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对偶原理
B
根据这个推论,能够从原问题的最优单纯形表中直接获得对偶问 题的一个最优解。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互补松弛性质(见教材)
对于对偶规划,当知道一个问题的最优解 时,根据互补松弛定理求出另一个问题的 最优解。
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考虑线性规划问题
min cx s.t. Ax = b
(4.2.1)
x≥0
定义:设 x(0) 是(4.2.1)式的一个基本解,它对应的基矩阵 为B,记w = cBB-1,若 w 是 (4.2.1)式的对偶问题的可行 解,即对所有j,成立 wp j − c j ≤ 0 ,则称 x(0) 为原问题的 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解:设拟生产甲、乙产品各x1,x2 单位, 解:设煤、电、油三种资源的定价分 总收入为z。 别为y1, y2, y3 ,买方总支出为w。
max z = 7 x1 + 12 x2 s.t. 9 x1 + 4 x2 ≤ 360 4 x1 + 5 x2 ≤ 200 3 x1 + 10 x2 ≤ 300 x1 , x2 ≥ 0
x x= B 0
对偶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
求改进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离基变 离基变 进基变量,进行主元消去 主元消去的过程。这与单纯形方法 量和进基变量 进基变量 主元消去 有类似之处。 与前面介绍的单纯形法 区别 单纯形法的区别 单纯形法 区别在于:在单纯形法的迭代 过程中,始终保持右端列(目标函数值除外)非负,即保 持原问题的可行性;而在对偶单纯形法中,要保持所有 的判别数 wp j − c j ≤ 0 (对于极小化问题),即保持对偶可 保持对偶可 行性。(当然,在每次迭代中不要求右端列各分量均非 行性 负,正因为如此,也就不需要引入人工变量 不需要引入人工变量。) 不需要引入人工变量
对偶问题的表述 – 非对称形式
对称形式 非对称形式
原问题: min cx
s.t. Ax ≥ b x≥0
min cx s.t. Ax = b x≥0
max wb s.t. wA ≤ c
对偶问题
max wb s.t. wA ≤ c w≥0
对偶问题的表述(一般形式)
原问题 对偶问题
max w1b1 + w2b2 + w3b3 s.t. w1 A1 + w2 A2 + w3 A3 ≤ c w1 ≥ 0 w3 ≤ 0 w2 无限制
【例】原问题与对偶问题
某工厂拟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需消耗煤、电、油 三种资源。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产品资源单耗资源 煤(t) 电(kW·h) 油(t) 单位产品价格(万元) 甲 9 4 3 7 乙 4 5 10 12 资源限量 360 200 300
问题一: 总收入最大的生产方案 问题一:试拟订使总收入最大 生产方案 总收入最大 生产方案。 问题二: 问题二:若厂家不再打算生产甲、乙产品,而是打算将其资源全部卖掉。 厂家要求:其收入不低于生产产品时的收入;买方希望:原料价格 越低越好。试拟定能够保证卖方收入 保证卖方收入且使买方支出最小 定价方案。 支出最小的定价方案 保证卖方收入 支出最小 定价方案
min w = 360 y + 200 y + 300 y 1 2 3 s.t . 9y + 4y + 3y ≥ 7 1 2 3 4 y + 5 y + 10 y ≥ 12 1 2 3 y ,y ,y ≥0 1 2 3
下面将会看到,这两个问题互为对偶问题,其中一个称为原问题, 则另一问题就是它的对偶问题。
第4章 对偶原理
4.1线性规划中的对偶理论 4.2对偶单纯形法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
线性规划中普遍存在着配对的现象,即对 每一个线性规划问题,都存在另一个与之 密切联系的线性规划问题,其中之一称为 原问题,而另一个成为它的对偶问题 对偶问题。 原问题 对偶问题 对偶问题深刻揭示了每对问题中原问题与 对偶问题的内在联系。
(0) (0) (4.1.1) (4.1.2) cx (0) = w(0)b 则 x 和w 分别是 (4.1.1)和 (4.1.2)的最优解。
对偶规划(4.1.1)和(4.1.2)有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它们同时有 可行解。 若原问题(4.1.1)的目标函数值在可行域上无下界,则对偶问 题(4.1.2)无可行解;反之,若对偶问题(4.1.2)的目标函数值 在可行域上无上界,则原问题(4.1.1)无可行解。
对偶问题(或原问题) 对偶问题(或原问题)
