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嘎纳电影节获奖名单第1届(1946)电影节大奖《相见恨晚》(英国,大卫·里恩)《考验》(瑞典)《最后的机会》(瑞士)《失去的周未》(美国,比利·怀尔德)《沉船》(法国)《伟大的转折》(苏联)《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大利,罗伯特·罗西里尼)《尼恰·纳伽》(印度)《大地将变成红色》(丹麦)《没有翅膀的人》(捷克斯洛伐克)《玛利亚·坎德拉丽亚》(墨西哥)《田园交响乐》(法国,让·德兰诺依)国际评委会大奖《铁路战斗队》(法国)国际导演大奖勒纳·克莱芒(法国)最佳导演奖M·罗姆(苏联,《217号注册证》)最佳男演员奖雷·米兰(法国,《失去的周未》)最佳女演员奖米歇尔·摩根(法国,《田园交响乐》)最佳剧本奖《伟大的转变》(苏联)国际和平奖《最后的机会》(法国)第2届(1947)获奖影片《安东尼夫妇》(法国)《被诅咒的人》(法国)《交叉火力》(美国)《齐格菲歌舞团》(美国)《坦博》(美国)《波兰洪水》(波兰)第3届(1949)电影节大奖《第三者》(英国,卡罗尔·里德)最佳导演奖勒纳·克莱芒(法国,《玛拉巴加之墙》)最佳男演员奖爱德华·鲁滨逊(美国,《陌生人之屋》)最佳女演员奖艾萨·米兰达(意大利,《玛拉巴加之墙》)最佳剧本奖《失去的边界》(美国)第4届(1950)电影节大奖《尤丽小姐》(瑞典)《米兰的奇迹》(意大利,维多里奥·德·西卡)评委会特别奖《彗星美人》(美国,约瑟夫·L·曼凯维奇)最佳导演奖《被遗忘的人们》(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最佳男演员奖《人影》(英国,迈克尔·雷德格雷夫)最佳女演员奖《彗星美人》(美国,贝蒂·戴维丝)最佳剧本奖《人影》(英国)第5届(1952)电影节大奖《两分钱的希望》(意大利)《奥赛罗》(美国,奥森·威尔斯)评委会特别奖《我们都是杀人犯》(法国)最佳导演奖克里斯蒂安·雅克(法国,《勇士的奇迹》)最佳男演员奖《萨巴达传》(美国,马龙·白兰度)最佳女演员奖《侦探故事》(美国,李·格兰特)最佳剧本奖《警察与小偷》(意大利)最佳音乐奖《一个快乐的夏天》第6届(1953)电影节大奖《恐惧的代价》(法国,亨利-乔治·克鲁佐)国际奖剧情片《兰闺春怨》国际奖探险片《绿色的秘密》(意大利)国际奖娱乐片《莉莉》(美国,查尔斯·沃尔特斯)第7届(1954)电影节大奖《地狱门》(日本,衣笠贞之助)评委会特别奖《李波阿先生》(法国)国际奖《两亩地》(印度)《最后的桥》(奥地利)《活的沙漠》(美国)《洪水之前》(法国)《那不勒斯马车》(意大利)《苦难情侣》(意大利)《巴尔斯卡五少年》(波兰)《伟大的历险》(瑞典)《阿尔巴尼亚伟大的战士--斯坎德培》(阿尔巴尼亚、苏联)第8届(1955)金棕榈《马蒂》(美国,德尔伯特·曼)评委会特别奖《失落的大地》(意大利,纪录片)最佳导演奖朱尔·达辛(法国,《男人们的争吵》)谢盖尔·尤特凯维奇(苏联,《石普卡的英雄》)最佳男演员奖斯潘塞·特蕾西(美国,《黑岩喋血记》)第9届(1956)金棕榈奖《静静的世界》(法国,纪录片,雅克-伊夫·库斯托、路易斯·马勒)评委会特别奖《毕加索的秘密》(法国,亨利-乔治·克鲁佐)最佳导演奖《奥赛罗》(苏联,谢盖尔·尤特凯维奇)最佳女演员奖《明天我哭泣》(美国,苏珊·海沃德)最佳幽默片奖《夏夜的微笑》(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最佳人文记录片奖《道路之歌》(印度,萨耶吉特·雷伊)第10届(1957)金棕榈奖《善意的劝说》(美国,威廉·惠勒)评委会特别奖《下水道》(波兰,安德烈·瓦依达)《第七封印》(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导演奖《一个死刑犯