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第五章

公共经济学第五章


• •
总结: 对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都不可能作过于 简单的解释或付诸实施。受益原则所要求知道的 每个纳税者从支出方面的受益情况,纳税能力原 则所要求知道的纳税能力都不是能简单确定的。 在各国税收实践中,税收政策的制定绝大多数是 以纳税能力原则而不是受益原则为依据的。 • 根据纳税能力原则,收入、消费及财产都可 作为税基,但都难免有片面性,绝对公允且准确 的衡量纳税能力的尺度实际上难以找到,实践中 以一种税基为主,兼顾其他,以弥补各自的缺点。
• 《英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税收是强制和固定地征收以满 足政府开支需要的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税收是无偿 的,它不通过交换来取得,这一点与政府其他收入不大相同, 如出售公共财产或发行公债等。税收总是为全体纳税人的福 利而征收,每一个纳税人在不受任何利益支配的情况下承担 了纳税的义务。” • 布坎南认为,“税收是政府为公共服务而筹集收入的一种正 常途径。如果我们考虑一种‘交换’的财政过程,税收便是 人们取得公共活动利益而支付的‘价格’”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光盘版(经济学)》认为,税收是“国 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上的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 准,对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收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任何税 收都是由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三要素组成”。
三、税制结构及其设计
(一)税制结构选择 • 税制结构:体现在税收体系中各项税种的配置, 税源选择和税率安排上。优良的税制结构必然 体现出税种配置、税源选择和税率安排的科学 性,必然促进税收体系的公平和效率。 • 税制结构选择:又称税制模式,包括税收制度 的整体布局和分项构成,是各类税种、税制要 素以及征收管理的整体体系。
(二)公共收费的基本原则
两大原则——直接受益与自愿付费原则 (联系与税收的区别理解:强制、无偿性) 局限性——费用标准不宜准确衡量;税费在现 实操作中难以区分。
(三) 公债原则
1、信用性原则 2、与公共收费有偿性的区别(负担性、受益性)
三、公共收入规模分析
1.公共收入规模的衡量 相对规模:公共收入与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对 比关系。 指标一:各级政府的公共收入占GDP或GNP 的比重; 指标二:宏观税率:国家税收收入总额占GDP 的比重,只能近似表示。
• 2. 税收及特征: • 定义: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 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 收入的一种手段
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3. 公债及特征: 定义:政府凭借自身信用,按照市场供求关系, 自愿灵活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或政府借 助金融市场举债资助公共支出项目,或弥补财 政赤字并按约定条件,如期向债权人偿还本息 的一种筹资行为。 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4. 公共收入规模的中外比较 明显偏低。 原因: (1)统计口径上的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低 (3)分配体制不合理 国家吸取能力的重要性,下降及其后果?
第二节 税收制度的理论与设计
• 税收制度:国家规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和 税收管理体制、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 重要性:政府税务机关依法向纳税人征税 的法律依据、工作准则和规程。 • 职能:法律依据。
4、 其它收入形式:
规费(行政与司法规费) 使用费 捐赠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对不同公共收入形式的评价
– – –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公债→还本付息,付出代价 货币发行→通货膨胀,社会震荡 收费→必须依据“受益原则”,收取 的资金数额不大 税收避免上述的弊端
二、公共收入原则 (一) 税收原则 1.效率原则及其实现 第一 效率原则的含义及理解 (1)经济效率——帕累托效率的解释 经济活动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 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 得:政府的税收收入。 失:纳税人的收入、对经济的干扰和 阻碍。
• 消费税:以消费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 准。消费意味着一个人对社会的索取, 索取越多,纳税能力越强,就应该多纳 税。另外,可鼓励储蓄和投资、抑制消 费,有助于经济增长。 • 但也有不足:消费税具有累退性。
• 财产税:以财产作为纳税能力的标准。 • 优点:其一,人们可利用财产赚取收入, 通常一个人的财产越多他的支付能力就越 强;其二,财产是造成贫富不均的一个重 要原因。对财产征税,从根本上缓解贫富 差距。 • 局限性:可能助长高消费,不利于经济的 长远发展。
—— 校正性原则:税收对某些私人产品进 行特别的课征,以校正市场缺陷(外部 性)。
实现效率目标的关键: 合理地划定中性原则与校正性的适当范围。
(2)充分而有弹性原则: 充分:指税收应能为政府活动提供充 足的资金,保证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需 要。
弹性:指税收应能使税收收入随国民 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 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 并能根据经济周期政策的需要而变动, 起自动稳定器作用。
• 替代效应——超额负担 • 分为两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若 因征税而导致的私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 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即发生了征税在资源配置 方面的额外负担。 • 二是政府征税后,改变商品或经济行为的价 格,消费者将选择轻税或无税的商品和经济行为 替代重税或轻税的商品经济行为 ,对市场经济运 行发生了不良影响,干扰了私人消费和生产的正 常或最佳决策,即发生了税收在国民经济运行方 面的额外收入。
定额税率: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 个固定的税额。
二、税收分类——八类分类法 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可分为所得课商品交换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 税收。计征流转税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其计 税依据是商品销售额、增值额、营业收入等。流转税是各 国的主体税种,在税收总额中占较大比例。其税种主要有: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等。 • 所得税 • 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它 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形成后,对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个人的 纯收入发挥调节作用。在我国目前开征的所得税主要包括: 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 税。 • 财产税 • 财产税是指以各种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 的税收。它主要对某些财产发挥调节作用。我国开征的财 产税包括:房产税、契税和准备开征的遗产税。
含义:税收征收的所得和所费的关系,增 大所得减少所费就是效率。效率意味着 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最小。 经济效率——追求税收超额负担的最小化
• 税收影响人们作出决策,进而改变了资源 配置,对经济产生以下税收效应: 收入效应——正常负担 政府征税后,经济资源从私人经济部门 转移到政府部门,政府收入收入增加,纳 税人收入减少。但是政府收入提供公共产 品,改善社会福利,弥补纳税人经济福利 的减少,从全社会讲这种资源转移不会造 成损失,这就是税收正常负担。
(2)行政效率
含义:政府在充分筹集收入的同时,尽可能 减少税务费用。 税务费用:即税收成本包括课税执行费用与 纳税奉行费用
第二 实现税收效率原则的途径 (1)经济效率:税收中性原则与校正性原则 —— “税收中性” :即政府征税不会改变 各种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会改变生 产者或消费者纳税前后的行为。 中性原则就是避免额外负担与替代效应。 税收中性原则只能近似体现
一、 税收要素 税收制度:国家规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和税收 管理体制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1.纳税人——课税主体 (1)法律上的纳税人 (2)经济上的负税人
2.课税对象 (1) 定义:对什么征税?课税对象的标的物 (客体) (2) 三大对象 收入:所得额,所得税 商品;商品、劳务,流转税 财产:财产的数量,财产税
(3)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原则 何为节约?减少征管成本。 何为便利?方便纳税人、减少纳税成本 税收的征收会产生两种成本: 征管成本:指政府部门在实施各种税收计划, 征收管理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 缴纳成本:指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的 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
• 节约和便利原则强调税种设置具有易征 集性、简明性和确定性,这不仅给纳税 人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省税收交纳的中 间成本,而且便利了税务部门的征管工 作,降低了征管成本。

