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丑奴儿》课件

《丑奴儿》课件

宝马雕车——华丽车马 蛾儿雪柳——盛装丽人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 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 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铺排,写出了元 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问题探究
词人要寻的人是谁?他又在哪里?前文 为何浓墨重彩地渲染元夕灯会的盛况?
那人 ——灯火阑珊(冷落)处
风格探讨
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 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
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 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 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 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 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拓展
❖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中 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个引子, 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目标都是要忍 受孤独,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 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高楼者,那是寂寞的 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着他那火 热的内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的苏东坡, 朝廷的黑暗是种“半山腰”,但这种半山腰并没有 对其造成压力,他仍旧马不停蹄的去攀登,去寻求 另一个自我。东坡在穷山僻水中完全脱离了世俗, 人生的坐标顿时改变了方向,正是这种难以言状的 孤独,让他彻底忘记了尘世的喧嚣,世间的纷扰, 从而进入了另一个人生的境界——审美境界。
小结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 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谴责,又有 “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的痛苦。结尾 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 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 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 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 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 安于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抱。前者 是英雄本色,后者也是英雄本色。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 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 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 “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 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 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 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 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 合污的自我写照。
青玉案 · 元

火树银花的元夕 灯

反衬
火 阑


Hale Waihona Puke 孤高衬珊 人 ❖淡泊
盛妆艳服的士女
处 ❖自甘寂寞 的
主旨探讨
爱情词?
梁启超:“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 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 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 饰太平。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思考
王国维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种 境界最重要?为什么?
(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述性文字)
①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途 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崎岖坎坷 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式的,而是登高 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 问的“珠峰”,要想看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 只用几笔勾画出他要找的“那人”的形象和性格。尽 管灯市这样热闹,看灯的人这样多,但是在这热闹的 人群中没有“那人”;在最后偶然回头的时候,却发 现“那人”站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到此我们才知道, 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 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莫美 随芹 鸿悲 雁黍 南冀 飞南

高铁 唱板 大铜 江琶 东继 去东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 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唯一一人 ;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 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 一支数千人的义军 ……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 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问题探究二
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 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 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 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 “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 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来抒写胸中 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 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
青玉案 · 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词人如何描写元夕景象的?
焰火 花千树 星如雨——五彩缤纷
花灯 玉壶 鱼龙——光彩夺目
音乐 士女
凤箫声动——悦耳动听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题探究一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 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 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 “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 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 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 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 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 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丑奴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