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 课 后 练 习 】
【思考】
俞平伯先生说本词“中间用叠句转折”,请任选上片或下篇谈谈你的理解。 · 上片:“爱上层楼”叠句的运用,把根本不懂忧愁而喜欢登楼赏玩和因 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勉强说些“愁闷”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 “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下片:连用两句“欲说还休”,前句紧承“尽”字而来。深沉的忧愁翻 作自我调侃,后句紧连下文,忧国伤时之愁在当时不便直说,只得转而 言 天气,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博大。
谢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一个句“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 文。因为,如今作者胸中的忧愁不 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 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 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 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 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 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 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 大。
· 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他不 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 “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 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 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 “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 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 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 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 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 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总 结 】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 “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
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
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 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
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而结尾表面看似轻脱,实则十分含 蓄,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 下,抒发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国忧 民的情绪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只 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山东济南)人。为豪放 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 之龙”。其词题材广阔, 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 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 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 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 位。后人遂以“苏辛”并 称。苏词“豪旷”,辛词 “豪壮”。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其独特的 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 体”。著有《稼轩长短 句》。
【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 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 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 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 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 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 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 段。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 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 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 这首词。
【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 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今昔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愁之 深重。
书 P103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 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 “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 的哀愁。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 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 “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 话也不敢明讲。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 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 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 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 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的生活处境。从艺术 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 ‘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 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 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 耐人寻味。他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 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 绪。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领起“欲说还休”
【赏析】
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 应。 前一句“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 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 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辛弃疾
【译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欲说还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