max问题 问题
一 一 对 应
个变量, 有m个变量 n个约束条件 个变量 个约束条件 第i个变量 个变量≤0 个变量 个变量≥0 第i个变量 个变量 个变量无非负约束, 第i个变量无非负约束,是自由变量 个变量无非负约束 个约束条件为≤关系 第j个约束条件为 关系 个约束条件为 个约束条件为≥关系 第j个约束条件为 关系 个约束条件为 个约束条件为= 第j个约束条件为=关系 个约束条件为
min cx s.t. A1 x ≥ b1 A2 x = b2 A3 x ≤ b3 x≥0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原问题(或对偶问题) 原问题(或对偶问题)
min问题 问题 个约束条件,n个变量 有m个约束条件 个变量 个约束条件 第i个约束条件为 关系 个约束条件为≤关系 个约束条件为 个约束条件为≥关系 第i个约束条件为 关系 个约束条件为 第i个约束条件为等式关系 个约束条件为等式关系 个变量≥0 第j个变量 个变量 个变量≤0 第j个变量 个变量 个变量无非负约束, 第j个变量无非负约束,是自由变量 个变量无非负约束
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对偶问题的对偶是原问题。 。
对偶定理(以对称对偶形式叙述)
【定理4.1.1】若 x (0) 和w(0)分别是(4.1.1)和(4.1.2)的可行解, 定理 】 则 cx (0) ≥ w(0) b 。(可得到以下重要推论 推论:) 推论
若 x (0) 和 w(0) 分别是(4.1.1)和(4.1.2)的可行解,且
xB B −1b x= = 称为方程组的一个基本解 称为方程组的一个基本解 xN 0
max wb s.t. wA ≤ c
对偶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
从原问题的一个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对偶可行的基本解出发,求改进的对偶 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改进的对偶 可行的基本解,当得到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是原问题的 可行的基本解 可行解时,就达到最优解。 这里改进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改进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的含义是: 改进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根据定义,对每个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都对应一个 对偶问题的可行解w = cBB-1 ,相应的对偶问题的目标函 数值为wb= cBB-1b 。所谓改进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改进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是 改进的对偶可行的基本解 指对于原问题的这个基本解,相应的对偶问题的目标函 数值wb有改进。
【例】原问题与对偶问题
问题一: 总收入最大的生 问题一:试拟订使总收入最大 生 总收入最大 产方案。 产方案
资源 煤 电 油 单价
甲 9 4 300
问题二: 保证卖方收入且 问题二:试拟定能够保证卖方收入 保证卖方收入 使买方支出最小 定价方案 支出最小的定价方案 支出最小 定价方案。
对偶问题的表述—对称形式
原问题 对偶问题
max wb s.t. wA ≤ c w≥0
min cx s.t. Ax ≥ b x≥0
其中 A = ( p1 ,..., pn )是 m × n 矩阵, = (b1 ,..., bm )T 是m 维列向 b c x 量, = (c1 ,..., cn ) 是n 维行向量, = ( x1 ,..., xn )T 是由原问题的 w 变量组成的n 维列向量, = ( w1 ,..., wm ) 是由对偶问题的变 量组成的 m维行向量。
min cx s.t. Ax ≥ b (4.1.1) x≥0
max wb s.t. wA ≤ c (4.1.2) w≥0
对偶定理(以对称对偶形式叙述)
【定理4.1.2】设原问题或对偶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存在最优解, 定理 】 则另一个问题也存在最优解,且两个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推论】若线性规划(4.1.1)存在一个对应基B的最优基本可行解, (4.1.1) B −1 则单纯形乘子w = c B 是对偶问题(4.1.2)的一个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