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自行车资料 (1)

公共自行车资料 (1)

公共自行车,是“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的简称。

该系统通常以城市为单位进行部署、建设,由数据中心、驻车站点、驻车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含随车锁具、车辆电子标签)及相应的通讯、监控设备组成。

一个数据中心可管理几百至几千个站点,每个站点配备20~80驻车电子防盗锁。

站点主要布局在居民生活工作集聚区出入口、公交车站附近,重点解决“公交最后1公里”的问题。

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

公共自行车管理单位向居民发放借车卡,用户在站点刷卡借车,到达目的地后,将车归还到就近的站点。

可根据使用时长和一定的计费标准收取一定的使用费。

根据车辆与驻车装置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分为软连接式、硬连接式;根据驻车装置的外观,可分为横梁式、立柱式、龙门式等多种不同类型,各具优缺点。

系统基本构成公共自行车,亦有城市称之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单车租赁系统”、”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便民自行车系统“、”公共自行车免费系统“、”公租自行车“等等。

[1][2-3]公共自行车系统一般由数据中心、管理信息系统(MIS)、分区运营中心(发卡、充值、调度、维修等)、站点智能控制器、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及随车锁具、用户借车卡等基本部分构成。

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备停车棚、管理间、站点视频监控系统、互动网站等。

[4]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基本结构国外应用“公共自行车”(Public Bicycle) ,或“自行车共享”(Bike Sharing)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

荷兰:1965 年(也有文献称1967 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期望供人们长期免费使用,称为“白色自行车计划”。

与倡议者的初衷相反,几天之内,所有的自行车都丢失或破坏殆尽,计划彻底失败。

然而,这次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

丹麦:30 年后,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丹麦哥本哈根出现(称为Bycyklen)。

这类系统的特点是有特定的存取地点,取车时以硬币作为凭证,还车时返还硬币,使用者是匿名的,尽管进行了特别设计,自行车仍然经常丢失,直到今天,这类系统仍然存在。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以来,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集成、无线通讯和互联网技术,新型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出现。

这类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知道谁在使用自行车,使系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巴黎和里昂:由政府主导,欧洲最大的机场及户外广告运营商德高公司(JCDeceaux)负责运营。

招标时,德高公司以9000万欧元的启动资金及相关服务竞得10年的运营权。

根据协议,德高公司每年的运营收入全部上缴市政府,另需支付300万欧元的广告特许经营费,得到全市1628块广告牌的经营权。

德高公司负责运营、维护、调度等,确保提供协议规定的服务。

运营收入主要包括会员费和租金,以及自行车损坏、丢失或超期使用情况下的赔偿金。

会员费和短时间内的租金都很便宜。

尽管如此,因为巨量的需求,每年的运营收入仍超过3000万欧元。

[6]国内试点与推广2007年,智能化运营管理的、真正具备一定实用价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始进入中国,先后在北京、杭州、武汉等大城市先后开展试点,逐步向其他省会城市拓展,部分中小城市进行尝试。

在中国,率先开始投放公共自行车的城市是北京,2007年8月开始运行。

2008年奥运会期间为市民和游客服务。

当时报道称,规模达到5万辆,但在奥运会结束后,因多方面原因,该系统停止运营。

此后,北京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模式历经多次调整,慢慢恢复建设运营。

基本以区为单位进行建设,由市政管委负责。

[7]杭州是最早开展公共自行车试点的省会城市之一。

2008年3月,杭州市提出向法国巴黎学习,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在国内率先构建公共自行车交通(免费单车)系统,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中,以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突出的交通“两难”矛盾。

2009年,武汉开始试点。

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政府给予财政及资源补贴(《武汉公共自行车没有输家仅出租广告灯箱就可实现盈利》)。

2014年4月,武汉公共自行车试点正式终止,由国有企业建设运营。

2014年12月,武汉市政府投资,国有企业建设并运营。

随后,全国百余大中小城市开展公共自行车试点。

由于缺乏权威的统计机构进行确认,各城市的公共自行车数量难以有确切的数据。

主要原因是相关方面虚报公共自行车保有规模、虚报人均使用人次。

根据招标采购公告和相关媒体报道,试点规模较大的有杭州、北京、西安、宁波、武汉、太原、南京等城市,但实际建设规模、车位车辆保有规模、日均实际使用人次等数据外界无从知晓,多为运营方或建设方一家之言。

其中不少城市运行并不理想,有的甚至成为摆设。

公共自行车广受市民欢迎。

但普遍存在运营费用高,相关方面夸大骑行人次,缺乏对投资效益的评审论证监管等问题。

借还车流程公共自行车借还车操作简便:1、借车用户在站点锁位刷卡,锁具执行开锁,用户即可取走车辆。

2、还车用户将自行车随车锁具插入横梁或立柱电子防盗锁,系统自动判断读取车辆芯片信息,计算借车时长、费用等,锁定车辆,即完成还车。

有的系统还车后须刷卡确认,部分系统支持还车不用刷卡。

3、手机APP借车。

部分系统具备这一功能,已办卡用户临时未带卡,可以通过手机app发出指令,实现无卡借车。

用户的借还车信息、消费信息,可在站点智能控制器(柜)进行查询。

特色优势作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公共自行车具有以下优势:①不存在大气和噪音污染,可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同时骑车还有助于强身健体,减少城市病的发生;②为城市提供1-5公里的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解决公交出行“最后1公里”难题;③与公共汽车相比。