的越狱》(法国,罗伯特·布莱森)最佳男演员奖《和平之谷》(南斯拉夫,约翰·基茨米勒)最佳女演员奖《卡比利亚之夜》(意大利,茱莉艾塔·玛西娜)特别奖《第四十一》(苏联,格·丘赫拉依)第11届(1958)金棕榈奖《雁南飞》(苏联,米·卡拉托佐夫)评委会特别奖《我的舅舅》(法国,雅克·塔蒂)最佳导演奖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生命的门槛》)最佳男演员奖保罗·纽曼(美国,《炎日的夏天》)最佳女演员奖比比·安德森(瑞典)爱·达尔贝克(瑞典)巴·阿·奥尔娜斯(瑞典)英格丽·杜琳(瑞典)第12届(1959)金棕榈奖《黑人奥尔弗》(法国,马塞尔·坎玛斯)评委会特别奖《星》(保加利亚)最佳导演奖《四百下》(法国,弗朗索瓦·特吕弗)国际奖《那扎林》(墨西哥)最佳男演员奖迪安·斯托克韦尔(美国)布雷德福·迪尔曼(美国)奥逊·威尔斯(美国,《邪恶的冲动》)最佳女演员奖西蒙娜·西戈诺雷特(法国,《上流社会》)特别致意奖衣笠贞之助第13届(1960)金棕榈《甜蜜的生活》(意大利,费德里克·费里尼)评审团奖《情事》(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键》(日本,市川昆)最佳女演员奖让娜·莫罗(法国,《如歌的行板》)梅莲娜·梅尔吉丽(希腊,《永远不会是星期日》特别致意奖《年轻姑娘》(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处女泉》(瑞典,英格玛·伯格曼)第14届(1961)金棕榈奖《西里迪安娜》(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长别离》(法国,亨利·科尔比)评委会特别奖《修女让娜》(波兰)最佳导演奖《战地故事》最佳男演员奖安东尼·珀金斯(英国《爱吧,布拉姆斯》)最佳女演员奖索菲亚·罗兰(意大利)第15届(1962)金棕榈奖《诺言》(巴西)评委会特别奖《蚀》(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圣女贞德》(法国,罗伯特·布莱松)最佳男演员奖迪安·斯托克韦尔贾森·罗巴兹拉尔夫·理查森默尔梅尔文最佳女演员奖凯瑟琳·赫本丽塔·塔欣厄姆最佳喜剧片奖《意大利式离婚》(意大利)第16届(1963)金棕榈奖《豹》(意大利,卢契诺·维斯康蒂)评审团特别奖《一天,一只猫……》(捷克斯洛伐克,沃伊切克·亚斯尼)《切腹》(日本,小林正树)最佳男演员奖理查德·哈里斯(英国,《如此运动生涯》)最佳女演员奖玛丽娜·芙拉迪(法国,《同床鸳梦》)最佳剧本奖《柯定》(法国)第17届(1964)金棕榈奖《瑟堡的雨伞》(法国,雅克·戴美)评委会特别奖《砂之女》(日本,敕使河原宏)最佳男演员奖安泰·派克(匈牙利,《百灵鸟》)萨罗·乌尔齐(意大利,《被引诱和被抛弃的女人》)最佳女演员奖巴巴拉·蓓丽(美国,《天使泪》)安妮·班克罗夫特(英国,《吃南瓜的人》)第18届(1965)金棕榈奖《诀窍》(英国,理查德·莱斯特)评委会特别奖《河川单》(日本)最佳导演奖《被吊死者的森林》(罗马尼亚,利维乌·乔乌里依)最佳男演员奖特伦斯·斯坦普(美国)最佳女演员奖萨曼莎·埃加(美国,《收藏家》)最佳剧本奖《三一七小队》(法国)皮埃·肖恩多夫《山丘》(美国)第19届(1966)金棕榈奖《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法国,克罗德·勒鲁什)《女士们,先生们》(意大利)评委会特别奖《阿尔菲》(美国,刘易斯·吉尔伯特)最佳男演员奖潘·奥斯卡逊(丹麦,《饥饿》)最佳女演员奖范尼莎·雷德格雷夫(美国《摩根》)最佳导演奖《列宁在波兰》(苏联,谢·尤特凯维奇)技术大奖《午夜钟声》(美国,奥逊·威尔斯)第20届(1967)金棕榈奖《放大》(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评委会特别奖《车祸》(英国,约瑟夫·罗西)《我也见过愉快的吉普赛人》(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奥特·科特勒(以色列,《一个男孩的三天》)最佳女演员奖皮亚·迪泽马克(瑞典,《艾维拉·麦迪根》最佳导演奖《一万个的太阳》(匈牙利,费伦克·科萨)最佳剧本奖《各取应得》(意大利,埃里奥贝多利)《屠杀游戏》(法国)第21届(1968)因发生“六月风暴”,本届电影节停办,未举行评选。
