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中国电影节还无法取代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第69届戛纳电影节正在进行中,为期十二天,虹膜将在期间推出内容丰富的戛纳专题,帮助影迷了解这件影坛盛事。
文| magasa戛纳电影节是全世界最权威、享有最崇高声望的一个电影节,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本文将向你解释,历史并非最古老的戛纳电影节,它如何获得今天这个地位,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帮了它的忙,它又做对了哪些事。
本文还将回答,正在崛起的中国电影产业,是否有可能诞生一个媲美戛纳的电影节?国际电影节是欧洲人在二战前的发明,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欧洲特征的电影推广制度,它和无孔不入的好莱坞全球发行网络一起,构成了今天这个世界电影体系的骨干。
欧洲电影节和好莱坞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应该说它们彼此的合作要大于竞争,这在欧洲电影节的王者——戛纳电影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洲电影节体制诞生至今,先后承载了三种主要的职能:1、帮助各个出品国的民族电影在国际影坛树立身份;2、协调欧洲电影产业和好莱坞的关系;3、推广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和独立电影。
这三种职能在不同的时期有轻重之分。
第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成员:阿诺·德斯普里钦、克斯汀·邓斯特、拉斯洛·奈迈施、凡妮莎·帕拉迪丝、唐纳德·萨瑟兰、乔治·米勒、卡塔泳·莎哈比、麦斯·米科尔森、瓦莱莉·高利诺电影节的雏形诞生于默片时期,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时,随着电影俱乐部和影迷协会的繁荣,各种小型的电影聚会也颇为兴盛,尤其是在欧洲。
可以将其视为对新近统治世界影坛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某种反应,一些具有远见的人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用新的办法来推广和促进艺术电影、先锋电影的制作和传播。
《咖啡公社》主创在一些电影产业欠发达的国家,比如巴西,电影俱乐部甚至成了本土片唯一的上映渠道。
这些小规模的电影展览或业界集会,因为组织能力和国际影响都还十分薄弱,尚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电影节。
现在人们普遍将1932年的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视为国际电影节的鼻祖。
那年8月6日的晚上,鲁本·马莫里安的《化身博士》在Hotel Excelsior放映,揭开了电影节的大幕。
《化身博士》(1931)当时的人们不会像后来那样激烈争抢所谓「全球首映」,因此选择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前一年已在美国公映的旧片。
威尼斯电影节一直是历史更悠久的艺术双年展的一部分,一开始电影界同仁对它的举办感到欢欣鼓舞,路易·卢米埃尔高兴地接受了电影节荣誉委员会的任命。
但很快,人们意识到,这个电影节的创办完全是因为墨索里尼政权希望推进符合法西斯目标的艺术,这一点在戈培尔1936年出席威尼斯电影节后变得昭然。
在墨索里尼看来,电影当然是一种重要且值得尊重的艺术,所以他希望用大量新闻片和纪录片来歌颂意大利。
意大利法西斯对该国电影产业的管控比德国纳粹更加严密,他们率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影制作机构及许多辅助组织。
而威尼斯电影节就是法西斯文化政策在电影界的延伸,它的目的是向人民确立什么是值得表彰的艺术,而什么又是有害的电影,后者比如好莱坞电影,它们在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之后没过几年就被政府禁止引进。
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发给了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一想到前一年让·雷诺阿的《大幻灭》被暗算,愤怒的法国人发出了抗议。
《奥林匹亚》(1938)这时候,他们意识到,威尼斯电影节不折不扣是意大利法西斯的电影宣传平台,自由世界有必要创办一个新的电影节予以回应。
本来有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有希望揽下这个重任,但是法国南部海滨的旅游城市戛纳最终把握住了机会。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蔚蓝海岸的豪华酒店和旅行社经营者击败了大西洋沿岸比亚里茨的同行,说服电影界人士将这个电影节放到戛纳。
最初电影节被安排在九月份举办,因为那可以延长夏季假期时间,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收入。
戛纳的创办,一开始就是法国、美国、英国三个国家的共同决定,代表好莱坞驻欧的MPPDA代表、英国外交官和法国文化官员一起在电影节创办协议上签了字。
所以可以这么说,戛纳和威尼斯的对抗,从创办第一天就开始了,最初是反法西斯的地缘政治对抗,后来是争夺艺术电影参赛权的竞争。
米高梅将大量旗下明星送往法国南部海岸,包括道格拉斯·范朋克、诺玛·希拉、加里·库珀、梅·韦斯特等等,以示对这个新电影节的支持。
海滩上竖起巴黎圣母院的纸板模型,因为开幕片正是威廉·迪亚特尔的《巴黎圣母院》。
但讽刺的是,电影节开幕的第一天——1939年9月1日——正是纳粹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的日子,电影节只来得及放完《巴黎圣母院》,就因为全国警戒而被匆忙喊停。
《巴黎圣母院》(1939)欧洲电影节的真正勃兴,是从二战后开始的,戛纳、威尼斯等原有的电影节复活,又有许多新的电影节创立。
二战虽然结束,冷战即将降临,这些新的、旧的电影节,依然是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在电影界的一种体现。
负责协调欧洲电影节之间关系的机构是国际制片人联合会(FIAPF),这个组织名为国际,但实际上下属会员国家最初只有十几个,后来也不过拓展到二三十个,它是欧洲中心的,甚至可以说,因为它的总部设在巴黎,这就是一个被法国人控制的组织。
