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
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
【点拨】
1.自然因素:
(1)气候:
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
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
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例如,茶树:南方的酸性土壤,甜菜:北方的碱性土壤。
(3)地形:
平原:种植业,原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山地丘陵:畜牧业与林业,原因:耕作不便,不易于保持水土。
(4)水源:灌溉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市场需求量是农业生产的最终决定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类型与规模。
(2)交通:园艺业与乳畜业,其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而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政策:中国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会增加农民收入。
3.农业生产技术: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品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的农业新增产值中,有60%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
【思考】以上为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而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因素更多地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在这些因素中,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更多的考虑自然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点拨】社会经济因素。
原因:自然条件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条件多变。
其中市场是最终决定要素。
【讲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某种农业生产来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
例: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珠江三解洲的基溏生产——地形;城郊的园艺与乳畜业——市场;江南丘陵的茶树,东北的大豆——土壤;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技术。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3.农业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