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测量控制目录一、红井子隧道概况二、测量方法及限差要求三、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方案及实施1、平面独立控制网实测方案及成果表2、高程贯通测量成果表四、进洞测量1、进口段进洞测量方案2、出口段进洞测量方案五、隧道洞内控制测量方案及实施1、平面导线控制网布设及施测2、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六、隧道洞内施工测量七、隧道贯通测量八、隧道竣工测量一、红井子隧道概况红井子隧道位于宁夏区盐池县境内,进口位于红柳沟镇二道沟西北约,地势平缓,无冲沟,地形起伏不大,地表植被稀少,无基岩裸露,出口位于红井子乡李阳沟村南约,情况与进口基本相同。
隧道进口里程DK550+100,出口里程DK555+210,隧道全长5110米,为单线隧道,隧道进口位于半径4500米曲线上。
出口位于直线上,隧道内坡度为‰、‰、3‰的上坡和6‰的下坡,隧道最大埋深。
隧道洞身在DK554+694处与靖惠石油管道斜交,交叉角度20o33,隧道埋深,在DK554+处与大红公路斜交,交叉角度为23o04′,隧道埋深。
隧道洞身附近有4口扬黄井,分别在DK550+100右侧、DK550+600右侧、DK551+600左侧及DK552+700左侧,距离隧道中线距离10~200m。
二、红井子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根据《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平面控制测量采用三等级闭合导线测量,高程控制采用四等附和导线水准测量。
洞内控制测量根据《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四等级闭合导线测量,高程控制采用四等附和导线水准测量。
三等级坐标方位角闭合差限差为:√n;相对闭合差限差为:1/55000。
四等级坐标方位角闭合差限差为:5√n;相对闭合差限差为:1/35000。
四等水准测量往返测较差限差为:20√L。
n--------测站数,L--------往返测段,水准路线长度。
三、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方案及实施 1 平面独立控制网实测方案及成果表 2 高程贯通测量成果表四、进洞测量1、进口段进洞测量方案本隧道根据地形及施工条件,为方便施工控制与放样,在隧道上口DK550+160右侧和DK550+400右侧开挖线外两米各埋设一个控制点。
和G336组成一个三角形闭合导线。
该导线以G335~G336为起算边,以G336为起算点,按照规范要求采用三等级精密导线测量。
测量成果表见表《隧道控制测量加密点测量成果表》。
目前因为隧道口在地面以下20米左右,所以以A2点坐标为起算坐标,A1A2为起算方位角测量隧道口控制点SD1,即SD1作为隧道进洞的第一个控制点。
本隧道施工测量放线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
进洞高程测量:从G335按照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至G336至A1、A2点,再A2点引测至SD1点。
平面示意图见下图示:红井子隧道进口段进洞导线平面布置图2、出口段进洞测量方案根据我部申报,监理站已审批的《红井子隧道独立控制导线成果》,结合施工现场条件,首先布设洞口投点。
然后与洞口附近导线点进行联测。
经计算平差合格后作为进洞中线控制桩,然后在洞口控制点设站,以导线点C1581为后视、C1580-13为检查点。
拨角以正倒镜两次分中定出隧道中线前进方向。
附表《隧道出口洞口联测成果表》。
洞口投点红井子隧道C1580-12X 检查点Y 测站点Y 后视点Y (图一) 洞口投点洞口投点D1红井子隧道C1580-13X(图二) 洞口投点与导线点联测采用闭合导线洞口投点设站拨方位角进洞红井子隧道x: y:检查点C1581后视点x::(图三)洞口投点以全站仪两测回取平均值确定。
并以第三控制点为检查点。
洞口投点与导线点的联测采用三等导线,相对闭合差≤1/55000。
因目前隧道施工为上导洞部分,所以洞口投点将在下导洞成形后重新埋设。
从洞外高程点C1580-13以四等水准测至洞口新埋设的水准点上,并采用往返测量和进行精度评定,符合限差要求后进行平差,平差结果作为隧道高程控制数据。
五、隧道洞内控制测量方案及实施本隧道从两头相向掘进,中点里程桩号为DK552+655,位于直线上,距离曲线桩号米。
本隧道进口段测量控制采用拓普康GTS-332全站仪及水准仪DSZ3-A32. 本隧道出口段测量控制采用天津FTS412全站仪及水准仪天津. 1 平面导线控制网布设及施测A、导线布设根据规范要求,本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按四等级控制。
洞内导线控制测量在洞外控制测量的基础上,曲线段每300米埋设一个控制点,直线段每500米埋设一个控制点。
根据隧道洞内施工特点,洞内测量控制采用双导线控制,一条沿隧道中线布设,另外一条沿隧道左侧布设。
采用前后互相错开的原则:即曲线段点位之间距离在100米~200米之间;直线段点位之间距离在167米~333米之间。
点位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
点位间视线离开洞内设施米以上。
洞内导线布设详见下图示。
红井子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点位布设示意图控制点的埋设采用在地面以下挖ⅹⅹ米的坑,用砼灌填并埋设钢筋,钢筋头露出砼面米,钢筋头顶部用钢锯锯深2mm的十字。
待砼凝固后用红油漆在砼面上注明点位编号,编号格式为“SD”+“数字”。
埋设的点位比洞内地面低10厘米左右,上面用5mm 的钢板盖住。
B、导线施测洞内导线布设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定期检测校正洞内导线点的坐标数值。
检测校正的方法为:以洞口投影点和洞外控制点为起算边,以洞口投影点为起算点,顺着沿中线布设的导线点和洞内左侧埋设的导线点组成一个闭合导线。