第22届(1969)金棕榈奖《如果……》(英国,林塞·安德森)评委会特别奖《1931年的阿达伦》(瑞典,伯·威德伯格)评委会奖《Z》(法国,科斯塔-盖维拉斯)最佳男演员奖琼—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法国,《Z》)最佳女演员奖范尼莎·雷德格雷夫(英国)最佳导演奖格罗布·罗夏伏·约斯纳(捷克斯洛伐克)最佳处女作奖《逍遥骑士》(美国,丹尼斯·霍珀)第23届(1970)金棕榈奖《陆军野战医院》(美国,罗伯特·奥特曼)评委会特别奖《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意大利,埃里奥·佩特里)评委会奖《秃鹰》(匈牙利)《野草莓与鲜血》(美国)最佳男演员奖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意大利《嫉妒的悲剧》)最佳女演员奖奥塔维亚·皮科洛(意大利,《麦泰洛》)最佳导演奖《最后的莱奥》(英国,约翰·保曼)最佳处女作奖《和平》(法国,拉乌尔·库塔尔)第24届(1971)金棕榈奖《传信人》(英国,约瑟夫·洛塞)评委会大奖《起飞》(美国)《琼尼有枪了》(美国)评委会奖《乔·希尔》(瑞典,伯·威德伯格)《爱情》(匈牙利)最佳男演员奖里卡尔多·库乔拉(意大利,《死刑台的旋律》)最佳女演员奖基蒂·温(美国,《尼特尔公园的混乱》)技术大奖《生物奇观》沃伦·格林最佳处女作奖《为了既得的恩宠》(意大利)25周年大奖《魂断威尼斯》(意大利,卢契诺·维斯康蒂)特别致意奖《爱情》第25届(1972)金棕榈奖《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佩特里)《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罗西)评委会特别大奖《飞向天空》(苏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评委会奖《第五屠宰场》(美国,乔治·罗·希尔)最佳男演员奖《我们不会白头偕老》(法国,琼·杨恩)最佳女演员奖《幻象》(爱尔兰,苏珊娜·约克)最佳导演奖《红色圣歌》(匈牙利,米克洛斯·詹斯科)技术大奖《罗马风情画》(意大利,费德里·费里尼)特别致意奖《工人阶级上天堂》(意大利,埃·佩特里)《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罗西)第26届(1973)金棕榈奖《稻草人》(美国)《蔑视》(美国)评委会特别大奖《妈妈和*女》(法国,让-厄斯塔什)评委会奖《邀请》(瑞士)《克莱西特疗养院》(波兰)最佳男演员奖吉安卡罗·贾尼尼(意大利,《爱情片与无政府主义》)最佳女演员奖乔安妮·伍德沃德(美国,《加马射线效应》)技术大奖《哭泣与耳语》(瑞典,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处女作奖《杰莱米》(美国)第27届(1974)金棕榈奖《对话》(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评委会大奖《一千零一夜》(意大利,皮尔·保罗·帕索里尼)评委会奖《安杰丽卡表妹》(西班牙,卡洛斯·绍拉)最佳男演员奖杰克