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槟榔历史简介及食品发展历程

第一章槟榔历史简介及食品发展历程

第一章槟榔历史简介及食品发展历程一槟榔及槟榔果槟榔,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

其树叶、根干与橄榄、椰子树大同小异。

其“祖籍”东南亚,后来因为贸易海运至我国。

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气候适宜槟榔生长,因此遂大量栽培,成为当地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

槟榔果又名宾门、青仔、国马,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底部直径~3cm。

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气微,味涩、微苦,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

二槟榔的历史有关槟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900年左右。

古印度诗人马哥在他的诗里,描述了讫哩史那王率领的士兵,饮用棷汁和嚼槟榔子的情景。

槟榔进入中国,约在西汉年间。

南北朝时流行嚼槟榔。

槟榔作为贡品,曾传送宫中。

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便出现了槟榔:“留落胥余,仁频并闾”。

留落、胥余,是类似棕槟的树名。

仁频,就是今天说的槟榔树,并闾,则是棕树。

槟榔虽是常见之物,但在古代被当作婚嫁随礼。

“凡嫁娶,纳槟榔为礼,多至二百盘”(《新唐书》)。

“婚聘之资:先以椰子酒,槟榔次之,指环又次之,然后以吉贝布,或量出金银成其礼”(《宋史》)。

皇帝出巡,槟榔是仪仗之一。

《明史》载:“出乘象,则绣女执衣履、刀剑及槟榔盘以从”。

文化事业,也少不了槟榔。

“缅国为西南夷,其文字进上者,用金叶写之,次用纸,又次用槟榔叶”(《元史》)。

古籍中有关槟榔的记载,最早见于汉和帝时杨孚的《异物志》。

《本草纲目》、《太平御览.云南记》、《齐民要术》等亦有记载,并阐述了槟榔果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助消化、治疟疾、水肿、腹胀痛等。

对于槟榔果的吃法,《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云南记》称:“云南有大腹槟榔,剖之为四片者,以竹串穿之,阴干则可久停”。

可见,当时的吃法有煮制、阴干两种,煮制和今天湖南吃法相似,阴干之法,则似失传。

《南方草物状》则曰:“槟榔……并壳取实曝干之,以扶留藤、古贲灰合食之”,这显然是湖南吃法。

“亦可生食,最快好”,则指台湾吃法。

《图经本草》云:“其实春生,至夏乃熟。

然其肉极易烂,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干,始堪停久”。

湖南也是“瘴乡”,虽然不适合种植槟榔树,但百姓依然需要用槟榔果“疗瘴”。

所以,就发明了“灰汁煮熟”、“火焙熏干”的“停久”之法。

此法本意为长久贮存槟榔果,孰料到了今天,竟衍生出五花八门各类吃法,以致“饮啖设为口实”成为主流,驱虫御瘴反倒沦为附庸。

这恐怕是古人没有想到的。

吃槟榔的习俗历史悠久,有史可查,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穆之传》。

书中记载,刘穆之每于饭后必咀嚼槟榔,渐成习惯。

唐人欧阳询在《艺人类聚》中说:“槟榔,士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可见到了唐代,在南中诸郡,槟榔已成为一种用来待客的礼节礼品。

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请茶、敬烟之类。

后来,海南岛还以槟榔作为订婚和嫁娶的聘礼。

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槟榔被接受,证明女方已经同意了这桩婚事。

据《崖州志》载:“婚礼纳彩,用锡盒盛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吃槟榔的方法尤为讲究。

一是采摘果实要论季节。

春取之,为软槟榔(又称“嫩仔槟榔"),极可口;夏秋采而干之,为米槟榔;渍之以盐,谓盐槟榔;小而尖者,为尖心槟榔。

二是吃法多种多样。

水调蚬灰少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继而吞其余汁。

如果没有蚬灰,就用石灰;没有蒌叶,就用蒌藤代替。

此外,还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种香药与槟榔同吃的,谓之“香药槟榔”。

不仅槟榔可食,其花也可食。

据说,槟榔“花开绝香,一穗有千百朵”。

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诗云:“首夏过琼甸,槟榔得食花。

”作者自注:“槟榔花绝甘美,开以二月,则不仅果,花亦可食矣。

”屈乃明代番禺人。

由此可知,广东、海南一带,种植食用槟榔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槟榔的习俗渐渐由南向北传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

清人笔记、小说对此多有记载。

清代渔洋山人《条陈给事》诗云:“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娇中端坐吃槟榔。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也描写了贾琏向尤二姐索要槟榔吃的情形。

这反映了当时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市井小民,都随身携带槟榔荷包,可随时取食。

槟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云:“入口则甘浆洋溢,香气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

既红潮以晕颊,亦珠汗而微滋。

真可洗炎天之烟瘴,除远道之饥渴。

虽朱樱、紫梨皆无以尚之矣。

”此外,槟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可用来避瘴、消积、杀虫、利水、下气。

据近些年来医药专家的研究成果证实,槟榔除上述作用之外,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前些年,海南还研制出来了槟榔牙膏。

在不久的将来,当广大烟民深刻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之后,便会自觉戒烟,并将对香烟的嗜好转移到吃槟榔上来。

到那时,已受大家欢迎喜爱的槟榔,可能会代替香烟的地位。

三湖南槟榔起源“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小妹妹提篮抬望眼,低头又想,他又壮,他又美,谁人比他强赶快叫一声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种植生产槟榔,那为什么《采槟榔》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这恐怕与湖南人喜吃槟榔的悠久历史不无关系吧。

