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

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量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我国先后实施若干资源调配工程。

这对我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分布、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

通过比较强调天然气作为能源具有的特点,来突出它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意义。

这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在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调配原因的基础上,对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具体分析和概述,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材运用大量资料,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

强调西气东输不仅仅是一条输气干线,而且为沿途各省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真正体现了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第一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产 消 不 平 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油气开发重点转移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东 西 部 协 调 发 展东部经济社会、环境改善西气东输原因 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案 例 目 的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难点: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二、复习及预习内容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预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看“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流向图”然后再展示“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按从世界到中国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整体直观感知资源区域流动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资源调配的必要性](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来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存在着必然性)合作探究一: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阅读材料1:材料一教材P82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材料二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12月14日出席了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

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讨论与活动】西气东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我国西部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管道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工程施工较容易;沿线地质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沿线多经过城市,市场消费量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

合作探究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阅读材料2:材料一2011年4月7日新一轮油价上涨,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

“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

右图为“我国三大常规能源运输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2011年6月30日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全线投产,它是我国第一条引入境外(中亚)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

材料三“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

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消费大于生产。

2、西气东输二线与西气东输一线管线相比,有何优势?气源充足,覆盖面积广。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 3.5%提高到5%以上。

与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

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调整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使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

合作探究三:南水北调阅读材料3: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对比流域名称流域面积占全国比重(%) 水资源总量(亿米3)水资源占全国比重(%)占全国人口比重(%)占全国耕地比重(%)人均水资源(米3)黄河流域8.3 743.6 2.6 8.2 12.7 912 海河流域 3.3 421.1 1.5 9.8 10.9 430 淮河流域 3.5 961.0 3.4 15.7 14.9 623 长江流域19.0 9 613.4 34.2 34.8 24.6 2 7601、利用表中数据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黄淮海流域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大,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都小,生产生活用水紧张;而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每公顷土地平均水量远高于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有一定富余;为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

)2、读图说明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走向,简要评价其优势和不足。

(东线工程:利用原京杭大运河河道,在江苏长江水北调的基础上,采用水泵逐级提水北流,穿过黄河后自流,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其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发挥抗旱、排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其不足是需要多级提水。

中线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送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是:水质好,调水量比较充足;可以引水自流;不足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及库区移民数量大,投资较大,影响汉江的航运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金沙江及支流引水到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水质好、路程短,但是水量较小需要开凿隧道,工程艰巨。

)3、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有哪些积极意义?(可以缓解北方水资源匮乏的局面.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达到治理黄河、改造国土的目的。

)【展示点评】------ 我自信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

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

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

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

【整合提升】------ 我能做具体要求: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

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我的疑惑:【达标检测】------ 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读甲、乙2002年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幅图中代表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的是()A.a B.b C.c D. d2、目前,我国与世界能源结构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A.我国以石油为主B.我国以天然气为主C.世界以石油为主D.世界以天然气为主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1~4题:3、西气东输路线所经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变化4、“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5、“西气东输”管道经过陕晋向北走了弯路,其主要目的是()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C.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D.途经陕甘宁气区,增加气源6、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D.沿管线自西向东各自然带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达标检测答案】1.A 2.C 3.B 4.C 5.D 6.D【课堂小结】西气东输是我国能源工程的一件大事。

我们从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能源分布和开发大势等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原因。

相信跨区域资源调配一定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课时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