按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测量,并将测量成果评定精度,当精度符合要求时,再进行平差,以后就用平差后的坐标数值控制隧道施工。
因隧道内工作面狭窄,难免对点进行挤压或其它方面的扰动,所以每掘进500米就校正一次隧道内的导线控制点。
并一旦发现隧道内的控制点位有明显松动或被机械挤压后要立即对洞内导线点进行闭合导线测量,归化其坐标值。
为了提高控制精度,可在双导线之间加测角度,组成多个闭合环,这样可以提高测角精度。
见洞内控制测量平面示意图:红井子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平面示意图洞内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DJ1仪器测量两个测回或DJ2仪器测量4个测回。
水平角观测限差见下表:仪器半测回归零差型号DJ1 DJ2 6 8 差的互差9 12 值互差6 10 各测回同方向两倍视轴各测回同方向洞内的测角宜在测回间采用仪器和棱镜多次对中的方法,并采用双照准法。
即两次照准,两次读数,照准的目标应有足够的明亮度。
洞内导线边长采用全站仪测量时,测距根据仪器的测距精度应测量2个测回,并且必须使用经过计量部门鉴定后并且在有效期内的仪器。
2 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根据规范要求,红井子隧道洞内高程测量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从洞外高程控制点向洞内控制点进行传递,传递至平面导线控制点上。
测量方法,按照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往返测,并进行精度评定,评定精度符合限差要求时,再进行平差。
洞内高程点根据实际情况在复测导线坐标时同时再进行洞内高程点复测、复测方法按照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并进行精度评定,精度符合规范要求时,再进行平差,平差结果作为以后测量控制数据。
六、洞内施工测量1)施工中线:在已完成断面开挖地段埋设永久中线点,永久中线洞内导线测设,直线地段永久中线点间距为200米,曲线地段80米;在导坑延伸和衬砌施工段埋设临时中线点。
洞内中线点埋设采用砼包木桩,在桩顶钉一小钉以示点位。
2)施工中线的测设:采用极坐标法测设,导线点测设中线点,一次测设3个点,并互相检核。
临时用中线点:导坑延伸直线地段点间为30米,曲线地段为20米。
直线地段采用正倒镜法延伸直线;曲线地段采用极坐标法测设。
3)上导坑中线每延伸100米时,与下导坑的中线联测检查一次,并通过落中层的齐头,将下导坑中线翻至上导坑,并检查校正上导坑中线,检查方法采用四等级精密导线测量。
4)洞内施工用的高程点,根据洞内已设高程控制点进行加密,加密点根据洞内施工情况布设,采用Φ14长30cm的钢筋头埋设。
施测方法为用水准仪进行往返测或测两次。
5)6)每次开挖或钻爆前,在开挖掌子面上标出开挖轮廓线。
开挖断面成型后,采用断面支距法测绘开挖断面图。
按中线和外拱顶高程从上至下每米和米向左右量测支距。
量测时要计入曲线隧道中心与线路中心的偏移值和施工预留宽度。
7)衬砌立模前,对所有使用的永久中线和临时中线点及施工用的高程点位进行复测。
其中线点位横向较差不应大于5mm,超限时,从相邻点逐点检测至合格的点位,再重新定正中线点位。
8)当进、出口两端掘进至距预计贯通点各100米时,开挖断面适当加宽,加宽值不超过。
9)衬砌立模后,对模板进行检查和校正。
具体检查方法是:首先检查中线偏位情况,其次检查顶拱高程,方法同检查开挖断面的方法一致。
如有偏差则立即校正模板。
七、隧道贯通测量根据规范要求本隧道横向贯通限差为15cm,高程贯通限差为5cm. 隧道贯通后,实际偏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工作。
其意义包括:1)用实际数据检查测量工作的成果,对隧道贯通的结果作出最后的评定;2)作为隧道中腰线最后调整的依据。
A、贯通误差测量方法本隧道采用导线法测量控制,其贯通误差的测定办法是首先在贯通面附近打一临时桩,按照四等导线测量的方法进测的两个方向各自测得该点的坐标,所得坐标差值投影至贯通面及其垂直方向的长度,即为隧道的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
也就是将坐标轴旋转,使x轴垂直于贯通面,则进测两个方向同时测得该临时点的坐标之差值△x、△y,即为纵向和横向贯通误差。
横向贯通误差不得超过规定限值。
B、贯通误差的处理方法贯通误差的处理办法是把误差分配在未衬砌地段,即以贯通面两端衬砌地段的各一导线边作为固定边,然后按附合导线的平差方法分配闭合差,并根据平差后的坐标进行未衬砌地段的中线放样工作。
这种方法处理,则可减少隧道衬砌为测量误差所给的预留量。
具体操作如下:水平面内贯通误差的调整:折线调整法直线隧道如两段洞身已作永久性衬砌,则中线闭合差可在未衬砌地段用折线调整。
很明显,横向贯通差为定值时,则调线地段越长,转折角就越小。
因调线而产生的转折角在5′以内时,可作直线考虑;在5′~25′之间时,按顶点内移量考虑衬砌位置和确定线路,见下表示;当转折角大于25′时,则要加半径为 4 000m的圆曲线。
顶点内移量表转折角/ 内移量/mm 5 1 竖直面内贯通误差的调整实测隧道两端的腰线点高差,可按实测高差和距离算出坡度。
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实际算出的坡度调整腰线,也可延长调整坡度的距离,直到调整的坡度与设计坡度相差不大为止。
10 4 15 10 20 17 25 26 八、隧道竣工测量1)隧道竣工后,应在直线地段每50m、曲线地段每20m,测绘以路线中线为准的隧道实际净空,即测量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轨面以上、、处的宽度。
见下图隧道净空断面图。
2)隧道永久中线点,应在竣工测量后用混凝土包埋金属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