·尼科尔森(美国,《最后的细节》)最佳女演员奖玛丽·约瑟·娜特(法国,《舞会的小提琴》)技术大奖《马勒传》肯·罗素第28届(1975)金棕榈奖《篝火的年代》(阿尔及利亚)评委会特别奖《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德国,赫尔措格)最佳男演员奖维托里奥·加斯曼(意大利,《女人的香味》)最佳女演员奖瓦莱丽·贝丽娜(美国,《莱尼》)最佳导演奖米歇尔·布洛尔特(加拿大,《秩序》)科斯塔-盖维拉斯(法国,《特别区》)技术大奖《侠女》(中国香港,胡金铨)第29届(1976)金棕榈奖《出租车司机》(美国,马丁·西科塞斯)评委会大奖《饲养乌鸦》(西班牙,卡洛斯·绍拉)《O女侯爵》(德国,埃里克·罗麦尔)最佳男演员奖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西班牙)最佳女演员奖多明妮克·桑达(意大利)玛利亚·托罗契克(匈牙利)最佳导演奖《惊恐、污秽、邪恶》(意大利,伊托·斯科拉)第30届(1977)金棕榈奖《我父我主》(意大利,塔维亚尼兄弟)最佳男演员奖费尔南多·雷伊(西班牙,《艾丽莎·米西维达》最佳女演员奖谢利·杜瓦尔(美国,《三妇女》)莫尼克·梅居尔(加拿大,《摄影家马丁》)最佳处女作奖《决斗者》(英国,里德利·斯科特)第31届(1978)金棕榈奖《木履树》(意大利,艾尔马诺·奥尔米)评委会特别奖《猴子再见》(意大利,马可·费拉里)《死神的呼唤》(英国,西史柯林摩斯基)最佳男演员奖乔恩·沃伊特(英国,《归家》)最佳女演员奖吉尔·克莱布格(美国,《自由之女》)伊莎贝尔·赫波特(法国,《维奥莱特·诺齐埃尔》)最佳导演奖《爱之亡灵》(日本,大岛渚)第32届(1979)金棕榈奖《现代启示录》(美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铁皮鼓》(德国,沃尔克·施隆多夫)评委会大奖《西伯利亚叙事曲》(苏联,安德里·康查罗夫斯基)最佳男演员奖杰克·雷蒙(美国,《中国综合症》)最佳女演员奖萨莉·菲尔德(美国,《诺玛·雷》最佳导演奖特兰斯·马利克(意大利,《上苍的收获》)第33届(1980)金棕榈奖《爵士乐》(美国,鲍勃·福斯)《影子武士》(日本,黑泽明)评委会特别奖《我的美国舅舅》(法国,阿伦·雷奈)评委会奖《山巅的呼唤》克里茨托夫·扎努西最佳男演员奖米歇尔·皮寇利(法国,《失足》)最佳女演员奖阿诺克·艾美(法国,《失足》)最佳男配角奖杰克·汤普森(澳大利亚,《开拓者》)最佳女配角奖米伦娜·德拉维奇(南斯拉夫,《特别护理》)卡拉·格拉维娜(意大利,《平台》)最佳剧本奖《平台》(意大利)第34届(1981)金棕榈奖《铁人》(波兰,安德烈·瓦依达)评委会大奖《光年以外》(法国-瑞士,阿兰·泰纳)最佳男演员奖乌戈·托格内吉(意大利,《荒谬人的悲剧》)最佳女演员奖伊莎贝尔·埃珍妮(法国,《占有》、《四重奏》)最佳男配角奖《火的战车》伊恩霍尔姆《零号战斗队》叶琳娜·索洛维伊最佳剧本奖《梅菲斯特》(匈牙利)最佳艺术贡献奖《黑暗时代》(爱尔兰,约翰·保曼)技术大奖《战火浮生录》第35届(1982)金棕榈奖《失踪》(美国,科斯塔-盖维拉斯)《自由之路》(土尔其)评委会特别奖《圣洛伦索之夜》(意大利,保罗·塔维尼尔)最佳男演员杰克·莱蒙(美国,《失踪》)最佳女演员奖《另一个视线》(匈牙利)最佳导演奖《陆上行舟》(德国,沃纳·赫佐格)最佳剧本奖《月光》(英国,西史柯林摩斯基)技术大奖《受难记》拉乌尔·库塔尔第3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意大利,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第36届(1983)金棕榈奖《柚山节考》(日本,今村昌平)评委会特别大奖《人生的意义》(英国,特里·琼斯)评委会奖《案件已了结》(印度)最佳男演员