FIAPF对二战后电影节四处开花感到不快,它想精简现有电影节的数量,再组织一个综合性的全球竞赛,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林匹克。
但是在电影节江湖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戛纳和威尼斯的主事人否决了这个提议。
显而易见,如果电影奥运会得以举办,戛纳和威尼斯的地位就会被严重削弱。
后来妥协的方案是给现有的电影节划分级别。
只有戛纳和威尼斯在一开始得到了A类的评级,有资格办竞赛单元,并组织国际评审团来评奖。
FIAPF还要求会员,如果有人想搞新的竞赛电影节,大家就集体抵制。
1951年西柏林电影节创办,它的官方理由是希望扶持遭到战争破坏的德国电影产业,但更核心的原因,其实是西方阵营要向东德宣示资本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东欧阵营完全被排除在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之外,其余国家都获得了一部或两部影片的入围资格,惟有英国和美国各有三部,但出于电影节之间竞争的小算盘,意大利和法国都拒绝了参加第一届西柏林电影节,而这届的评审团全由德国人组成。
为了不触怒FIAPF,第一届电影节的奖项设置也和威尼斯、戛纳不同,是按照类型来分的,发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喜剧片、最佳犯罪冒险片、最佳歌舞片这么一些不伦不类的奖。
第二年的西柏林电影节甚至取消了正式奖项,只评了个观众选择奖。
通过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西柏林电影节是怎么在国际政治和电影节政治的作用下扭曲发展的。
后来,经过FIAPF中的德国籍理事君特·施瓦茨反复游说,柏林才在1956年获得了A类认证,从此与戛纳、威尼斯齐名。
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的地位就此确立,直到七十年代前,它们都牢牢占据了世界电影节版图中的第一梯队。
除了以上三个,那段时期能称得上第二梯队的欧洲A类电影节也只有圣塞巴斯蒂安及轮流举办的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被要求轮流举办是FIAPF想压制东方阵营。
要知道电影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戛纳和威尼斯这对老对手就不用说了,二者都是地中海沿岸的旅游城市,要依靠高品质的艺术电影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吸引游客。
而德国在二战后百废待兴,西柏林又是东德环绕下的一个政治孤岛,并不具备旅游条件,它的电影节风格就走肃杀的政治道路,并企图成为针对苏东地区的展示窗口,反过来,卡罗维发利和莫斯科也负有向西方宣传的任务。
当然,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是所有人的「敌人」。
之所以这种格局是以七十年代为界,因为大部分国际电影节在那之前和之后发生了巨变,它们的宗旨目标和运行规则都有了180度大转弯。
从二战后国际电影节复兴,到1968年戛纳风波,构成了国际电影节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电影节被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欧洲国家视为彰显自身文化地位的竞技场。
各家电影节一律实行官方推片制,由会员国家的官方电影机构或产业协会推荐代表本国参赛的影片。
比如戛纳电影节1946年重开,组委会邀请了19个国家参加,发奖就是分猪肉,几乎见者有份。
后来为了省事,戛纳干脆按照各个国家的电影产能来分配入围比例。
所以那时候的电影节就跟奥运会差不多,是国家实力在电影上的一种竞争。
连FIAPF也承担了一定的外交职能,说是要促进各国的沟通和友谊,规定电影节上不可以放映对成员国形象有损的影片。
这样一来,各国官方不仅有权决定本国的选送片,还盯着别国的选送片,看是否抹黑了本国。
这就产生了很多外交争端,像苏联抗议瑞士片,美国抵制日本片,三天两头屡见不鲜。
比如戛纳因为拒绝了某部西德片,西德就报复封杀了阿伦·雷乃的《夜与雾》。
《夜与雾》(1955)各个国家的电影官方机构到电影节搞公关活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风气,这在今天仍很常见,中国人也加入了这个游戏。
尤其是在戛纳,那是各国电影当局官推的中心舞台,奢华派对和晚宴在电影节期间从不间断,买单的都是官方机构。
FIAPF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协调电影节的举办时间,这是电影节能否成功的关键。
戛纳在这方面一贯强势,在它选定四月底五月初后,柏林就不得不从原定的六月挪走,不能跟在戛纳后面,又不能离后面的威尼斯太近。
柏林电影节的时间改来改去,七十年代末改到冬天,一开始是二月底三月初,戛纳还是觉得太近,和FIAPF一起施加压力,迫使柏林改到了更寒冷的二月初。
1968年的戛纳示威事件加上后来的威尼斯风波,令欧洲电影节的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影节风波是整个西方世界政治气候转向的后果,也蕴含着它内部求变的自身诉求。
戛纳电影节作为欧洲电影节的一面旗帜,在这段时期先后推出三大举措,深刻地影响了所有电影节。
其一,是引入平行单元。
1969年「导演双周」单元创立,为很多不适合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提供了去处。
事实上由法国导演协会发起的「导演双周」并非戛纳最早的平行单元,最早的是1962年由法国影评人协会创办的「影评人周」,以拔擢新人导演为使命。
1978年,吉尔·雅各布创办了官方的平行单元「一种关注」。
戛纳电影节会为非官方的平行单元也提供支持,包括办公的场地和一些资金上的帮助。
戛纳明白,主竞赛单元的容量是有限的,平行单元并不会对主竞赛单元构成冲击,相反,它们会将更多的好电影和优秀电影人带到戛纳。
只要电影是在戛纳放的,戛纳电影节就是赢家。
其二,是将推片制改为选片制。
1972年,戛纳电影节率先废除了由各个国家的推片委员会推荐竞赛片的做法,电影节主席和艺术总监拥有了对入围影片的最终决定权,触角遍布全球的选片人网络开始建立。
从那以后,电影节的奥运气质被淡化,电影节不再强调电影来自的国家,而是重视它的导演,这种变化一方面要归结于大的政治风向的转变,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