自行车具有体量小、操作灵活、可达性好和投资少的特点。

可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辅助性工具,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短距离出行以及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需求,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

相关文化公共自行车赋三角锵锵,演绎快乐简式;双轮徐徐,交舞理想翅膀。

晚照拂柳,霞披路程缤纷;晨曦载梦,影留人间欢畅。

谁禀嶙嶙风骨,不厌跋山崎岖;谁饮融融露光,等闲涉道远方。

色渲祥氛,绿满南北四时;灵沁天际,盎然山河万里。

彰公益于天下,润尘世以生机。

[12]其肇始于北欧,继而寰宇影从。

焕然风靡于五洲者,盖以其节能以环保,廉价而强身也。

干挺玉颈,不扬秽尘之粕;胎鼓正气,不吐污染之糟。

钢铁铸以铮铮,刚如束筋;橡胶凝以轻韧,柔似飞燕。

链轮相摩,刚柔相推,一阴一阳,进取之道在其中矣。

故而躯从自然之力,从志不逾;不费公财之资,简能是图。

叹夫巨轮滚滚,尘扬六合弥天;尾筒呜呜,气漫污煞碧空。

衢行七转八弯,辗转有遗;庞然十簇九拥,进退无间。

若乃十家之邑,必有一站,百步之内,必有一车,站站相通,车车相连。

或夜半西风,租载者稀,漫行遨游,尽显便利;或朝光流霞,赶赴早市,餐霜浥露,篮载鲜食。

飞轮辘辘,辕通巷街九曲;铃铛琅琅,悠扬惠利千般。

路通城邦狭隘,色映家居门庭。

补遗广陆之便,公共自行车之用可谓大矣。

苍茫大地,谁人驮我诗意;碌碌浮生,谁人伴我徜徉。

南国春早,解读花语芬芳;北疆冬隆,暖温冰霜雪月;东滨夏热,风爽海波腥香;西岭秋凉,印记落叶沧桑。

车晃四时光影,轮转世间炎凉。

人车合一,延我手足从容;天地幕席,涤我身心俱芳。

妆我人生何精彩也!夫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坤之道,在于简易,此自行车之所以盛也。

然大道之行,更在乎天下为公,何以天下为公,从民心而已矣!此公共自行车之大行于天下也。

呜呼!以天下人之心为心,则为政何所不通也。

乃载诗曰:铃声心声相和鸣,徐疾抑扬自在行。

辗转不须劳身力,奔波谁可载从容。

白云相伴畅百里,清风直送过千程。

双轮蹬处皆志旷,天下公德是道通。

公共自行车系统起源于1965年的荷兰公共自行车与公共汽车和地铁及其他轨道交通系统一样,是由政府或企业负责管理、运营的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德国人冯德赖斯男爵发明的自行车1817年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曼海姆亮相,从此,自行车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随着汽车的出现与普及,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自行车越来越少,骑车成为一种娱乐健身活动。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一些国家又把自行车“请”了回来,并把它纳入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专家彼得·米底哥列说:“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都快。

”公共自行车系统起源于1965年的荷兰,当时,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购置了50辆自行车,将其漆成白色,分放在市区各处,不上锁,也没人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骑用。

1975年,法国西部港口城市拉罗谢尔推出了名为“黄色自行车”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同样是免费骑用,时至今日该系统仍在地为市民提供交通服务。

以上是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初期阶段,也就是放任式管理阶段,即向市区投放一批被漆成特殊颜色的自行车,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骑用。

可以想象,这种放任式管理模式很容易让自行车成为小偷的猎物,也容易损坏。

在20世纪90年代,丹麦哥本哈根等几个城市创建了正式的、颇具规模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该系统的公共自行车需要投硬币才能骑用。

投币式管理模式是公共自行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实投硬币并非是为了收费,而是为了开启自行车上的锁,还回自行车后,再把投入的硬币退还给骑用人,以此防止自行车被盗,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对自行车防盗效果并不明显。

最近20年来,随着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对公共自行车的管理大多实现了智能化,使公共自行车成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支“生力军”,这是公共自行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绝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采用会员制管理模式,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人注册会员,然后凭会员智能卡或银行信用卡(借记卡)使用公共自行车,有的甚至把注册信息写入手机SIM 卡,凭手机就可以使用公共自行车。

对外地游客来说,可以在公共自行车站点自助办理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短期会员卡,相当便捷。

公共自行车会员每天不限次数骑用公共自行车,每次骑用开始的一段时间免费,免费时间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长的有2个小时,如法国拉罗谢尔;短的仅有30分钟,如伦敦。

如果在免费时间后继续使用公共自行车,超时费用则在还回时自动从个人账户上划走,如果自行车丢失,赔偿金也同样自动从个人账户划走,这让公共自行车系统更可靠,使用效率更高,同时也降低了公共自行车的丢失率。

其实,对免费后的收费,主要是为了敦促公共自行车骑用者及时还回自行车,好让其他人继续使用,以提高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效率,而非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公共自行车都被漆成鲜艳的颜色,便于市民辨认,同时也起到防盗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