奖季·马伏·龙台(意大利,《马里奥·里齐之死》)最佳女演员奖汉娜·许古拉(意大利,《庇亚娜的故事》)最佳导演奖《金钱》(法国,罗伯特布莱松)《乡愁》(苏联,安德里·塔尔科夫斯基)最佳艺术贡献奖《卡门》(西班牙,卡洛斯·绍拉)第37届(1984)金棕榈奖《德克萨斯的巴黎》(德国,维姆·文德斯)评委会大奖《日记》(匈牙利,玛·美莎露丝)最佳男演员奖弗朗西斯科·拉瓦尔(西班牙,《神圣的无辜者》)阿尔弗雷德·兰达(西班牙)最佳女演员奖海伦·米伦(爱尔兰,《卡尔》)最佳导演奖贝特朗·塔韦尼埃(法国,《星期日在乡下》)最佳剧本奖《塞瑟岛之旅》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等最佳艺术贡献奖《另一个地方》(英国,彼德·贝齐奥)技术大奖《犯罪份子》(丹麦,拉斯·冯·提尔)金摄影机奖《天堂陌影》(美国,吉姆·贾姆许)第38届(1985)金棕榈奖《爸爸出差去了》(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评委会特别大奖《鸟人》(美国,艾伦·帕克)评委会奖《雷德上校》(匈牙利)最佳男演员奖威廉·赫特(美国,《蜘蛛女之吻》)最佳女演员奖诺尔马·奥兰多(阿根廷,《官方说法》)雪儿(美国,《面具》)最佳导演奖安德烈·塔希内(法国,《约会》)第39届(1986)金棕榈奖《任务》(英国)评委特别奖《牺牲》(苏联,安德里·塔尔科夫斯基)评委会奖《戴莱丝》(法国,阿兰卡瓦利埃)最佳男演员奖鲍勃·霍斯金斯(英国,《蒙娜丽莎》)米歇尔·布朗(法国,《晚礼服》)最佳女演员奖费尔南塔·托雷斯(巴西,《永远爱我或不再爱我》)巴尔巴拉·苏科瓦(苏联,《罗莎.卢森堡》)最佳导演奖《八小时以外》(美国,马丁·西科塞斯)最佳艺术贡献奖《牺牲》(苏联,斯文·尼夫基斯特)第40届(1987)金棕榈奖《在撒旦的阳光下》(法国,莫里斯·皮亚莱特)评委会特别奖《悔悟》(苏联,阿拉布泽)评委会奖《光》(马里)《亲鸾——白色之路》(日本)最佳男演员奖马塞罗·马斯托依安尼(意大利,《黑眼睛》)最佳女演员奖巴巴拉·赫尔希(美国《长沼湖》)最佳导演奖《柏林苍穹下》(德国,维姆·文德斯)40周年大奖《访谈录》(意大利,费德里克·费里尼)第41届(1988)金棕榈奖《征服者佩尔》(丹麦,比利·奥古斯特)评委会特别大奖《分离的世界》(美国,克里斯·门杰斯)评委会奖《关于杀人的影片》(波兰,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最佳男演员奖福里斯特·惠特克(美国,《鸟》)最佳女演员奖巴巴拉·赫尔希乔迪·梅林达·姆夫西(《分离的世界》)最佳导演奖弗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南方》)最佳艺术贡献奖彼得·格里林纳威(英国,《成批溺水》)第42届(1989)金棕榈奖《性,谎言,录像带》(美国,史蒂文·索德伯格)评委会特别奖《天堂电影院》(意大利吉赛贝·托纳多雷)《对你来说,她太美了》(法国,伯特兰·布里尔)评委会奖《蒙特利尔的耶稣》(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最佳男演员奖詹姆斯·斯派德(美国,《性,谎言,录像带》)最佳女演员奖梅丽尔·斯特里普(美国,《黑暗中的呼号》)最佳导演奖埃米尔·库斯杜里卡(南斯拉夫,《吉普赛的时代》)最佳艺术贡献奖《三个蓝月》(美国,吉姆·贾姆许)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黑雨》(日本,今村昌平)第43届(1990)金棕榈奖《我心狂野》(美国,大卫·林奇)评委会大奖《死亡之刺》(日本,小栗康平)《蒂莱》伊德沙·屋德瑞古评委会奖《致命档案》(英国,肯·罗素)最佳男演员奖热拉尔·德帕迪约(法国,《大鼻子情圣》)最佳女演员奖克蕾丝蒂娜·让达(波兰,《审讯