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教育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愿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发展方面:
通过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2)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卿大夫夺位,彻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统治秩序。
(3)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注:教师指出(各国变法改革以及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制度的宣战,最终使新的生产关系确立)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3组)
1)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秦国能够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2,学科:历史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阅读教科书,完成课前自主学案
二、学生归纳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使学生了解从春秋战国割据混战到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认识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了解秦的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制;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废分封,置郡县(5组)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
1)郡县制的推行
2)郡县制的内容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带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二、讲述新课
(基础知识梳理:由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分别介绍,教师从旁指导,用时约15钟)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1组)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2)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4组)
(课堂探究:各小组分工协作、展开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用时约20分钟)
1、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特征和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制度)
2、比较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主要从推行时期、内容、特点和影响入手)
3、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结合课本最后一段分析,最后引出下一节课内容)
该教案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虽然二世而亡,但所留下的历史遗产却很丰富。学好这一课对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前后对比联系,及时巩固提高。
教学重点:
(1)首先是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宝座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1、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2、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小组探究协作
2、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引入:引导学生回答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重点分析分封制的弊端(导致分裂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形成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局面)。教师指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最后秦王嬴政依托秦国坚实国力施展雄才大略完成了历史的统一。(利用幻灯教师打出秦王嬴政的历史图片)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
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秦朝法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的原则。
注:教师指出(秦律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和意义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春秋大国争霸
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注:教师指出(上述变化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发展起来)
3.战国社会剧变(2组)
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1)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王”本来是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各大国的国君改称“王”,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
三、课堂小结:(由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点评纠正)
四、当堂巩固:
1、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2、下列关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
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
(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