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看完考试必过

公共管理学复习一、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二、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和评估执行过程,都要对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管理方法和技术也大同小异。

不同点:1.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目标 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3.制衡性与自主性 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三、公共领域的变化1.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稳定地扩大2.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3.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四、传统行政学的局限1.理论框架局限2.管理主体局限3.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4.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六、公共物品: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七、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八、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 2. 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各类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4.公共管理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变动性。

九、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波兹曼)1.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强调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有密切的关系。

P途径的特征:1.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2.重视非量化和实物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3.强调与政策分析相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2.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

B途径的特征:1.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2.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3.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4.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3.P途径与B途径的共同点:1.他们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内部,而是更多的关注公共部门与外在环境关系上 2.它们都尊重政治因素在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3.它们都重视经验性的材料。

4.P途径与B途径的区别:1.P途径的管理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B途径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较密切的联系和相似的概念2.P途径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没有什么质的差异,而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证实理论来描述和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3.P途径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兼采案例研究和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4.P途径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比较重视学术研究与理论的构建,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5.P途径因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因重视执行过程而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十、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规范方法(理想方法)2.实证方法(验证方法)3.案例方法4.系统方法 5.比较方法 6.数理方法十一、公共管理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内在依据:1.公共管理是一类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的管理活动 2.现代社会需要公共管理的发展3.已有的处理公共管理事宜的学科——行政学存在明显的局限。

十二、公共管理对中国的影响:1.从市场经济来看,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在社会发展的缺陷,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社会发展方面,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十三、管理理论1.古典学派理论(泰勒)2.行为学派理论(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3.决策学派理论(赫伯特.西蒙、查尔斯.林德布罗姆)4.系统学派理论(巴纳德)5.新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十四、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公共选择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和机制的理论。

十五、政府失败论(布坎南):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社会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种情况。

十六、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1.公共决策失效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4.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的经济利益在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十七、代理理论(合同理论)和交易费用论(科斯)十八、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欧文.休斯】十九、传统的公共行政特点:1.多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2.主张政治与行政分开 3.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的一般性原则 4.强调以效率为最高标准二十、新公共行政时期的进展1.价值问题在公共行政中受到更多重视2.韦伯的官僚理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3.公共行政受到多学科的影响4.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大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二十一、新公共管理的评价1.新公共管理即使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2.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新格局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4.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抉择 5. 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二十二、新公共管理的的基本思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

二十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

二十四、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二十五、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用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

二十六、非公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他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

二十七、共组织的基本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资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责权结构、人际关系)二十八、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1.活动目的不同2.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不同3.管理对象不同4.活动的依据不同二十九、公共组织的性质1.社会性(基础)2.权威性3.法制性4.系统性5.主动性三十、公共组织的结构1.纵向结构(最高层次为决策层,中层为协调指挥层,基层为技术操作层)2.横向结构(按业务性质分工,按管理程序分工,按管理对象分工)3.主要结构形式(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三十一、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三十二、政府的主要类型:总统制政府、内阁制政府、委员会政府1.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行政权力集于总统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2.内阁制是一种形式上国家元首负责,实质上总理负责的政府体制。

3.委员会制,或称合议制政府的职权不是由一个行政首长行使,而是由一个委员会集体行使。

三十三、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公众的非官方性公共组织。

三十四、非营利组织的特征:1.正式组织性 2.民间性 3.非利润导向性4.自主管理性 5.自愿性 6.公共性(萨拉蒙和安黑尔提出)三十五、公共组织的作用1.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2.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支点3.公共组织汇集和放大了管理人员的力量三十六、领导:是指挥、引导和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努力的各种活动过程。

三十七、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的影响1.社会公众的利益是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2.社会公众的意见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程度3.社会公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着公共组织的结构设计4.社会公众的素质影响着公共管理方式的选择。

三十八、科层制:是一种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公共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

三十九、科层制组织的主要特征1.实现劳动分工,明确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使其合法化2.各种公职或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组织内层节制,强调严格的隶属关系,形成一个等级体系3.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4.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5.管理者领取固定队薪金,他们是“专职的”的公职人员6.管理者不是他所管辖企业的所有者 7.管理者要遵守有关其官方职责的严格规则、纪律和制约。

四十、科层制方法的主要特征1.组织标准化2.工作秩序化3.管理规范化四十一、科层制理论的不足1.他们只研究公共组织的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2.他们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多方面的需求的研究3.他们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没有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四十二、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因1.经济体制的转轨2.政治制度的更替3.社会发展程度的促进或制约4. 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四十三、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1.公共组织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改造力2.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使其稳定、协调、有序地工作四十四、公共组织职能:就是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功能。

四十五、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1.从公共职能作用领域来看,由以政治职能为核心,逐渐转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为重心的转移2.从公共职能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3.从职能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原来的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4.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是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

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

四十六、公共管理职能: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四十七、公共管理部门存在的原因1.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2.当代各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3.其存在状况与特定的社会自治能力密切相关四十八、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1.决策2.组织3.领导4.控制四十九、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1.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微观管理职能)2.政治职能(民主建设、社会治安、国家安全)3.社会职能(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环境保护)4.文化职能五十、市场失败1.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2.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3.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4.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 5.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相关主题