湖南有句俗话说:“饱吃槟榔饿吃烟”、“饭后嚼槟榔,健胃保牙框”。

可见,槟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与香烟、名茶齐名。

目前,湖南人喜吃槟榔的人数和槟榔消费量全国排名第一。

据前些年的《海南日报》报道说:海南岛每年生产槟榔500-700吨,约有500-600吨槟榔熏制成干果后销往湖南。

另外云南、越南等地的槟榔干也大量销往湖南。

可见湖南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槟榔消费市场,除了海南部分、广东雷州半岛、广西西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和台湾岛的部分人嗜好槟榔外,其它省市咀嚼槟榔者少之又少。

据说,很久以前,湖南人是不吃槟榔的。

只因有一年,湖南遭受特大洪水的洗劫,一片汪洋。

洪水之后,便是瘟疫流行,人们贫病交加,病亡甚众。

一时出现了历史上曾未有过的“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特别是在湘潭,惨象更是目不忍睹。

绝大部分的家庭病的病,死的死,没有全家都活下来了的。

然而,唯独只有一家人,却安然无恙,毫毛不损。

全家人都好好的,好像从来没有发过瘟疫一般。

瘟疫过后,人们才了解到,那一家人原来是从海南岛迁移来此定居的,祖祖辈辈几代以来一直保留着咀嚼槟榔的习惯。

自此,人们才了解到,原来是槟榔的功劳。

其杀菌、解毒、祛湿的功效保全了那一家人的生命。

于是,当地人开始仿效那家人的习惯,开始吃起槟榔来。

自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有许多人吃起槟榔来了。

从湘潭向西北传遍长沙、岳阳、益阳、常德;向西南传播到株洲、衡阳、郴州、邵阳等地,几乎遍及湖南全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咀嚼槟榔已经在湖南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槟榔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都很大,许多商家在槟榔市场里捞到了第一桶金。

湖南槟榔的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各地口味自有特色,市场上槟榔品牌也复杂纷纭。

如湘潭的“王爷槟榔”、长沙的“皇爷槟榔”、益阳的“发哥槟榔”、“求质槟榔”、“求味槟榔”、“青果槟榔”、“七妹槟榔”、“胖哥槟榔”、“求醉槟榔”等等,真是不一而足,难以胜数!嚼着口味各异的槟榔,哼着《采槟榔》歌曲,心灵口快的湖南人们还编出了饶有风趣的谜语来,说:“扑哒一只拱,向天一条缝,进去笨硬的,出来韧软的。

”可见湖南人嚼槟榔还嚼出了丰富多彩的槟榔文化。

四槟榔食品发展历程说到槟榔的发展史,就得看湘潭槟榔,在湘潭的历史中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据《湘潭市志》介绍:一六五0年(顺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县城人口数万,所剩户不上二、三十,人不满百口。

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避疫之法收尸净域,从此嚼槟榔习惯也就陆续延续下来。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鼓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

由此,湘潭槟榔逐步得到发展。

伴随着湘潭槟榔的发展,槟榔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一些地方花古戏、“赞土地”和婚庆之喜等民间包事都无不有槟榔的赞语,如《潭州竹枝词》写道:“风流妙剧话情杨,艳姿娇容雅擅长;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

”形象地勾画出湘潭槟榔与地方文化艺术的紧密关系。

这也恰恰说明湘潭槟榔文化是湘潭槟榔发展的产物。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上层建筑(文化艺术)的产生,反过来,文化艺术又推动着经济的腾飞,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当然,从整个槟榔文化来看,一首优美动听富于浓郁的民歌风格的《采槟榔》正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槟榔特殊的感情。

湘潭槟榔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初级的、分散的、小打小闹的向高级的、集中的、规模发展的过程。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前至七十年代初,湘潭槟榔加工为传统的作坊式,全市制作经营的不上百户,主要代表是湘潭九总刘记、李记槟榔店。

第二阶段:从1981年至1991年,湘潭槟榔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

全市槟榔加工、经营者发展4000余户,年销售槟榔达700余吨,销售金额达5000万元左右。

主要代表有光大、张新发等槟榔店。

第三阶段:从1993年至今,是湘潭槟榔的腾飞时期。

以豪爵、王爷、宾之郎、一品堂、湘南、老爷、湘爱、海魂、胖哥、小龙王、湘琼等一批新型的槟榔业主雄踞湘潭。

这个时期,湘潭槟榔无论是质量、品种、包装、销售、市场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集中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1.是从生产加工形式上开始突破传统的小作坊式,逐步形成规模经营,有数家大的槟榔加工企业雇请临时工多达一百余人,日销售额最高为4万余元。

2.是从经营体制上开始出现私营股份制的责任有限公司,如宾之郎食品有限公司、王爷槟榔有限公司、豪爵食品有限公司和一品堂食品有限公司等,为湘潭槟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入了新的机制。

3.是从槟榔加工的品种上符合各类人群的口味,推出的芝麻、桂花、薄荷、奶油、干槟榔、湿槟榔等多口味槟榔。

全市几家形成规模的槟榔加工厂家开始按照湖南省标准局颁发的《食用槟榔标准》要求,织现场槟榔加工,从而使湘潭槟榔制作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湘潭人嚼槟榔的习惯越来越浓,“吊吊手,街上走,嚼槟榔,交朋友。

”目前,全市爱嚼槟榔的人已增至到全市总人口的30%左右。

4.是从包装上出现了内外两种包装。

内包装又出现了真空包装、枕式包装等外包装更是鲜艳夺目,各具特色,为槟榔文化谱写出新的篇章。

5.是从槟榔的经营渠道上开始冲出湘潭,走向全省,现在长沙、株洲、邵阳、益阳、常德、衡阳等。

五槟榔食品发展展望随着槟榔食品经营渠道的拓展,走出湖南,走向省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