝只是表达对皇权的不满,他认为撒旦的悲剧在于违反了上帝的意志,只有遵从上帝意志的自由才是许可的。
c.人文主义——通过理性和美德,寻求人类的精神乐园“只有那些片面的记载才纯洁,虽然不只按圣灵的精神来解读”(xii 513)弥尔顿“用人文主义观念重写了基督教新教的教义”[8]首先,亚当和夏娃之爱就是充满人性的。
“二人同心合意,只有神所嘉惠的诚心敬虔”(ⅳ 1254)接着他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
因为有了理性,所以当伟大的人类在回望曾经居住的乐园时:“他们滴下自然的眼泪,但很快就拭掉了……二人手携手,慢移流浪的脚步告别伊甸园,踏上他们孤寂的路途。
”(xii 1227-1231)这路途虽然是“孤寂”的,但却不再迷茫。
人类从此踏上新的旅程。
根据亚里士多德诗学原则,行动中的人才是适当的主题。
但真正伟大的史诗正是建立在理性、美德这一永久性的主题之上的。
《失乐园》便是这么一部永恒的伟大史诗。
结语:《失乐园》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既记录了外在的战争,也描述了内心的善恶。
回首撒旦形象:他可以是高高在上的万魔殿的领袖,也可以是匍匐于地面的大蛇;他可以是英勇坚毅挑战上帝权威的勇士,也可以是伪善的为了私欲而不堪一击的败将;他可以是巧舌如簧的满嘴自由平等的说教者;也可以是暗含妒忌、怨恨的凶残的魔鬼。
最终全诗以黑格尔“和解”式的结尾结束,即世界重新恢复平静,人类踏上新的旅程。
注释:[1]沈弘著:《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2页[2]a preface to milton lois potter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28[3]沈弘著:《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191页[4]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版,第307页[5]陈文忠著:《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版,第170页[6]著者马克帕蒂森译者金发颜俊华:《弥尔顿略传》,三联书店 1992版,第2页[7]张隆溪著:《灵魂的史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版,第3页[8]张隆溪著:《灵魂的史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版,第58页参考文献:[1] 著者约翰·弥尔顿译者朱维之:《失乐园》,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 张隆溪著:《灵魂的史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 沈弘著:《弥尔顿的撒旦和英国传统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著者马克帕蒂森译者金发颜俊华:《弥尔顿传略》,北京:三联书店,1992。
[5] a preface to milton lois potter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