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2017.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A. 墨家B. 法家C. 道家D. 儒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等信息可知齐桓公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晋文公是僭越礼制则的国君,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D正确;墨家、法家和道家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2.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A. 礼仪规范B. 价值准绳C. 处世之道D. 施政之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故A排除;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义,人之正路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旨在确立价值准绳,故B正确;处世之道的标准仍然在于“义”,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施政之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3. “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

这反映出A. 民主思想的出现B. 天命观念的成熟C. 人文精神的跃动D. 王道学说的风行【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明周朝改变了商代“天”神的观念,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色彩,突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周朝是人观念代替神,故A 项和B项错误;王道即仁义制天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答案】D【解析】秦代焚书坑儒,而汉代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都是强化儒家理论道德,但由此可知,秦汉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解决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项正确;秦代不是强化伦理规范,故A项错误。

不管是秦代的“禁”,还是汉代的“尊”,都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秦代的焚书坑儒引起了反抗,但是汉代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起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5. 《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 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 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 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 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三教合归儒出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的文学创作是立足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教并立,并没有突显道家地位开始衰弱,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教、佛教与儒学,其目的是为了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6.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

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A. 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 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 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 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理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朱熹运用理学为儒家经典作注释,是推动儒家义理思想的研究,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说到心学,排除BD项,理学就是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的产物,这不是朱熹注释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7.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A. 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 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 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 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表明,王阳明认为是非对错应该叩问内心,而并非听命于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李贽认为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能任何事情都严格遵循孔子的教诲。

由此可见,二人的观点大致相同,故选D。

AB两项说得过于绝对,王阳明和李贽并非反对孔子,而是反对后人盲目迷信孔子,故不选。

C项材料并未提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8. 顾炎武认为:“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这表明顾炎武A. 挑战传统儒家思想B. 主张知耻和洁身自好C. 要求发展民间经济D. 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羞耻心对于人很重要啊。

君子应当不拿破旧的衣服、简陋的食物当作羞耻的事,而把黎民百姓没有蒙受他的德行当作耻辱”,因此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 项正确;顾炎武并不是挑战儒家思想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主张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

9.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

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②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④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二十四节气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相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的产物,故①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即为农业生产服务,故②正确;二十四节气不能体现宗教迷信的色彩,故③错误;材料说明二十四节气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④正确。

故①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②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①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

②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二十四节气10. 下图是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

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

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 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B.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C. 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D. 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书法《龙门二十品》属于魏碑,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11. “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材料表明A. 词兴起于娱乐场所B. 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C. 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D. 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与“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不符;B项错误,不符合史实,词的兴起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以看出词的发展繁荣与街市里的商业有关;D项错误,词的风格材料里不能体现。

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词的发展12. “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A. 图一战国《人物龙凤图》B. 图二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C. 图三明朝《本草纲目》插图D. 图四清代《墨兰图》(局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可知是文人画特点,《墨兰图》书文人画,故D正确;A是人物画;B是风俗画;C是医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名师点睛】中西绘画比较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

在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13. 泰勒斯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水,其本性就是一种变动的东西,由水生成物,由物变成水,这是一个无止无休的过程。

从哲学的角度看,在精神气质上与之最接近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作为西方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在东方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水是非常重要的,是万物应该效法的对象。

这个人物就是道家的老子。

他认为水虽然外表柔弱,但实质则是非常刚强的。

因此本题选择B 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14.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A. 政治主张B. 公民意识C. 批判精神D. 自由观念【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道德沦丧,孔子则面临礼崩乐坏,两者都面临着世道的沉沦,所以两者都“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即批判现实,以唤醒国人,重建道德,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的主张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