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洗刷百年屈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1》模块八个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其中1、4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貌。
后三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历史内容。
解放战争就是一个划分界限。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近代中国的发展史。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教学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对解放战争在初中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解的也比较多。
所以在高中的接学环节中,战争过程简单概述,就一些细节问题和考试经常涉及到的知识,多花费时间去讲解,注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抗战中,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
可以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良好机遇。
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
那我们是如何失去这一
机遇的?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17课《解放战争》重温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合作探究】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B: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维护其在华利益。
C: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D:共产党:成立一个联合政府,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E:民主党派: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双十协定》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等
未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
政协会议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二、内战爆发
【探究目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决胜
1.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阅读课文P78第三段,思考解放战争初期的战况如何?
答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揭开战略反攻序幕——千里挺进大别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
答案: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外线指国统区,内线又指解放区。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探究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
(图1)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946年6月)
国民党共产党
拥有军队430万人130万人
武器装备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 取得美国大量武
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3亿多1亿多
拥有地区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图2)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军队总兵力机动兵力装备后方士气
人民解放军280 万优于敌军大为改善巩固高昂
国民党军队365万不足略占优势危机四伏低落
这张表格和战争初期的表格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使人民解放军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答案: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做出了战略决战的决策。
(2)过程
三大战役时间作战部队指挥者胜利结果
辽沈战役1948.9 东北野战军林彪
罗荣桓
歼敌47万人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 华东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歼敌55.5多万,基本解放
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
地区
平津战役1948.11 华北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
聂荣臻
林彪
歼敌 52万
基本解放
华北全境
(3)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答案: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各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战略决胜——渡江战役
(1)背景:北平和谈
1949年4月1日,北平。
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
来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来吗?中共的态度怎样?最终结果如何?
归纳总结:
国民党不是真和平,目的是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中国共产党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北平谈判”结果:
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5年4月23日,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2)渡江战役
1945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意义
(1)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内)
(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思想)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国际)
2.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B、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