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黄山奇松

16。黄山奇松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人:赵得聪审核人:宋素粉使用人:修改意见课题 16.《黄山奇松》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程序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依标自学一.导入俗话说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假如没有到过黄山,读了课文大饱眼福。

板书:黄山奇松强调:“松”字要注意左右穿插,撇捺要写的舒展。

二、出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2、不认识的字词打上问号,可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

2、查看学生在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1、小组内交流重点词语。

2.、组长把难以理解的词语记录下来。

1、这篇课文有很多的四字词语,老师把它们找出来后稍加整理,就形成了一组词、一首诗、一篇美文。

大家有没有兴趣读一读?黄山奇松 情有独钟山顶陡崖 潇洒挺秀饱经风霜 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2、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是啊,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个画面,一个词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我们在读这些词的时候就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来。

想不想试一试,好,一起来。

3、 同学们读得真好,那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各小组选出代表朗读词语遒劲 :【qiú jìng】学生评价。

学生齐读原来,这组词都是在写黄山松的。

小组成员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补充。

展示交流的景象呢?你看到了谁呢?4、下面啊,我们就把这些四字词语送进课文,选择你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哪个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5.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生字,先看课后第一个生字“誉”。

请仔细观察,按照 “读贴、描红、临帖”的方法去学习汉字。

描红时要一气写成。

临帖时要 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组间巡视,指导生: 撇捺要写得舒展。

并且要留有空间。

口要写的宽而扁。

捺是从竖中线上起笔。

言字三横基本相等。

学生读要求,临帖归纳提升课下,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把6个生字练好。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誉课后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人:赵得聪审核人:宋素粉使用人:修改意见课题 16.《黄山奇松》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合作探究1、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

2、查看学生在课文中的划线部分。

3、教师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中体会对奇松的奇。

小组内交流描写松树“奇”得句子。

整理小组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展示内容: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奇松的“奇”?1、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1 迎客松姿态优美……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b、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C、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根据自己学生根据提示自由填写。

的理解想象“饱经风霜”背后的画面。

出示一组填空:当狂风大作的时候,迎客松傲然挺立;当 的时候,迎客松;当 的时候,迎客松 ;当 的时候,迎客松 ……迎客松生长在陡崖上,经过了( )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用一个词形容,就是: 。

可是它却仍然 、 。

)此时,你想说什么?老师想听听你心中的声音。

师相机点评并板书:生命力顽强。

D、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

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展示交流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指名回答:)A“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 )比作( )。

(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

(学生做动作、看图)远远望去,这斜伸出去的枝干象不象主人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游客的到来?——正因为太象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

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B、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但老师相信同学们的想象力更丰富,想想,这位好客的“主人”会说些什么欢迎词呢?(可加动作)(师生扮演环节)师邀请一位学生交流:师:迎客松,你好!学生:你好!欢迎你们来黄山参观!(配合动作)师:谢谢!接着师同全班同学交流。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在欢迎宾客的到来,奇特不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学生朗读,吗?(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

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1、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奇”在哪里。

交流: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学生倾听读出陪客松的特点来。

板书(如同……)师评朗读“陪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①老师听出了这棵陪客松长得十分翠绿、充满生机。

②你读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高大,像巨人一样。

③你感受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好客。

回归: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黄山“陪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因为它像“绿色的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是那么好客!过渡: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客松奇在哪里?①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送客松姿态独特,……a、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

)奇不奇?b、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比作……,好像……)师评朗读“送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①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我们告别亲人或朋友时伸长手臂,互诉再见的感人情景。

②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图片,教师范读第三节)大家的想象很丰富,请你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下来,写出它姿态的“奇特”。

可用上刚才说过的词语。

别忘了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让你的介绍更生动。

归纳提升设计导游词,争当黄山小导游。

出示设计导游词课件:“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要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试一试,做一回“黄山小导游”吧,介绍介绍我们奇特的黄山松!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迎客松陪客松 奇?(后改为“!”)送客松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