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这个孝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最不陌生的道德了。

尊重老人,尊老,爱老,这个道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道德,最普遍的道德。

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是哪个地区,不管是什么职业,不管是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

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了,很早很早人们就崇尚这个道德。

这个孝在卜辞里,在最原始的文字在卜辞里,它的形状像什么呢?像一棵树。

树上头枝繁叶茂,上头有枝叶,地下有根,你这个枝叶不管多少复杂,多少繁多,但是你都根源于一个根。

你的生命力在根,你都来源于这个根。

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祖先,最大的老,最大的祖先,当然我们是炎黄子孙,有炎帝有黄帝,炎黄子孙嘛。

所以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就最重要的道德。

孔子本人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

孔子的《论语》里头,孝字出现了17次,据说北宋王朝,宋太祖他在夺取天下以后,他声称要以孝治天下。

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

为什么呢?《论语》里出现孝字出现了17次,《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其中有15次在前10章。

所以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来到宋太宗继位以后,赵普后来去世了。

去世的时候,人们去翻他的匣子据说翻开一看,传说就是一部《论语》。

而且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孝的道德非常重要。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有若。

有若曾经讲到了孝,那么有若讲孝,有若论孝,应该说反映的就孔子的思想。

应该属于孔子思想的组成部分。

他把孝摆在非常高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若说什么呢?说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也。

就是这个人在家里头,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悌爱兄长,既孝又悌,和家里人和和睦睦,特别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在外面就不会当判臣,不会犯上。

就是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因为他在家里当孝子,培养了非常好的道德,他在外头,他也会忠实履行自己臣子的职责。

好好地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情。

接着有若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

这个人平常不犯上,对上面都很尊敬,坚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面的调遣,服从上面的命令,这样的人不会作乱。

然后有若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治理国家,先抓住根本。

抓住根本,就符合道,抓住根本就不会偏离道。

最后有若说,孝悌仁之本欤,说你要做到仁爱,仁爱就是根本,整个国家的治理,要充满着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孝悌就是仁爱的根本。

说你抓仁爱,让人们有仁爱精神,培养人们的仁爱精神,得从根本上培养。

什么是根本呢?什么是大本呢?孝和悌。

当然之中指孝,孝顺父母,悌爱兄长,主要是孝。

孝悌是根本,先从这个道德来培养。

我们平常老说,要对人们进行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教育,树立道德,树立这个道德,树立那个道理,树立远大的道理。

树立最美好的道理,但是你说这些东西,说得大,这些大的道理,这些长远的道理,美好的道理,要通过一些具体的道理来实现。

而且你培养的时候,要从一些具体的道理,来开始培养。

就像我们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再做多么伟大的事业,你也得先从一些具体的事情开始。

这么美好的道理,伟大的道理,仁爱的精神,从哪个道理来具体开始培养呢?就是孝。

从它来开始培养。

所以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般认为,孝只是对老人孝顺,却不会想到,孝对于个人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其实很有道理。

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也正是因为是孝子在家能尽孝,在外还会尽忠。

而通过前几天的讲述,我们也认识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尽孝和讲仁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为了说明孝的重要性,我们来把孝和其他一些道德连接起来,我们来进行探讨。

首先第一,我们把孝和仁连接起来。

仁这个道理在孔子的思想是最高的道理。

最高最高的道理。

仁什么?仁爱爱人,就是爱,就是内在的真诚的爱的情感。

那么孔子说这个道德是非常非常难以做到的。

我们很不容易做到。

孔子有一个最得意的学生。

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颜回死了以后,孔子非常非常痛苦。

痛哭。

说天葬予,天葬予,就好像天要抛弃我,天要抛弃我,颜回这个学生死去以后,给孔子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但是像颜回这样好的学生,像颜回这样有道理的人,孔子说什么?说颜回也顶多能够连续三个月不违反仁。

意思是说,连颜回这样的人,都不能够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做到仁,仁爱简直太难了。

他也就三个月不违反仁。

所以仁这个道理是最高的。

仁这个道理他强调的是人们的一种内在的信念。

强调的是一种真诚。

仁这种道理它是比较抽象的,它要通过一个具体的道理来体现。

在很多具体道理中,哪种道理最能够体现仁呢?仁可以通过很多具体的道理来体现。

你比如孔子也讲过,恭,恭敬,宽,宽厚。

敏,敏捷。

惠,恩惠。

这些都是道理。

但是,在孔子看来,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的,能够更好地集中地体现仁的道理的,莫过于孝。

孝最能体现仁。

仁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道理来体现。

但是,最好最好的是能够通过孝来体现,孝是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

孝为什么能体现仁道理呢?因为孝道最终就是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了别人,就是我的内心,就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仁不就是这么一种道理,仁就是讲内心。