》)最佳导演奖帕尔维·隆金(苏联,《出租车布鲁斯》)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比埃尔·罗姆(摄影)(法国,《大鼻子情圣》)第44届(1991)金棕榈奖《巴顿·芬克》(美国,乔尔·柯恩)评委会特别大奖《不羁的美女》(法国,雅克·里维特)评委会奖《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生活之外》(法国,玛鲁恩·巴哥达迪)最佳男演员奖《巴顿·芬克》(美国,约翰·图图罗)最佳女演员奖《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艾琳·雅各布最佳男配角奖《丛林热》塞缪尔·L·杰克逊最佳导演奖乔尔·柯恩(美国,《巴顿·芬克》)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欧罗巴》(丹麦,拉斯·冯·提尔)第45届(1992)金棕榈奖《最美好的愿望》(丹麦,比尔·奥古斯特)评委会大奖《小小偷的春天》吉安尼·密立欧评委会奖《独立的生活》(俄国,维塔里·卡涅夫斯基)《光幻》(西班牙,维克尔托·埃里塞)最佳男演员奖蒂姆·罗宾斯(美国,《大玩家》)最佳女演员奖普妮拉·奥古斯特《最美好的愿望》最佳导演奖罗伯特·奥特曼(美国,《大玩家》)技术委员会大奖弗尔南多·索拉纳斯(阿根廷,《旅途》)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麦克》(美国,约翰·特特罗)45周年大奖《霍华德庄园》(英国,詹姆斯·伊沃里)第46届(1993)金棕榈奖《霸王别姬》(中国,陈凯歌)《钢琴课》(新西兰,简·坎皮恩)评委会大奖《咫尺天涯》(德国,维姆·文德斯)评委会奖《戏梦人生》(中国台湾,侯孝贤)《石雨》(英国,肯·洛奇)最佳男演员奖戴维·泽尔利斯(英国,《赤裸》)最佳女演员奖霍利·亨特(美国,《钢琴课》)最佳导演奖迈克·李(英国,《赤裸》)第47届(1994)金棕榈奖《低俗小说》(美国,昆丁·塔伦蒂诺)评委会大奖《活着》(中国,张艺谋)《烈日灼身》(俄罗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评委会奖《玛戈皇后》(法国,帕特里斯·谢罗)最佳男演员奖葛优(中国,《活着》)最佳女演员奖维尔娜·丽丝(法国,《玛戈皇后》)最佳导演奖南尼·莫瑞提(意大利,《亲爱的日记》)最佳剧本奖《极度疲劳》(法国,米歇尔·布朗)评委会特别奖《宫殿的沉默》(突尼斯,穆菲达·特拉特利)国际影评家奖《***酒店》(加拿大,阿托姆·伊格扬)第48届(1995)金棕榈奖《地下》(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评委会大奖《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评委会奖《不要忘记你将会死去》(法国,克萨维耶·博沃瓦)评委会特别奖《卡林顿》(英国,克里斯托弗·汉普顿)最佳男演员奖乔纳森·普赖斯(英国,《卡林顿》)最佳女演员奖海伦·米伦(英国,《乔治王的疯狂》)最佳导演奖马蒂厄·卡索维茨(法国,《仇恨》)技术大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国,张艺谋)第49届(1996)金棕榈奖《秘密与谎言》(英国,迈克·李)评委会奖《破浪》(丹麦,拉斯·冯·提尔)评委会特别奖《撞车》(加拿大,大卫·克罗南伯格)最佳男演员奖丹尼尔·奥特尤尔《第八日》最佳女演员奖布伦达·布莱西恩(英国,《秘密与谎言》)最佳导演奖乔尔·柯恩(美国,《冰雪暴》)技术大奖《爱情的世界》(法国,克劳德努利德山)第50届(1997)金棕榈奖《樱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