以商品税为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以 商品课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优点: (1)范围广,税基宽,税源稳定,有利保证政 府的财政收入; (2)征管难度小。 (3)有利于刺激储蓄和投资 局限性: (1)商品课税具有累退性,公平性差; (2)导致均衡产量减少; (3)税收负担回转嫁给低收入者。 • 以低税为主:中东石油国家,收入不靠税收
第三 纳税能力原则及理解 (1) 定义——要求根据纳税人的 纳税能力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 (2)衡量标准及困难——收入、消 费、财产?
• 收入税:由于对人税比对物税更显公平,而收入 是对人税的税基,所以,就公平性而言收入税基 是比较优越的。 • 但对收入税基也有争议: 其一是以单个人的收入为标准还是以一组人 的平均收入为标准; 其二是以总收入还是以扣除某些支出后的净 收入为标准; 其三是以货币收入还是以经济收入为标准; 其四 是收入来源的争议。
第五章 公共收入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收入形式与原则 第二节 税收制度的理论与设计 第三节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第四节 我国税制概况
第一节 公共收入形式与原则
一、公共收入形式
1. 定义:公共收入也称为财政收入或 政府收入,指政府为了履行职能而取 得的全部的社会资源总和。
形式:税收、公债、其它收入
什么是税收
• 以所得税为主:以希克斯和约瑟夫为代表的西 方经济学家更推崇所得税。 优点: ( 1 )所得税给纳税人带来的额外负担也就是经 济效率的损害程度较商品税轻。 ( 2 )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一般不能像商品税 那样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的办法转嫁税负。政府 可以针对性地利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 3 )所得税作为一种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可以 起到较好的稳定经济的作用。 局限性: (1)会抑制储蓄和投资; (2)税额计算较复杂,为偷税造成可乘之机; (3)税收征管实践中实际应税所得很难与理论 保持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