而孝这种道理,就是最强调内心。

所以孝最能够体现仁的道理。

比如有人问什么叫孝,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他是什么意思呢?说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

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吃。

穿,穿。

居住,给他居住。

父母需要什么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

能够养活父母。

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孝呢?孔子认为还不是这样。

说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你们家有狗有马,对那些狗马你也得满足它的物质需求,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发自内心的那么一种道德。

还有人也问孝,孔子也回答了,也这么回答,也是这个意思。

当时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问什么叫孝。

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

曾以为孝乎。

什么意思?家里有各种各样事情了,儿女抢先去干,儿女去干,不让父母干。

好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

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还是不是。

什么是孝呢?还是我们说的,内心真诚。

孔子说了,你有事情你去做,有酒食你给父母吃,让父母先吃。

可是你的色难。

什么叫色难?就是面色很难看。

说你虽然能够给父母做事情,给父母吃好的,但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

真正的孝是什么呢?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的父母。

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什么?就是孝不能光追究形式,孔子说最高的道理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地爱别人,讲仁的时候,不能光表面上互相赠送礼品,敲钟打鼓,互相说好听的话,互相敬酒,这是仁吗?这不一定是仁,还得看你的内心。

如果你内心真诚地爱对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仁爱。

孝就是这样。

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地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

不要光讲究那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我们要联系到我们现实的生活。

我们现实生活跟过去古代的那种家族社会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到远方去工作。

这也很普遍。

你不可能像古代那样,整天在父母的周围,伺候父母,直接去伺候父母,这是不可能的。

也不必要了,因为现在条件跟过去不一样了。

现在父母有其他的保障,有其他的方式,来得到合理的照顾。

现在情况不同了,但是有一点和古代还是相同的。

就是孔子说的,内心真诚,你虽然离父母非常远,父母在大南方,你在大北方,甚至你可能在地球的另一边,远隔千山万水,非常远,但是,你完全可以,现在的手段也允许,用各种的方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那种真诚的爱。

真诚的尊敬。

现在很多人有钱了,你可以给父母买这个买那个,你可以回家的时候给父母买很多东西,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真正的快乐。

父母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对他的情感。

你的心想着他。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孝的情感呢?孔子也说过,为什么人会有孝的情感?这种孝的情感,是不是光通过课堂的老师去讲,人们就能够做到呢?这种情感就能产生呢?不是。

当然也需要有别人讲,也需要别人去培养。

这种孝的情感,这种道德的产生,它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在生活中,形成这个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应该说它是最不容易抹掉的。

它是人们最不容易放弃的。

有时候知识通过理性,通过知识的讲解,进入你头脑中可以放弃,那个东西不可放弃,它渗透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当中,跟你的生命力已经合一起了,就这么形成的。

孝这个道理的培养应该说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孔子儒家强调道德的培养,特别重视这一点。

就是道德完全出于自律。

道德完全出于我的内心,完全是我内心真诚的信念。

我信这个东西,不为什么。

没有什么功利,没有什么好处,就这样,我就这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之学者为己,什么意思?古人他是这样想像的,那些圣人,他学习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的,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现在的学者学习老是给人家看的,老是想通过这种学习得到什么好处,让别人夸自己,他老有功利的心。

古代的学者不一样,古之学者为己,他是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

孝也是这样。

你为什么孝?不为什么。

就这样。

既然就这样,既然不为什么,所以我就这样,不会变化的。

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也这么做。

如果我孝,我是为了别人的话,那就怀了。

那就是别人在这,我孝,别人不在这,那我就不孝,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就不这么做了。

就会这样。

那就不是自己的本性,不是自己真正的情感。

既然是我的本性,既然我真诚的情感,你在不在这我都这样,我永远这样。

这就是我的秉性。

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父亲在,看你的志向,看你的想法,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那么父亲去世了,那就看你的行动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也。

把父母那些好的东西,把长辈那些好的传统,你都继承下来,长期地把它坚持下去,那你就是孝,所以《孝经》里说,孝是什么?孝是善继人之志也。

继承人的志向,是继承人的思想。

善述人之事者也。

把前人的那些好的事情,好的做法,也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说,这个孝它终究的是一种真诚,非常真诚。

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自内心的孝顺,那么孝顺应该怎样表现呢?孔子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他的第一层社会关系,所以对父母要讲礼节。

那么,孝是通过什么的礼节来表现的呢?而完全拘泥于礼节,符合孔子所说的孝吗?第二,我们讲孝与礼。

孝也是一种礼节。

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

而且它不是一般性的礼节,它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最初的礼节。

所以《左转》里说过这种话,说孝者礼之始也。

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嘛,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的长辈讲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