鳗鱼》(日本,今村昌平)评委会大奖《意外的春天》(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扬)评委会奖《本部产品》(法国,马努埃尔·普瓦里耶)最佳男演员奖肖恩·佩恩(美国,《她是如此可爱》)最佳女演员奖凯西·勃克(英国,《切勿吞食》)最佳导演奖王家卫(中国香港,《春光乍泻》)最佳剧本奖《冰风暴》技术大奖《恋恋风暴》提耶利·亚波盖《第五元素》金摄影机奖(最佳处女作奖)《萌之朱雀》(日本,河濑直美)金摄影机奖(特别提名)《耶稣的生活》(法国,布鲁诺·杜蒙)王中王奖英格玛·伯格曼50周年大奖《命运》(埃及,尤瑟夫夏因)第51届(1998)金棕榈奖《永远的一天》(希腊,西奥·安哲罗普洛斯)评委会大奖《美丽人生》(意大利,罗伯托·贝尼尼)评委会奖《滑雪课》(法国,克劳德·米勒)《家庭聚会》(丹麦,托马斯·温特伯格)最佳男演员奖彼得·穆兰(英国,《我的名字是乔》)最佳女演员奖艾罗迪·布歇、呐塔莎·雷尼埃(法国,《天使热爱的生活》)最佳导演奖约翰·保曼(爱尔兰,《将军》)最佳剧本奖海尔·哈特利(美国,《傻子亨利》)最佳艺术贡献奖托德·海恩斯(英国,《天鹅绒金矿》)技术大奖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西班牙,《探戈》)第52届(1999)金棕榈奖《罗塞塔》(比利时,让-皮埃尔·达尔代纳、吕克·达登内)评委会大奖《人性》(法国,布吕诺·迪蒙)评委会奖《纸牌》(葡萄牙,曼努艾尔·德·奥利维拉)最佳男演员奖埃马纽埃尔肖特(法国,《人性》)最佳女演员奖(并列)埃米丽·德凯娜(《罗塞塔》)塞佛兰·卡内勤(《人性》)最佳导演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西班牙,佩德罗·阿莫多瓦)技术大奖《荆轲刺秦王》(中国)金摄影机奖《玛拉娜·辛哈沙南》(印度,穆哈里·内尔)青年电影国际奖《女巫布莱尔》(美国,丹尼尔·麦里克)第53届(2000)金棕榈奖《黑暗中舞者》(丹麦,拉斯·冯·提尔)评委会大奖《鬼子来了》(中国,姜文)评委会奖《二楼的歌声》(挪威,罗依·安德森)《黑板》(伊朗,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最佳男演员《花样年华》(中国香港,梁朝伟)最佳女演员奖《黑暗中的舞者》(丹麦)最佳导演奖《一一》(中国台湾,杨德昌)最佳剧本奖詹姆斯·佛兰柏格(美国,《护士贝蒂》)技术大奖《花样年华》杜可风、李屏宾、张叔平第54届(2001)金棕榈奖《儿子的房间》(意大利,南尼·莫瑞提)评委会大奖《钢琴教师》(奥地利,迈克尔·哈尼克)最佳导演奖乔尔·柯恩(美国,《缺席的人》)大卫·林奇(美国,《穆赫兰道》)最佳男演员奖班华—马殊麦尔(奥地利,《钢琴教师》)最佳女演员奖伊莎贝尔·赫波特(奥地利,《钢琴教师》)最佳剧本奖《无人地带》技术大奖《千嬉曼波》(中国台湾,杜笃之)第55届(2002)金棕榈奖《钢琴师》(波兰,罗曼·波兰斯基)评委会大奖《没有过去的男人》(芬兰,阿基·考里斯马基)评委会特别奖《神圣的介入》(巴勒斯坦,埃利亚·苏·雷曼)最佳导演奖《醉画仙》(韩国,林权泽)最佳男演员奖《儿子》奥力维耶·古尔梅最佳女演员奖《没有过去的男人》《爱昏头》保罗·托马斯·安迪生最佳剧本奖《甜蜜十六岁》保罗·拉瓦第55周年奖《科伦拜的保龄》(美国,迈克·摩尔)第56届(2003)金棕榈奖《大象》(美国,古斯·范·桑特)评委会大奖《乌扎克》(土尔其,努利·比尔格瑟兰)评委会奖《下午五点》(伊朗,萨米拉·马卡马巴夫)最佳导演奖《大象》(美国,古斯·范·桑特)最佳男演员奖(并列)穆扎法尔-奥兹德米尔、麦哈麦德-伊敏-图普拉克(土尔其,《乌扎克》)最佳女演员奖玛丽-乔西-克罗兹(加拿大,《野蛮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